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绘画为载体提升大班幼儿幼小衔接的适应性

2021-06-30 01:10徐嘉敏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幼小涂鸦绘画

徐嘉敏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开始接受义务教育,是幼儿早期生命体验的一次重大转变。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教学方式、课程组织、学习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学前阶段幼儿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在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较低,容易受外界干扰,产生负面情绪,这都决定了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发展适应性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遵循幼儿的年龄适应性、个体适应性和文化适应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开展适应幼儿年龄发展需求、符合幼儿兴趣特点和所在文化环境的幼小衔接活动。

幼小衔接活动不仅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还应注重幼儿的心理素养,实现均衡发展。绘画是幼儿表达自身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处理儿童负面情绪、减轻压力、提升自我概念、促进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幼小衔接阶段,以绘画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中,能够帮助教师更精准地洞察不同幼儿的个性,了解幼儿当下的情绪状态,继而做到因材施教,避免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倾向。同时,绘画又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幼儿卸下防御、无拘无束地创作时呈现心像,为幼儿提供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

一、绘画测试:洞察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开展绘画活动之初,可以借助“房—树—人(House-Tree-Person)”测试(简称H-T-P测试)和“家庭动力画”(Kinetic Family Drawings)测试帮助教师与幼儿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了解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认知情况和情感体验,保证活动有效推進。在绘画活动接近尾声时,也可以继续使用上述测试,比较活动前后幼儿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是否发生变化,并认可、巩固积极的方面。

1. “房—树—人”测试。“房—树—人”测试是经典的内心投射测试。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巴克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上率先对H-T-P做了系统的论述,认为H-T-P测验能激发个体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联想。幼儿需要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屋、树木和人在内的画,对于创作时间、涂改等方面没有限制。画中的房屋投射幼儿所处的家庭,树木投射幼儿自身的成长,它们代表了幼儿对于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基本意识和兴趣。人则投射自我形象认同,反映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处于幼小衔接期的幼儿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经验,对于房屋、树木、人等元素并不陌生,具备完成创作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展测试,能够让幼儿放下压力、袒露内心的真实状态。

2. “家庭动力画”测试。了解幼儿眼中的家庭,是走进幼儿内心世界的重要环节。引导幼儿画出自己的家人,画出他们日常做事的样子,并分析作品的内容大小、画面结构、人物关系等因素。针对画中内容与幼儿交流,可以得知每位家庭成员在幼儿心中的重要性和幼儿对他们所抱有的情感,也能够帮助教师在幼小衔接期与家长沟通时提供更科学的指导。通过家长的配合巩固学校教学效果,形成更紧密的联结。

值得一提的是,幼儿进行“房—树—人”测试和“家庭动力画”测试的过程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信息。如幼儿绘画的顺序、过程中是否犹豫、有无擦拭或修正、幼儿情绪以及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均可以作为绘画分析的依据。

二、自由涂鸦:展示丰富的个性特质

喜爱涂鸦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情绪情感最真实和直接的反映。精神分析学派温尼科特将涂鸦当作是“通往潜意识的入口”,他认为幼儿在涂鸦游戏中就像在做梦一样,能够进行自我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在幼小衔接活动中,不应以目标技能取向指导幼儿参与涂鸦,而是需鼓励幼儿把涂鸦作为游戏去自由玩耍,在潜移默化中缓解焦虑、紧张等负向情绪。

1. 选择不同物质媒介。除了常规的纸、笔、颜

料画材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保证幼儿体验不同材料的特点。教师引导幼儿在前期进行观察和思考,发现材料相似或不同的地方。如旧纸箱能够用来画画吗?自然界中有哪些材料可以代替笔,又有哪些材料可以代替纸?经过讨论,幼儿开始为大小不同的纸箱涂色、翻新,或以树枝、石头为笔,在沙子、泥土中自由涂鸦。借助这些媒介,教师可以更好地倾听幼儿的声音,关注幼儿的内心体验。

2. 尝试多元创作途径。涂鸦虽然是绘画的一种,却不局限于单纯的“画”。在自由涂鸦时,幼儿尽情体验不同美术手段融合的乐趣:手指点画、吸管吹画、脚掌拓印画、水壶喷画等,幼儿在掌握技法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也在幼小衔接期保持了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心理调适能力。同时,涂鸦可以打破地点和创作姿势的限制,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站着还是趴着,幼儿都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创作,无所顾忌地表达。

3. 探索丰富表达形式。有了体验物质媒介和创作途径的良好铺垫,幼儿对于涂鸦产生一定的了解和兴趣。接下来教师不需要针对绘画技法进行过多阐释,而要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和探索,在天马行空的创意中表达情绪,积累更多个性化的体验。如沙画涂鸦深受幼儿欢迎,在感受沙子是固体也是流体的特性后,幼儿尝试加入水、油、颜料等液体为沙子增色、塑形,体验沙子干湿状态的不同,观察液体混合比例所产生的浓淡效果。在涂鸦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个体感受的差异性,为疗愈提供更多可能。

三、主题绘画:提供独特的思维视角

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即将面临进入小学的挑战,与其他阶段的幼儿相比,该阶段的幼儿需要更强的适应力和包容性。主题绘画借助绘本、音乐等媒介,设置与幼儿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幼儿实现能力、气质、情绪情感等方面的整合。

1. 绘本载体。大量研究表明,绘本对于幼儿语言能力、想象力和社会性发展均有积极作用。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借助《我长大了》《大头鱼上学记》《生气的菲菲》《我好害怕》等与成长、情绪相关的绘本,在集体欣赏后引导幼儿讨论绘本内容,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绘本故事强烈的代入感唤起了幼儿的情绪体验,让幼儿逐渐有了更多的觉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角色或某一情绪继续迁移,启发幼儿将此刻的体验诉诸笔端、落于纸上。

2. 音乐通感。为幼儿播放带着各种情绪基调的音乐,感受不同艺术媒介所触发的情绪。伴随着音乐,幼儿分享感受、开始绘画。活动中,不同幼儿对同一音乐的体验、描述会非常个性化,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感受,在引导幼儿创作时也并不局限于描绘具象事物,可以选择抽象表达。这有利于为幼儿打开视野,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感受是独特的,并且得以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呈现。

3. 故事创编。故事创编是将绘画与故事结合,激发幼儿围绕作品进行想象的心理活动方式。教师可以围绕一些具体的问题启发幼儿加入自己的创想,由艺术表达延伸至口语表达。如幼兒的作品中出现一道彩虹,教师可以尝试询问幼儿彩虹出现在什么时候,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在一开始,幼儿回答问题可能会有些困难,但随着教育活动的深入,他们会逐渐适应,变得愿意发挥想象。绘画和故事的信息相互补充,为我们展示出幼儿真实的心理世界。

四、合作绘画: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个体绘画在幼小衔接活动中为幼儿创造了自我表达的多重途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合作绘画情境,进行分组创作或集体创作,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增加人际互动。

1. 分组创作。教师将幼儿分为两人一组交替绘画。同组的幼儿需要轮流在一张纸上完成,并为共同的作品编故事。这种形式深受幼儿欢迎,与同伴的合作让他们更加放松地进行想象和创作,感受彼此间的情感互动。绘画要求幼儿交替完成,需要耐心等待自己的顺序,观察同伴的创作过程,这有利于帮助幼儿提高秩序感。幼儿对于作品的描述,也能够加深教师对幼儿的理解。交替绘画带来的表达、体验和洞察过程,可以有效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和亲密连接。

2. 集体创作。基于以往的涂鸦经验,教师在活动结束阶段组织集体创作,可以全班幼儿围绕同一主题同时创作,也可以自由表达、接龙涂鸦,着重鼓励幼儿共同参与。幼儿体验合作完成的乐趣,更容易自发地呈现合作行为,提升社会性。教师通过幼儿在集体创作中的行为表现、语言表述、参与度及所呈现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当下的心理体验和不同的互动模式,并与活动前期进行比较。

理解、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幼小衔接活动是针对大班幼儿的一项重要工作。关注幼儿心理诉求,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等关键素质的准备,是幼小衔接的重中之重。除了幼儿园的活动之外,还应集合家庭、社区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幼儿的心理素养。

猜你喜欢
幼小涂鸦绘画
创意涂鸦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创意涂鸦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涂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