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干强
摘要: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基石。新时代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三全育人”贯穿其中,要坚持立德树人。要在課程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不断创新,要努力形成育人合力,以此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1-005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引导医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1课程育人: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
1.1推动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守正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要坚持守正创新。首先要创新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除了坚持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外,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开展新闻评述、形势分析、政策点评和信息交流,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PBL教学、情境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智慧教室等。其次要改进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医学院校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结合国情和省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为教学基本手段,使多媒体课件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具有更多的信息量、更好的视听和动画效果。有效整合校内外专家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学整体效益。最后要加强医学院校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医学院校要深入挖掘和整合网络教育资源,构建网络教育阵地,掌握网上主动权。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1.2建立和完善医学院校思政课评价机制
为了提高医学院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首先,医学院校应建立和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要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强化对思政课教学实绩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基本要求。评价的内容应该具体,并有明确的评分标准。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选出最受欢迎的授课教师和专题课程。建立和完善网上教学评价系统,设置学生信息员,从学生层面反馈教师在授课内容、授课效果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改进思政课的授课质量。此外,教学管理部门应针对思政课的教学状况进行调研,定期深入课堂进行教学质量检查,查看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讲课内容及效果,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定期进行教学评价,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其次,医学院校对学生思政课考核评价要趋于多元化。要把学生列课情况、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调研报告、参与社会实践等都作为思政课成绩的组成部分,全方位、多层次考核学生的纪律意识、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等。通过考核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文化育人:用伟大抗疫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疫”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深刻地领略到伟大的民族精神,真切地感悟到强大的中国力量。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是培养“德医双馨”的优秀医学生,终极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以文化人,用伟大抗疫精神培育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2.1要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冠疫情期间,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在线上将疫情防控同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医学生明白了疫情之下医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鼓励学生们将自身发展与健康中国事业紧密相连,做一名学有所成的医学生和学有所用的人民健康卫士。通过宣传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等人民英雄的事迹,让学生明白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祖国为我们提供学习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我们应该用自己所学知识回报祖国。“停课不停教,思政不下线”。医学院校应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医学生家国情怀,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2要强化医学生的社会责任
面对新冠疫情,我国展现了中国速度,更彰显了“中国担当”。中国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向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分享中国疫情防控经验和方案。疫情肆虐之际,医学生不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习近平总书记给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生回信中特别指出:“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2]。在此次疫情中,我校优秀毕业生踊跃报名支援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用实际行动为在校生树立了榜样,用实际行动阐述了什么是社会责任,什么是担当。医学院校教师要用好疫情防控的活教材,增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让医学生做好防护,抗击疫情,积极传播正能量。
2.3要坚定医学生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人,就像缺了源头的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更不知道自己将往何处去。因此,加强医学生理想与信念教育是文化育人的应有之义,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抓手。中国梦与个人成才梦唇齿相依。要引导医学生树立牢固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理想,将个人梦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此次疫情所孕育的伟大抗疫精神,对于一个医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让广大医学生群体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前,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教会了医学生们什么才是医务工作者该具备的勇气与品格,让医学生们了解了白衣天使的职责不仅是救死扶伤,更让医学生们学会了要尊重并敬畏生命,这对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弥足珍贵。
3管理育人:用高尚师德践行育人使命
高尚的师德是管理育人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医学院校的管理育人,要不断强化师德教育。
3.1医学院校创设独具特色的教育环境
因为环境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感知觉通道对教师道德判断和行为产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师德教育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的身体与环境时刻处在动态互动过程中。通过开展系列师德实践活动来强化教师教书育人情怀,帮助教师塑造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研讨、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学校创设情境,使教师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帮助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
3.2医学院校要优化师德教育内容
要灵活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平台呈现教师美好形象,让教师积累身体体验,形成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的积极认知。要关注医学院校教师身心各方面的现实需要,政府和学校要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师德教育接地气,彰显人文关怀,不断提高教师职业获得感。职业获得感,主要是指由于教师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教师认为所从事的职业有收获、有价值[3]。要通过获得感的提高,来提高教师的职业自信和幸福指数,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注重教师的师德行为习惯养成,引导教师将师德规范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规范教师的行为准则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职业理想信念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顧晋.医学教育如何培养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N].人民政协报,2020-02-26(002).
[3]栗波.获得感:教师职业认同的时代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9):36-38.
(责编:陈静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