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梅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5)
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信息和数据的认识发生了本质改变,这种改变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视角。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1]。此类政策的出台加快了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云班课、在线课程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陆续被用于各科教学。
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体育教育范畴来看,体育教学早已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畴,并逐步形成了包括课堂教学、课余锻炼、运动赛事等在内的“多维度”教育结构,对信息化需求也越来越高。从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始重视体育信息化的发展,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国内外比较研究、应用现状研究、发展策略研究等,针对教学信息化支撑环境要素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以支撑环境分析为基础,研究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发展优化策略,将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信息化的理论内涵,也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教学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2]。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以信息化设备为代表的硬件环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软件环境,以及以教学人员和保障体系等为代表的潜在环境也日趋成熟,这些支撑环境的不断完善为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后备保障。
由于体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场所的特殊性,体育教学信息化支撑环境也有所不同。比如要有适合开展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多媒体设备、运动场所等硬件设施,这是开展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基础;要营造出良好的体育信息化教学氛围,将信息技术当作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练习的辅助工具,通过“教、学、练”同步,实现体育教学预期效果;要提高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处理和应用能力,从而突出信息化教学效果,这些要素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共同构成了体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支撑环境。
基础设施包括校园网建设、体育信息化教学设备、信息化终端设备等方面,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体育教学信息化顺利进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硬件建设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现代信息教育发展运行的一个基本面。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校园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充足,智能手机普及,初步达到“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推进无线校园建设”的建设目标[3]。体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依赖学校网络等软件基础,还依赖体育专项硬件设施的支撑,比如运动场地的多媒体设备、体测信息化设备、日常锻炼检测设备等,由于投入较大,部分院校认为体育课没必要花大力气进行信息化教学,对其重视程度不高。另外,借教育现代化的东风,部分体育教师也逐渐开展了信息化相关教学实践,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场馆和器材设施配置不足问题,使一些教学资源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体育教学信息化水平滞后。
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包括数字图书资源、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等,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随着网络学习的不断普及和体育项目的大众化发展,网络体育资源也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支撑,建立体育信息资源库十分必要。目前,互联网依然是师生获取网络体育学习资源的首选。从体育网络课程建设来看,多种线上课程也相继推上课堂,比如各级别的体育在线精品课,从数量来看,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7项、省级精品课程117项,虽然数量较多,但课程重叠严重,其中仅排球一门课就有15项,还有49项均为大学体育。在优质资源的共享方面,众多课程实行不完全对外开放[4],存在“信息孤岛”“资源孤岛”等现象,大部分优秀资源并没有真正实现共享。
教学人员与保障体系包括政策与制度、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学生信息素养、专业的信息化队伍建设、网络信息安全、经费投入等方面,是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5]、《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6],这两个规划文件推动了教育信息化步伐,也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随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重要政策的陆续出台,教学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相比之下,体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却一直处于劣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队伍信息化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主动开展信息化研究的人少,专门针对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培训缺乏,信息化队伍建设缺失。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化的主体,其信息素养也良莠不齐,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与热情不高,这些都阻碍了体育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专门针对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相对较少。为保障基础设施的有效建设,高校应将体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设立信息化专项经费,购置相关设备和软件,安排专人进行维护和管理,以确保软件和设备的使用效果,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同时,还需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促进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2.2.1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共享程度
体育教学信息化不但要发展课堂教学信息化,还要为学生在线选课、体质健康测试以及课余体育锻炼内容提供信息化渠道。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体育教学网络化、学生参与锻炼适时化、校园体育宣传及时化和体育资源整合互通化。为使体育教学信息化平台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应从多方面考虑需求:第一,要站在平台管理者的角度加以思考,比如管理功能、资源服务、安全机制、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等,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将分散的班级管理协调整合到体育部门的整体管理中;第二,要站在用户(师生)的角度加以思考,要实现跨库检索、资源挖掘、教学功能、健身导航,建立个人体育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方便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自身的特征设计锻炼内容,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通过人性化的平台界面操作,实现体育教学的“教-学-练”相统一,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督促,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2.2.2 统一规范标准,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资料和高水准的专业服务,但资源整合需要借助专门的应用软件。要根据体育学的特点,以体育信息化为导向,从课余锻炼、赛事信息、教学的实际需求等出发,利用高校体育信息网络资源,开发或引进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应用软件。系统开发采用流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ADO技术、Windows API技术、数据库技术,采用B/S架构与C/S架构体系。与此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但由于这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多部门、跨地区的体育信息资源协调,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的市场平衡运行机制,通过共享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形成一定的组织管理架构,以保障技术开发和资源共享。
2.3.1 强化信息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
队伍建设是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针对现阶段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信息化意识不强、积极性不够,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通过加强组织宣传、开展专业培训、考察交流学习、建立评价机制等方式,使广大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性,从教学效果上体会到信息化给体育教学带来的变革和便利,进而提高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教学信息化领域的相关专项培训,确保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信息化技术;加强学校之间的考察与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做法;支持和鼓励教师组建体育信息化教学团队,依靠集体智慧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此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将教学信息化改革成果纳入教师教学评价、晋升职称、业绩考核等领域,充分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2 营造信息化校园氛围,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各类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陆续被引入课堂,这也就意味着学生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习惯。体育教学主要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现阶段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体育课程较少,使得众多学生认为信息化教学不适合体育课,也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须利用信息化技术学习体育知识,更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但是,随着各类运动软件的不断推出,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其作为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评价工具,并将运动情况作为体育教学评价的一部分。体育教学信息化应在此基础上,着力开发课堂信息化资源,通过精美的课件、精准的示范、精练的讲解、精巧的互动以及精确的评价高质量设计课程,提高学生听课和练习的兴趣,并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培养学生课内课外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习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2.3.3 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划分经费用途
高校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前沿阵地,而教学信息化又是教育现代化重要的载体。在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推动下,各大院校十分重视教学信息化建设,在年度经费预算中设立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经费额度,有效促进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在体育信息化建设方面,除了要保障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外,还要增加体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体育教学平台建设和维护、体育资源购置与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为此,要优化资金结构,做好年度信息化建设计划,合理使用经费,使其效益最大化、长效化。
信息创造价值,科技改变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信息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之一。对于高校体育而言,信息化是体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体育教学信息化相关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以及潜在环境,并通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营造积极向上的信息化校园运动氛围,提高体育育人功能,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