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红,李福琴,张红飞,湛玉晓,闫晨宇,李俊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 郑州 450052)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湖北武汉暴发。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1]。通过国务院应对COVID-19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采取一系列防控和医疗救治措施实施,中国境内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在抗击COVID-19疫情中,面对一种全新的传染病,做好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及医院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为做好COVID-19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本研究根据《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国卫办医函〔2020〕65号)[2]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防护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55号)[3]设计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调查。
1.1 调查对象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OVID-19疫情期间非隔离区域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等。
1.2 调查方法依据《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国卫办医函〔2020〕65号))[2]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防护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55号)[3]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使用问卷星在该院非隔离区域其他病区进行调查,本调查不包括预检门诊、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病区、隔离病区及隔离重症病区。
1.3 调研内容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COVID-19疫情期间非隔离区域部分医务人员基本情况和对标准预防、医用防护用品使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标准预防、隔离技术、呼吸道传染病、咳嗽礼仪等。
1.4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
2.1 参加调查的医务人员基本情况参加调查的医务人员总数为303人,医生61人(20.13%),护士232人(76.57%),实验室技术人员10人(3.30%);年龄22~58岁,平均(35.10±5.12)岁。见表1。
表1 参加调查医务人员基本情况(n,%)
2.2 标准预防相关知识了解情况参加调查的303名医务人员中,对标准预防非常了解257人(84.82%);科室提供防护用品:备有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287人(95.05%),备有护目镜、防护面屏265人(87.64%),备有手套、隔离衣、鞋套266人(87.79%)。见表2。
表2 参加调查的医务人员对标准预防相关知识了解情况(n,%)
2.3 医用防护用品使用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参加调查的303名医务人员中,知晓并掌握防护用品穿脱流程 231人(76.24%)。医用防护口罩使用范围:隔离留观病区、隔离病房、隔离重症病房300人(99.01%),采集呼吸道标本、气管插管、吸痰等产生气溶胶操作时289人(95.38%)。防护服适用范围:隔离留观病房、隔离病区、隔离重症病298人(98.35%)。护目镜使用范围:隔离留观病房、隔离病区、隔离重症病301人(99.34%)。见表3。
表3 参加调查的医务人员对医用防护用品使用相关知识了解情况(n,%)
2.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相关知识参加调查的303名医务人员中,接受过COVID-19防控相关知识培训5次或5次以上225人(74.26%);知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300人(99.01%),粪便和尿可能污染环境而传播289人(95.38%);知晓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297人(98.02%)。见表4。
表4 参加调查的医务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掌握情况(n,%)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因住院患者多,且多数来自跨地区、省、市,所以COVID-19疫情期间医院感染防控压力大,且极大程度增加了医务人员职业感染风险[4]。截至2020年2月24日24时,全国共476家医疗机构,3 387例医务人员感染COVID-19[5],感染人数较多的医院多数为大型综合性医院。本调查为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COVID-19疫情期间非隔离区域病区(不包括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病区、隔离病区及隔离重症病区等重点科室)部分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现状。
该医院自2019年12月以来开展全院全员培训,通过集体大型培训、科室利用晨会时间培训、实地穿戴脱卸防护用品操作技能演练等形式,使全院全员熟练掌握COVID-19感染预防与控制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对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病房、隔离病房中的每个医务人员进行一对一穿戴脱卸防护用品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部分医务人员进行调查,303名医务人员中,知晓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297人(98.02%),在医疗机构中对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对患者指导规范配戴外科口罩,以降低因说话和咳嗽所排出细菌对环境的污染[6]。本研究中COVID-19感染患者管理中对疑似或确诊患者,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口罩,实施咳嗽礼仪和手卫生296人(97.69%)。COVID-19传染源主要是COVID-19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粪便和尿液可能污染环境而传播[7-8]。就COVID-19的防控而言,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预防和接触隔离预防措施,以及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有限空间内空气隔离预防措施[9]。参加调查的303名医务人员中,对标准预防非常了解257人(84.82%),本结果高于Odujinrin等[10]研究中69%医务人员遵守标准预防原则,这与在COVID-19疫情期间重视标准预防相关知识培训教育有关。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将所有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在接触黏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预防措施,因此在实际诊疗操作中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医疗操作可能感染的风险选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本调查数据显示,标准预防措施中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为265人(87.46%),知晓标准预防具体措施手卫生286人(94.39%),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除了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外,手卫生时机还应该强调戴手套前后、接触潜在污染物品后、手部皮肤有破损时、对同一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操作时、在穿脱防护用品前后进行手卫生并可能污染其他部位时[11],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规范使用口罩、防护镜或面屏,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或鞋套等[12]。
该调查中发现,科室在诊疗服务工作区域内为医务人员配备防护用品情况,备有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287人(94.72%)(该医院日常工作中使用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这里主要是指防护口罩的配备情况),备有护目镜、防护面屏265人(87.46%),备有手套、隔离衣266人(87.79%),还有个别科室存在防护用品配备不足,或是不方便工作人员取用现象,这与疫情期间全国防护用品紧缺有关。该医院为COVID-19定点收治医院,设置有专门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过渡病房等,配备有专家组,患者预检分诊制度严格,各病区配备充足的职业安全防护用品,均由科室保管,一旦需要可以即刻取用,个别人员不知晓存放位置,可能为规培或轮转医务人员。该调查数据也说明,各科室在培训教育中,实习学生、规培、进修等轮转医务人员需要加强标准预防、职业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加培训次数,保证人人知晓职业安全防护和防护用品的合理规范使用方法,科室储备防护用品情况应人人知晓。专家组建议医疗机构在COVID-19疫情期间开展医务人员全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培训,各病区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符合标准、能应对各种暴露风险所需要的防护用品(如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隔离衣等),并指导各级各类人员按照不同诊疗操作,科学合理使用防护用品[13-14]。该调查显示,参加调查的非隔离区域病区303名医务人员中,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的诊疗操作,穿戴不同防护用品297人(98.02%),知晓并掌握防护用品穿脱流程231人(76.24%)。有学者分析了同济医院54例医务人员感染病例,发现一线科室感染2例(3.7%),非一线科室感染39例(72.2%),医疗技术科室感染10例(18.5%),行政后勤科室感染3例(5.6%)[15]。根据这些分析,该学者建议对医疗机构内所有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及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特别是那些对非密切接触病毒感染的发热患者的科室,准备充足防护用品是至关重要的。孙建等[16]也提出,医务人员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可能的传播途径,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额外预防措施,按照具体工作岗位合理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品[17]。
COVID-19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接受COVID-19防控和职业安全防护、合理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培训教育与实际演练,包括标准预防、手卫生、疑似或确诊患者的隔离等,提高防护意识,熟练掌握COVID-19肺炎防治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从而预防与控制COVID-19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尤其是面临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每一位医务人员及在医院工作的其他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暴露风险,合理正确使用防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