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北当代女作家唐慧琴的长篇小说《日头日头照着我》植根于冀中平原的农村,以一个基层乡镇女干部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凸现的深层问题以及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与艰辛、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小说中的一系列民俗事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浸透着唐慧琴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河北地域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民俗书写 文化认同 女性意识 《日头日头照着我》
《日头日头照着我》立足于作者唐慧琴的家乡冀中平原,以农村改革开放为背景,从一个基层乡镇女干部任文秀的独特视角,再现农村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同时塑造了一批扎根基层、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乡镇干部形象。作品以民俗书写的方式展现作家浓郁的乡土情怀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民俗书写:河北地域审美价值的彰显
文学作品与民俗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不仅要描写“人”,还要展现民众生活中的“俗”,二者结合才能展现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唐慧琴的小说创作将目光着眼于她所熟悉的河北农村,将笔触伸向农村底层社会,通过对各類民俗事象的描写,以朴实的文字向我们展现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和民间语言在《日头日头照着我》中的渗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间民俗风情画。
(一)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产生和传承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民间信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同时禁锢着人们的精神惯例与思维方式。迷信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迷信思想和行为都可以见到。迷信思想和观念可以成为抚慰人们心灵的良药,又可能会对事物进行歪曲,颠倒是非,麻痹人的心灵。《日头日头照着我》中不乏迷信思想的存在,太平庄矛盾的起源就有着浓重的迷信色彩:“村子北面有一个大沙岗,大沙岗据说是一条土龙,东头是龙头,西头是龙尾,龙头比龙尾风水好,而太平庄的牛姓住在西头,杨姓住在东头,所以杨姓掌权,牛姓一直受到打压。”正是封建迷信的长期存在,加深了太平庄牛、杨两家的矛盾,成为太平庄农村改革面临重重阻碍的根源。
民间祭祀作为民间信仰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民众自发地向民间神灵祈祷平安或趋避灾难祸害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祭祀的对象种类繁多,其中有祭日月星辰、天地等自然神灵的,也有祭土地、灶神等民间神祇的。虽然祭祀的形式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保佑平安。小说开头就写到冀中平原上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初三回娘家上坟烧纸,要准备祭祀的物品,如纸钱、鸡蛋、糕点等;此外,每年腊月二十三,他们还要祭灶神。
(二)民间语言
民间语言作为民众的口头言语,是传达思想与传承民间文化的载体。每个地方的特定语言不仅是当地人民进行交流的工具,更承载了当地独特的民俗事象,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韵味。《日头日头照着我》中呈现了原汁原味的河北方言俗语、称谓语等,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还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与认同之感。
俗语是民间语言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短小精悍,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牛林因宅基地的问题带领一群人来乡里闹事,小米建议任文秀躲避时,任文秀说:“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无论事情怎样发展,村里发生的一切矛盾纠纷最终还是要靠她这个包村干部来解决。又如老孙为答谢任文秀的帮助,为她争取到一个优秀干部的名额,任文秀由此悟出:“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这类俗语的运用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彰显了人物的个性。
称谓语是一种用来指称双方的社会交往用语,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言语工具,分为亲属称谓、人名称谓、职务称谓等。唐慧琴力图在人物的名字中展现人物的性格面貌,使人们一看到人物的名字就能联想到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中对村委会主任牛二愣的介绍如下:“虎背熊腰,满脸络腮胡子,一双大眼像两只铜铃,眼珠有点朝外凸,一副愣而吧唧的样子。”这种描写把牛二愣愣头愣脑、头脑简单的性格特点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
二、女性建构:主体意识与话语权力的宣扬
女性意识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旗帜。作为现代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产物,女性意识是女性为摆脱男权社会的压迫而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的现实诉求。《日头日头照着我》中的女性意识既体现在唐慧琴的女性创作意识中,又体现在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任文秀的女性意识中。
(一)唐慧琴的女性创作意识
唐慧琴以女性作家的身份去审视当代社会女性的现实生活并深入剖析女性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是其自我意识的表露与显现。唐慧琴鼓励女性为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利而积极奋斗和勇于抗争,她强烈要求女性独立自主,避免受制于男性。正如伍尔夫所说:“女性只有获得了‘一间自己的屋子,才能在男权社会中拥有追求独立和自我的条件。”所以女性为获得平等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拥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工作等。基于以上原因,唐慧琴才会着力塑造任文秀这样一个女性形象,表达自己的诉求。
(二)主人公任文秀的女性意识
任文秀身上所体现出的独立自主、超越自我的女性意识深深触动人心。在《日头日头照着我》中,太平庄支部书记杨抗和村委会主任牛二愣对任文秀采取漠视、歧视的态度激怒了任文秀,更激起了她对工作的热情,她决心要管理好、整治好这个并不太平的太平庄。只有打破男权在家庭以及公共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才能真正实现女性的独立自主。正是秉持着这种信念,任文秀才能不断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最终赢得太平庄村民的信任与尊重。
三、文化认同:精神内核与生命质感的阐发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本民族最有价值与意义之事物的确证,是对民族基本价值的归属与体认。文化认同不是单一的,它由多维度构成,主体对认同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主体对某一地域文化的认同,又可以升华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文化认同是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真实、最厚重的基础。
(一)地域认同
每一地域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当人们对该地域的文化资源表示认可和接受时,便形成了地域文化认同。在《日头日头照着我》中,唐慧琴通过对质朴纯良的人物形象的赞美和对伟大崇高的冀中精神的歌颂达成了她的地域认同。
唐慧琴怀着对冀中大地深沉的爱和民族自豪感,致力于挖掘这片土地厚重的文化内涵,在民情风俗、人际交往等方面彰显冀中人民热情友好、重信尚义、宽厚包容的伟大崇高精神。小说中的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人们自觉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在人际交往方面,虽然有众多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其中最严重的阻力在于太平庄牛、杨两姓家族世代相传的矛盾冲突,但是在以任文秀为代表的乡镇干部的感化下,两个家族的关系终于有所缓和,并合力为太平乡谋发展。
(二)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个人对自己民族文化接纳后而生发的归属感,体现了各族人民所具有的公民意识以及作为国家公民需要履行的相应义务。其中包括对国家号召的积极响应,对国家政策法规的严格遵守,对政府工作的全力支持,以身作则,等等。
《日头日头照着我》中的故事发生于2003年,正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狂热时期,唐慧琴就以农村的改革开放为背景展开叙事。书中的农村乡镇干部为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各个农村,积极解决农村内部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革新农村政策。待基本问题解决后,乡镇干部又和村民联合起来为乡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引导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小说以农村改革开放为背景,体现了唐慧琴对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遵守、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唐慧琴生长在冀中平原这个极富民俗文化的乡野,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从小就耳濡目染,而且又有着十六年的基层乡镇工作经历,用最朴实的文字诉说最打动人心的故事。也正是因为立足于本土文化,唐慧琴才拥有了坚实的写作根基和开阔的文化胸怀,才能创作出一部真挚感人、意蕴深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唐慧琴.日头日头照着我[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
[3] 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M].石云龙,刘炳善,李寄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 牡丹江师范学院2020年科技创新项目一般项目“文艺民俗批评视域下的当代作家创作与对外传播研”(项目编号:kjcx2020-120mdjnu)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赵晗,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 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