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为了更好地研究柔道运动,分析柔道运动力量与技术的相关特征。本文将拟定某体育运动学校分析10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其中男子运动员5名;女子运动员5名;平均年龄为15-17岁。通过资料分析法、统计法、比较法,研究柔道力量与运动员的技术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我国目前对于柔道训练的主要研究仅针对于某一技术动作以及运动损伤等方面,但对于柔道理论尚未健全。很多学校在柔道训练当中,注重实践而轻理论,使运动员自身无法了解柔道的基本含义以及理念,未能达成有效增长。而采取综合有效的方法,可以全面改进运动员自身对于柔道的认知,从而可以全面提升运动员的运动速度,起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1 柔道力量与技巧的基本概述
就柔道运动而言,其力量与技术均通过肌肉收缩达成。肌肉的特点分为“静力性力量”以及“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可以在收缩时,将肢体维持在固定位置上,禁止肢体出现明显的位移;而动力性力量可以在肌肉收缩时,克服阻力,使肢体体自身发生明显的位移以及速度,二者的融合是柔道运动的基本特征。柔道运动主推格斗技巧,如拽、沟、摔、挑、推、拉等动作,因此动力性力量在我国受到了广泛重视,各学校均针对动力性力量提出了各种训练方法。柔道比赛要求运动员掌握有效的運动时,即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大强度发挥出自身的运动水准。如运动员在进攻时技术不正确或发力不完善,将会错失进攻机会,导致自身处于防守的被动状态。在日常训练当中,学校使用哑铃、扩胸器、杠铃等器材,对运动员进行负重练习,通过大规模的重复性练习,可以使练习者身体产生肌肉记忆力。在后续强化当中,可以依照训练强度,逐渐增添难度。学校在进行器材练习过程当中,必须将负重练习以及循环训练、金字塔训练等方法进行结合。通过多样性的方法,对运动员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进行全面的优化加强。
就柔道运动员而言,其自身的柔韧性以及功能性、力量性、速度性、爆发性均是柔道运动的主要关键点。
其中,柔韧性是影响运动员高强度练习的最直接因素。柔韧性不足还将增加运动员受伤概率,影响运动员的肌腱以及韧带等组织。
而力量性可以帮助运动员完成高强度练习,有助于其实现机体能量的恢复。但力量运动必须建立在稳固的训练计划上。在力量性当中,柔道比赛需要训练者拥有良好的爆发力量以及肌肉力量。通过力量以及技术的有效融合,配合科学化的训练方式,可以全面的发展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对其后续的肌肉耐力以及体力爆发力具有积极影响,可以起到明显的应用效果。
而在速度性中,运动员需要消除多余以及无效率的动作,全面的发展自身的神经肌肉,以保证提升柔术运动中的身体移动速度。
而在爆发性当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运动员的抓取以及推、拉等动作。在运动中,推、拉、抓举通过有效的爆发,将使运动员瞬间完成柔术运动的基本发挥模式,形成全面加强。
2 结果与分析
2.1 柔道技术与力量的相互关系
柔道技术特点分为攻、防,且二者可以有效结合。于攻中具有防守;而防守则有进攻,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体化发展。在训练当中,运动员可以通过进攻得分,也可通过防守得分,防守成功,在一定基础上可以实现后续的进攻模式,二者紧密相连。柔术运动特点要求运动员具备强大的肌肉力量,以保证其可以取得优秀的主要条件。柔道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可以归纳为“全面性”以及“多样性”。与其他因素相比,在对抗相持状态下,柔道技术可以体现出全面的肌肉代谢状态,以发挥自身最大实力。
2.2 技术与力量的有效结合
在运动训练当中,通过运动员的力量传导,可以完成基础力量向专项力量的转换。就目前柔道训练特征而言,其基础力量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可以提升整体的训练模式,有利于肌肉收缩而产生的独有表现形式。例如,基础力量必须按照训练当中的专业技术进行表现。力量与动作之间需要达成一定的协调与其平衡,要求运动员保证不同肌肉群组可以按照其专项技术的动作要求,将全身力量集中于某一目的。在摔跤柔道项目当中,将其专项称之为“跤劲”。
柔道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尤其在攻、防速度当中,与运动员自身的机体对抗能力具有明显的联系。在技术与力量的训练中,必须服从于动作的整体素质需求,全面提升基础力量向专项力量的转化,以保证后续力量训练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服从战略制定的风格以及其后续训练模式的增强,二者的力量训练核心速度以及身体对抗力量需要落实科学的训练决策。力量训练以及运动员的内脏机能是训练的关键性因素,必须对运动员的脏器进行有效调节、优化,才可以完成技能训练、战术训练以及关联训练。
3 如何在后续的训练当中完成柔道技术的力量强化练习
3.1 设置必要的训练方法
就柔道训练而言,为了保证力量训练可以达成爆发性的要求,我国学校一般采用杠铃进行练习。在实验数据当中,对实验运动员采用全新的搭配方法,将“卧拉”、“高翻”、“深蹲”、“转铃”等动作结合,使其成为柔道运动员的主要练习手法。各种练习可以全面提升机体力量,配合后续动作的加强,可以保证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稳定性,维持整体的平衡力以及协调力,实现能力的全面加强。
例如,在“卧拉”练习当中,卧拉动作是反应运动员上肢力量的有效动作,加强卧拉练习可以发展运动员的胸大肌、三角肌以及肱三头肌等肌肉。在柔道技术当中,扣腿、小踢等动作均与卧拉具有明显的联系。形成科学有效的训练机制,可以保证运动员的技术具有良好的发挥性。
而在“高翻”当中,高翻可以考验运动员的腿部以及小腿肌肉的伸缩力量。此外,对于运动员的躯干以及上肢肌肉力量也有一定要求。高翻借助动作,可以发展运动员身体的相关部分,实现全面协调,保证肌肉系统的全面发挥,以实现良好的发展模式,对于扫腰等技术具有良好的作用。
而“深蹲”主要可发展运动员的股四头肌、股二头肌以及臀大肌的力量。良好的深蹲可以实现后续发力,对相关的技术要求起到绝对的应用效果。
而“转铃”可以就柔道运动员的腰腹力量进行增强。在转铃动作当中,通过大腰、外卷入等各种技术可以实现有效的提升。
3.2 针对于柔道运动员的训练特点以及相关方法
3.2.1设立训练要素
目前,对于柔道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已然成熟,但很多学校对于训练要素并没有展开深刻认知。很多学校单纯认为训练要素与训练方法融为一体,可以实现有效体现。在训练要素是保证训练方法有效的基础性因素,在对柔道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加强当中,必须全面保证训练要素的设立。例如,考量到目前柔道训练部分运动员需要以学业等为主,因此训练方法可以在满足运动员学习日常基础知识点的同时,满足以下三点:
其一,由于其选择的运动员年龄均在15-17岁左右,一般训练可以为其后续发育做出良好基础,为后续专项运动成绩的提升实现良好准备。在训练要素设立当中,必须抓住青少年的发展特征,根据其最佳时期给予相应训练,可以促进机体力量的有效增强。
其二,就青少年运动员而言,天赋、才能、运动素质等发展与其自身的心理具有明显差异。将训练与文化素质进行连接,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全面成长,实现有效的塑造。
其三,在训练当中,部分运动员出现了盲目追求运动训练的现象,导致训练出现了一定的副作用。为了有效避免此类不良结果,需要在后续调整当中避免盲目追求运动训练,降低引起运动员机体疲劳的后果。在进行专项训练时,运动员需要调整好自身的休息模式,增加其机体资源储备量以及训练方法,可以有效缩短多余的训练数量以及时间。在运动员的生涯当中,其职业发展期以及黄金发展期十分宝贵,因此必须有效减轻副作用,以保证青少年可以完成柔道训练基础的加强。
3.2.2通过营养食谱完善柔道力量与技术的辅助练习
要想保证柔道运动员的力量以及技术可以有效发挥,肌肉的爆发力以及其肌肉自身的有效性非常重要。而肌肉爆发力的基础便是饮食,运动员在运动过程当中,其机体代谢水准不断增强,相应的热量消耗也明显增加。由于其激素效应,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堆积在体内,破坏机体循环。在饮食配比当中,可以酸碱值平衡为主题,完成营养食谱的搭配。
一般而言,在食谱搭配当中,必须注意白面、玉米、核桃、肉类等其含有的磷、硫元素较多,在吸收氧化后,会产生阳离子,使体液出现酸性倾向;而大豆、绿豆、蔬菜、牛奶等含有钾、钙、镁等元素,在人體吸收氧化后会出现碱性物质,使体液出现碱性现象。如体液呈酸性,会增加体内钙、镁的消耗,引起运动员疲劳,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因此,营养食谱的配比必须与碱性食物为佳。此外,运动员必须戒酒、糖、烟等物质的摄入,避免大盐、大腻之物,多食用有机蔬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对柔道运动中力量与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4 结论与建议
就柔道项目而言,力量是基础、速度是保障、技术是关键,柔道技术的多数动作均需要依靠运动员自身的良好身体素质来完成。在训练当中,应加强练习的比重,设立有效的训练方案,促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可以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需要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可以使用器械以及运动员自身的具体特点,完成有效设立。在运动、力量、技术领域,完成三者的全面融合,将技术动作与专项力量练习完成设立,提升运动员的整体竞争能力。
通过文章的分析对比,柔道力量与技术二者之间的联系具有明显的融合性。力量加强而忽略技术,将导致运动员力量无法发挥;而加强技术忽略力量,则使柔道运动缺失其原本的训练意义。因此,在安排力量训练时,必须完成全面针对,对不同模式的训练方法进行有效区别。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对运动员的关节、韧带、肌肉等进行优化,以保证发展平衡。通过设立锻炼方案,可以得知专项力量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完成动力定型,在后续练习当中,运动员可以通过肌肉记忆轻松、自如地完成动作模式。在运动动力定力建立的基础上,完成技术增强,优化运动员大脑皮质灵活性以及机能性,使其展现出高度的可塑性。随着动力、机能的全面巩固以及后续发展,柔道运动员可以出现自动化现象。如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无意识地完成整套发力,在后续培养当中,形成自身的独特技术风格,以求得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深圳市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