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正式学习空间是相对于以教室为主体的正式学习空间而言的学习环境。非正式学习空间下的学校生活变革适应未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构建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基于正式空間和非正式空间融合的学习模式,能反促教学理念与实践的革新,推动学校生活的变革。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模式;学校生活变革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1-0020-03
【作者简介】韩燕清,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00)校长,高级教师。
2020年,OECD发布了《回到教育的未来:经合组织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报告,描述了未来20年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即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学校作为学习中心和无边界学习,预示教育将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2011年起,江苏省开始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和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实施,积极探索新型育人模式。透视未来教育图景和现代教育实践可以发现,目前单一形态的班级授课已难以满足学生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固化的教学空间难以支撑多样综合的学习方式,拓宽学习边界、重构学习路径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怀着“教育是创造未来的旅程”这一教育主张,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以培养创造未来世界的新人为核心,以跨学科的、融合的、指向协作共赢的教育为要求,着力建构“面向未来”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实现学习模式的突破性转变,追求有意义的学校生活变革。
一、非正式学习空间构建
非正式学习空间是相对于以教室为主体的正式学习空间而言的学习环境,它突破了传统教室的局限,将学校不规则的空间化零为整,增强了空间的开放性和教育性。从活动内容上看,学校非正式学习空间围绕四条学科街区、四大基地体验中心、STEAM课程主题园区打造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所有的学习空间将技术与空间有效整合,无线网络与电子设备、移动终端覆盖学习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从功能分区上看,分为主、辅两类功能区。主功能区由独立思考中心、多人研讨中心、实践操作中心和展示表演中心四大中心构成;辅功能区包括调节区和通知区。六大分区相辅相成、自由开放,学生可按需自主选择学习区域,开展学习活动(见下页图1)。
独立思考中心主要用于学生自主阅读、检索信息、视听体验和自主创作。该中心由公用图书区和独立私密的学习舱组成,具备隐私性、便捷性和情境性。学习舱创设有不同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安静私密的个人学习空间中激发思维火花。检索区提供学习所需的电子资源,记录区提供纸笔和多媒体设备以记录学习情况。学生能在真实而有深度的思考中扩展视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思维品质。
多人研讨中心主要用于读书分享、项目讨论、研究学习等活动,分设于学校的四大学科街区,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讨问题的环境,具有支架建构、环境支持和契约规范的功能。中心根据师生的探讨需求,设计了自由开放的讨论区、设备齐全的检索区和相对正式的会议区三个子空间,给予师生放松的交流环境和共同体思维建构的空间支持。
实践操作中心主要包括STEAM课程主题园区,其中室内创作区包括趣味泥塑区、创客梦工场、机器人区、3D打印教室、数学实验港等实践分区。室外认知区设置了药理花园、小小气象站、竹文化区等;室外体验区设置了魔豆庄园、立体智能种植园、美食实验室等。学生在认知和实践中亲近自然,形成对事物的深入认识。
展示表演中心分准备区、展览区、表演区和点评区四个部分。该中心多用于音乐课程、美术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扩展分享和社团活动的开展,利于学生提高自我展示能力,增强自信心。
作为两个辅助空间,通知区的功能主要在于实时显示非正式学习中心各个时间段的人数和使用进展,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非正式学习的效率;调节区以舒适、宽敞、温馨的环境帮助学生放松身心、让学生稍事休息或换个心情再投入研讨学习。
基于非正式空间的学习简称非正式学习。在校园中,非正式空间的学习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要求学生能够自我组织规划学习。在技术支持下,以学习主题为主线,学生自主开展独立思考、多人研讨、实践操作、展示表演活动。师生根据活动效果对非正式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与反馈,优化空间建设和学生学习。
二、非正式学习空间下的学校生活变革
非正式学习空间通过对学校的格局、教室的布局、校园的环境等各种空间的重构,延展了学习时空,丰富了学习资源,重构了学习定义。非正式学习以内发的学习动机、融合的学习方式和深化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推动了学校教育理念与实践的革新,实现了学校生活的变革。
1.打破学校教育边界。
非正式学习空间将学校碎片化的空间化零为整,通过各要素的设计与整合,使原来平平无奇的设施成为体系化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的一部分,赋予了每块区域独特而重要的功能。校园建设物尽其用,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发生真正的学习。
同时,非正式学习让学习时间更灵活。学校打破以往匀速运动的课程节律,改变课时学程的统一标准,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创造特殊“节点”:或为学生预留短期主题学习的专用时空,或安排长期系列探索的学习时段,师生通过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灵活协调长期性任务。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构建有赖于硬件设施与资源支撑,同时还需技术设备赋能助推学习发展。学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赋能教育,构建了一所硬件没有围墙、资源没有围墙、思维没有围墙的未来学校。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从学习动机上看,非正式学习是学生受内在心理或外在情境触动而引发的学习形式,它以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为明确的学习意图。 因此,是学生“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方式。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情境的真实性利于学生寻找并探究自己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学习形式上看,非正式学习以多样的形式自由开展,根据个人学习习惯和探究需要,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功能区,让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单科学习与综合学习、限定学习和选择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从学习效果上看,非正式学习不仅仅重视学习者在知识获得、记忆、理解等认知层面的学习效果,还关注学习者在非正式情境下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对所在学习情境的文化、规范、习俗、语言的学习,以及在非正式学习情境下学习者对某主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影响和改变。同时作为正式学习的扩展和补充,非正式学习通过提升思维水平、提高学习能力等方式,最终促进学生正式学习和长远学习的发展进步。
3.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构建和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开展,要求教师理清非正式学习的概念、特点,把握教师在学生非正式学习中的辅助作用,明确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区别和联系,并构建合理可行的非正式学习体系,将学习空间拓展与教育资源开发相结合,引导帮助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开展。
非正式学习空间中大量的新媒体新技术也要求教师提升信息素养。教师不仅自身要能够使用新技术,还需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资源获取、情景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并且尝试将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合理选择和利用非正式学习空间中的资源,促进正式教学活动的开展。
非正式学习空间不是学生的专属空间,也是教师自主成长的加油站。教师也应充分利用空间的资源和环境开展师生间、同事间的非正式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麗娟,黄景文.基于非正式学习原理的高校教育技术培训模型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72-75.
[2]季娇,伍新春,青紫馨.非正式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生长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