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基础学段,教师应该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通过引入丰富的资源和创设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循序渐进地提升语用能力。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小学生的语言基础较弱与学习能力较差的特点,结合学科特性,注重多元素的融合,更好地开展语用教学。
一、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融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与老版本的教材相比,其中的编排形式与主要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入更为丰富的语篇,融入更多的中华经典文学,注重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单元教学目标上,主要分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个方面。融合模式下的语用教学,教师首先应该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融合,在课文教学中,根据这些内容引入相关资源,确定相关的教学目标,以便更好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其人文主题用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句诗概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与自然,主要是关于写景叙事的文章。语文要素有两点:一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二是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的理由。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开展课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在《观潮》一文中,主要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根据本单元的主题,教师可以初步确定课文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识记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还包括: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奇特,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象“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等的画面。接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展现相关的微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壮观的大潮。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多个段落,观察身边的美景,先向同学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美景,然后再试着进行仿写,最后交给老师批阅。
二、单元主题与课文主题的融合
语文教材中,单元主题通常概括与统领单元课文,课文主题大都与单元主题具有紧密的联系,这为单元主题与课文主题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融合教学模式下的语用教学,教师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的具体内容,将其与课文主题有机融合起来,创设“一带多”的单元共读教学方式。教师在为学生解读单元主题的基础上,可以先选择其中一篇或者两篇课文进行精读教学,指导学生明确课文的主题,学习朗读方法、语句分析方法等,指导学生解答课后习题。在此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阅读选读课文,阅读之后分组分任务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有效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分析可知本单元的主题是关于科学探索,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质疑,在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授本单元的课文时就应该结合这个单元主题,根据具体的课文主题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思考与探讨解决问题。比如在《蝙蝠和雷达》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展示飛机、穹顶、魔术贴等图片,介绍它们的工作原理,以此启发学生仿生学的概念。接着提出问题:那么雷达是受到了什么动植物的启发呢?以此引入这篇课文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蝙蝠和雷达有何关系?蝙蝠怎样分辨障碍物与猎物呢?为何本文一开始写飞机?并指导学生分析与解答,再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试着解答。本篇课文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阅读《蝴蝶的家》一文,并通过先提问、后解答的方式学习本篇课文,然后再进行分组展示自主阅读成果。
三、听说读写与教学方式的融合
语文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想更好实施小学语文课文教学,落实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因此在融合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语用教学,教师还可以将听说读写与教学方式融合起来,根据一篇课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发展学生口语表达等能力,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而语文要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二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教师可以根据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比如:先通过播放课文范读录音,让学生看着文本倾听,感受朗读的语气和停顿等,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朗读;接着可以让学生合上课本复述全文,说说自己的感想;之后让学生分段阅读,并回答课后的问题;最后可以布置课后观察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或者用水泡绿豆,通过一周的观察,根据课文的写法,用笔记录它的变化。
四、课文阅读与作文习作的融合
阅读与写作对于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加强课文阅读与作文习作的教学,由于二者具有相辅相成、互为提升的关系,所以可以将它们有机融合起来,构建读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课文的主题与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创设生动情境与提出对应问题的方式,指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写作方法与情感表达方法,之后布置习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仿写。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语文要素包含两方面: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在《风筝》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去互联网上搜集各类风筝的图片,包括动植物主题风筝、生肖主题风筝、人造事物主题风筝等,将其整理制作成电子课件,导入到课堂上,以此让学生直观感受风筝之美。借助以上内容提出问题:你放过风筝吗?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吗?在学生回答之后引入本篇课文:让我们来看看贾平凹爷爷是怎样写童年放风筝的经历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先写做风筝,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第三段中是怎样写清楚放风筝的过程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解答。在课文学习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习作任务:试着做一个简单的风筝并放一放,根据课文内容,将做风筝与放风筝的过程简要写下来,写完之后可以先在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最后再交由老师评价。通过落实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五、口语交际与单元习作的融合
语文教材中,一般单元中都有口语交际和单元习作主题,很多时候它们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还可以将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先开展口语交际的任务,然后再布置习作任务,进而从口语表达无缝转接到书面表达,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们与环境”,习作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这两者的联系是:我们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有更多的好地方供我们观赏和游览。教师可以先结合“观山、看海、听雨、赏花”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自然环境,展示垃圾遍地、浓烟密布、河流污染与砍伐森林的景象,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更好保护环境。在学生探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推荐一个好地方,并根据之前的口语交际内容,结合“这个地方好在哪里”进行写作,以此写出优秀作文。
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
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总编辑温儒敏曾说:希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字数能达到100万字。虽然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但是加强阅读与广泛涉猎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发展学生的文化涵养。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可以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先结合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然后推荐一些经典书目,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现课内外阅读的融合。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神话故事,语文要素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师可以先结合《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等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根据这三个要素复述课文内容。课文讲解过后,可以推荐《中国神话故事》《古希腊神话》等书籍,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综上所述,融合教学模式下的语用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文学习基础,通过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设多样化教学方式,将多种要素有机融合,更好加强语文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陆烨,山东省青西新区易通路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