刘琳秀 王丽君 付倩倩
摘要:通过“教、训、赛、创”教学模式的探讨,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式。本文以高职的会计专业为例,从理论教学、实训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技能比赛、就业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探究,寻找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学;实训;比赛;就业创业
随著高等本科院校的“双一流”建设推进,“双高计划”在高职院校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有幸迎来了职业院校的春天,比如一些本科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一批高职院校增加本科专业,为培养较高水平技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高职院校设置本科专业,突破大专到本科的学历限制,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出路。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探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首先,明确一下我们这里提到的“教、训、赛、创”的含义:“教”是指传统的理论教学,“训”是指结合专业特点的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和校外实训基地,“赛”是指依托专业的各类技术技能型比赛,“创”是指就业创业教育。“创”是在教、训、赛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一、新时代对教学模式变革的要求
(一)理论教学
传统理论教学中,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把握课堂的节奏,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而且学生不同掌握的程度和进度也不一样,另外缺少过程性考核。学生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成为常态。考核标准大多以期末考试的分数合格作为获得学分的主要依据。理论教学本身的特点确实需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例如会计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学科,理论学习是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打基础,这个环节必不可少,但是教学实用性方面也需要提高。随着新时代网络教学的发展,学生可以把教师教作为基础,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巩固学习。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起到引导和辅助性作用。然而现实中存在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学能力、课前预习和网络学习有待提升的情况。
(二)实训课程和实训基地
这里的“训”是指校内实训课程和校外实训基地。我们首先谈一下校内实训课程,随着新时代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新技术正在慢慢改变我们的实训课程形式,开启了网络和传统手工实训结合的模式。以前会计实训往往是通过手工做账来模拟企业的账务,随着实训软件的开发,学校计算机的配备、实训教室建设等,传统的会计实训借助网络平台将纸质账务处理转变成电子的形式,各种会计资料的电子化、会计程序的流程化逐渐变成常态。这种与网络结合的实训模式增加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注重学生对技术技能操作的掌握。因为电子化的会计实训借助网络几乎每一步的操作都留有痕迹,例如学生做会计凭证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其对会计业务掌握的熟练程度。有电子记录的会计实训为学生过程性考核提供依据,最终我们需要的结果性考核也就水到渠成了。
校外的实训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的,学校推荐学生,企业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企业想要熟练员工,希望学生毕业即上岗。校外基地的建设,让企业也参与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一定程度上是企业提前开始培养员工。同时校外的实训使学生早些接触企业,对于学生是一个不错的锻炼机会。
(三)技能比赛
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为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的。从时间上看,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从2008年的10个院校承办,增加到2017年的65个院校承办;从专业类别上看,2008年有10个专业参加到2017年发展到26个,专业覆盖面不断增加。职业技能大赛的发展,激发了高职学生和院校的参与热情,反过来高职院校和学生的重视也扩大了技能大赛的影响力。由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带动,各省市各学校也组织相应的选拔活动,激发了比赛的活力,使比赛意识深入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理论扎实的学生经过相应的训练,成为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同时大赛又深化了教育教学的成果。这样教育教学活动为职业技能大赛提供理论的支撑,职业技能大赛拓展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在“教”中培养“赛”的能力,在“赛”中深化“教”的成果,二者相辅相成构建良性循环。培养的优秀职业技能大赛选手,为企业选拔用人提供了依据,例如有些企业招聘条件明确提出在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优先录用。参加技能大赛也为就业的学生成为岗位能手,发展成优秀工匠打下基础,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四)就业创业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最终要面向社会服务于需求。基于前面“教、训、赛”的环节,最终落脚到学生的“创”,即就业创业方面。理论教学打基础,实训课程和基地的构建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前三个方面培养的是专业技能,第四个方面就业创业培养的是创业能力,他们最终的落脚点也是为了学生就业。职业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实用性为主,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方向是面向就业创业的教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忽视操作技能的现象,在就业创业教育方面有待提升,例如高职院校毕业班的学生用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自己随意去找份工作实习,无论是否与专业相关,实习质量也没法保证,对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效果不是很好,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帮助也不大。
二、对“教、训、赛、创”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理论教学
针对理论教学,建议一方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既注重教师理论知识的积累,也要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供教师到企业轮岗的机会,改善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结构。只有真正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中,了解当下企业需要的人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合企业的员工。此外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管理层的交流。理论性强的教师到企业中担任顾问,利用专业知识给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职业学校外聘经验丰富的管理层,给学生分享案例,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实践知识。
(二)实训课程和实训基地
以往校内实训课程会计手工账居多,即使算错数字由于是模拟的财务数据,学生重视度不够。实训的时候随大流,缺乏独立思考和应有的职业判断。会计实训课程可以结合“1+X”证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这些等级证书一般由企业研发,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更加智能化、仿真度较高。目前“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涉及高职会计专业的有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数字化应用、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数字化管理会计等,这些证书的培训评价往往依托企业,可以说更加反映企业对员工的实际需求。比如以办税员的身份直接模拟企业真实的报税场景去报税,从产品的领料、生产、销售等环节直接模拟企业员工进行每一步操作。结合会计特点的角色模拟增加了学生会计学习的带入感,能更好地使学生适应未来岗位。
学生去校外实训的基地实习,由于企业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机密,实训的学生往往很难接触到核心账务,做的大都是一些辅助性或者重复性的工作,实训效果不好。建议校外实训基地发挥特有的优势,培养适合本企业需要的实习生,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在某个企业实训过会熟悉企业的业务,相同条件下更愿意留在实训过的单位就业。
(三)技能比赛
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其实也是学校培养应用人才的需要。学校可以把技能大赛作为一个方向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更加适应比赛、更加具有专业技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学生。参赛选手要想取得不错的比赛成绩,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是前提,此外操作技能也不可缺少。职业院校结合技能大赛的实际,不断在比赛中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参加大赛本身也是学校之间和跨专业交流的一个平台,可以外聘有大赛经验的教师授课,优化提升师资队伍,让大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四)就业创业
职业院校要将就业创业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里,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就业创业理念。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创业有独特优势,会计和资金打交道,企业的资金流可以说是企业的血液。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核心的课程之余,对企业管理类的课程也有接触,使会计人员在就业创业中具备企业管理知识上的优势。会计专业本身是管理类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企业创立企业的能力。职业院校要更加注重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在市场的导向下开展教学。
总之,“教、训、赛、创”的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为教学改革提供建议。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会计专业特点,目的是力求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新时代网络的发展的确深刻地改变着会计教学的方式,借助网络平台的会计专业学习也更加智能化、更加便捷化,与就业创业的贴合度更紧密。为了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找到一条更优的教学改革之路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邸丽.基于“训、研、创”实践教学模式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3):196-199
[2]程遠涛.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交际,2016(12):191-192
[3]王亚兰.职业技能大赛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04):42-46
[4]周经纬.基于创业教育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会计,2014(06):24-25
依托项目:东营职业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教、训、赛、创”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8-13)
作者简介:刘琳秀(1988— ),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方向:会计;王丽君(1990— ),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药物分析;付倩倩(1991—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