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书春
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体育课堂,应朝着提高学生在面临真实活动或者比赛情境时能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方向转变。
一、由单个技术教学向组合技术实践运用教学转变
1.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组合”。现行课程标准强调从注重单个知识点和技术教学向注重多种技术组合学练转变,每堂课都应该让学生进行多种技术的组合练习,甚至在开放式运动技能项目中要尽早地让学生体验完整练习,目的是增强知识点之间或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练习的完整性,在整体运动技能提高的基础上促进单个知识点和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如《运球组合技术运用方法1:运球+突破》(以下简称《运球》)一课中,执教教师在组织2人1组运球突破教学环节,要求首先将球传给对面学生,对面学生接好球后再运球前进并寻求突破,将传球—接球—运球—突破4个技术融合到一个练习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组合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如果学生足球运动水平较高,在传球—接球—运球—突破组合练习中,可以将传地面球改为传高空球。
2.教学情境更趋“真实”。组合练习强调让练习处于多种多样的复杂情境中,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面临真实的活动或者比赛情境时,能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和练习,并最终让真实的比赛情境检验练习的效果。在《运球》一课中,执教教师组织开展的1VS1、2VS2、4VS4练习,都是让学生在比赛对抗的情境中练习运球与突破技术,这样学来的技术才是有效技术。当然,课例中的对抗激烈程度并不是特别高,笔者认为随着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对抗的激烈程度也应进一步提升,只有在比赛情境的对抗中让学生体验到和比赛一样的快节奏与压力感,学生的技战术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实践情境的设置同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情境中的场地可以从小到大、对抗强度可以从低到高、对抗的人数可以从少到多,同时要有进攻情境也要重视防守情境。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动作技术与战术融合的问题。在现代体育教学理念中,尤其是球类教学中,强调二者的融合教学,即动作技术教学要融入到整体战术教学中,强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与跑位接应的有效性。《运球》一课中,学生跑位接应意识水平明显欠缺,执教教师在发现问题时也只是笼统地对个别学生进行了指导,建议教师在平时的动作技术教学中注意对战术意识的渗透,如本课中教师可以在2VS2练习前统一介绍“直传斜插二过一”等战术的运用方法,引导学生在練习时合理运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提高技战术水平。
二、由中低负荷教学向中高负荷教学转变
1.负荷要求更加明确
运动负荷通过练习密度、运动密度、运动强度等指标进行衡量,是学生体能与技能水平提升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等省一级的课程实施方案,都高度重视体能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运动负荷的新要求,即练习密度不低于50%、运动密度不低于75%、运动强度应达到140~160次/min。明确负荷指标的目的就是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负荷对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的重要作用,且便于体育教师量化对照、便于操作。就《运球》一课来说,学生的练习密度在55%左右、运动密度在80%左右、运动强度在145次/min左右,达到了相关要求。当然,如果能够在细节处理上进一步优化,则这些数据还可以再提高一些。如分组4VS4比赛时,可以再增加2片场地,使约9min的比赛时间内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比赛。而在《乒乓球正手斜线平击发球练习方法:定点区域正手平击发球》一课中,学生的运动强度明显偏低,建议安排适量的专项体能训练,如步法组合练习等,提高课堂运动强度。
2.负荷安排更趋合理。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在负荷的安排上遵循确保学生安全的原则,即运动负荷以不伤害学生为首要原则,在设计负荷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运动能力状态等;遵循有利于技术学习的原则,即根据不同体育课对负荷的不同需求差别对待,如技术新授课一般是中等负荷,技术复习课一般是中高负荷,身体活动课和比赛课则是较大负荷等;遵循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原则,即学生所承受的负荷绝不是劳累不堪的,而是刚好能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且不会对学生下一节文化课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43018AFF-BE88-4F56-9C86-CA46A5A7FD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