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推行课改考改的今天,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和新情况,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呼吁追溯教育的本源,重申教育的真理,回归教育的初心!在前期关于新形势下促进课程开发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及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实施、评价反馈”三个阶段的过程研究基础上,以基于核心素养下德育校本开发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思考为主旨,探讨剖析思政教育渗透德育目标全过程的突破性和策略性,提出以崇尚人文理念为特征的新德育,并进一步提出结合时代特点加强学科渗透、强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新型德育模式,以期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德育课程开发;高中;思政教育;实效性
所谓德育的真理,应是最正确、最浅显却又是最不应当遗忘的教育初衷。那么,我们应怎样开发德育校本化与思政教育实践性深度融合的真理呢?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德育课程开发,切实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已成为高中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亟待探究的重点课题。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校本开发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意义
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凸显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要求的思政教育与德育校本开发的实践,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传递正能量,在立德树人实现过程中更能内化于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校本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和价值所在,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各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虽然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年轻的文萃中学深刻认识到,高中学段是学生思想发展与身体成熟的“拔节孕穗期”,也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就需要学校构建符合新形势发展需求且师生互动的思政课堂模式和学校参与的德育综合评价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校本开发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思考
(一)注重德育过程体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包含知识、能力、可持续发展等诸方面内容,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的道德素养的发展。这就要求德育必须由以往的单向灌输转化为主体参与式的实践体验,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亲历体验及由体验而获得的真切感悟。要常反思:学校开展了多少学生作为主体自觉参与的教育活动?参与的热情如何?体验感又怎样?活动过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如何?德育过程应该是人格自醒的过程。德育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管理,才是促进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成立学生会,通过学生会积极反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尤其是学生管理条例和校规校纪等的制定,切记不要让学生围着老师转,可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挑选出典型案例进行课程编写,随时更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學习需求的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实践,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以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思政课教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倾听时代的声音,坚持校本开发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把体验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德育的全过程,做有文化的教育,上有风景、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思政课,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综合素养。
(二)立足思政课堂创新,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德育工作始于师德、立于思政课创新。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则是教育之魂,要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就要转变教师角色,提高师德修养,发挥思政课堂教学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延伸到研学旅行中,抓住课堂主渠道,使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实践化,用知识成就理想,运用生活经验与智慧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实践的观点来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应用政治视野牵引学生,尊重学生的生活需求和个性差异,科学合理地采用议题式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传授与素养提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合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积极主动地成长成人,使教学过程既是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增长过程,也是学生人格塑造和素养涵养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延伸思政课堂,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明德知礼,通过集体活动与社区服务、法制教育讲坛、传统革命教育等增强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三)构建课程支撑体系,发挥关键课程作用
为克服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实现高中德育有效性,更好地体现学校德育特色,文萃中学确定了高中三年一体化的德育目标校本体系:高一以培养合格的高中生为目标,开展“适应性”主题教育;高二以培养人格成熟的高中生为目标,开展以“陶冶情操”为主题的“发展性”教育;高三以培养优秀的毕业生为目标,开展以“健全人格、超越自我”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在这一德育体系构建下,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组织体系,发挥思政课在德育中的关键课程作用。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思政课堂模式,把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内涵式发展作为改革方向,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通过应用常识以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组织丰富多元的趣味性活动,可以开展“专题讲座”“辩论会”“时政分析”“小法庭”等各类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政治学科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德育素养,让思政课活起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从而促进学生与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依托实践研学活动,促进学生内涵发展
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学校德育只有把思政课堂与实践研学活动统一起来,将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德育课程内涵发展,充分挖掘德育资源,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的实效性,助力素质教育。因此,现代德育工作不能仅限于传统的课堂或校园,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的广阔舞台上通过亲身体验、冲突体验等方式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也应走出误区,转变观念,创新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自我,不断获得道德的发展。文萃中学自建校以来,一是通过创办校刊《萃园》、校报《文萃中学报》、学刊《文萃学苑》及创建文萃书画社等,为师生学习、交流和展示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二是通过邀请县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开展文萃公益讲坛,引领学生思想、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位。三是通过社团文化涵养学生的各种兴趣与素养,目前学校开展的社团涉及人文、科技、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等5大类,共56个社团,发挥了学生特长,张扬了学生个性,锻炼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四是通过研学旅行这门行走的课程,让学生用双脚丈量历史,用双眼探寻文明,用双耳倾听故事,用内心感悟情怀,用大脑思维差距,用经历和思考装满行囊。
(五)健全多元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校本课程开发应当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可形成以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课程计划评价与课程结果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评价模式。在此过程中学校必须要充分重视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成为适应性学习专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和学的多元方式,以形成更好地指导和塑造不同层次学生的德育发展的新途径。同时要将自己视为变革者,既不要给学生贴标签,也不要对学生抱有低期望,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一步反映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发展现状,实现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良性结合,全面分析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打造强有力的素质教育平台,文萃中学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体,以课程文化建设为载体,构建以“自主多元、知能并重”为核心的学校课程文化体系,打造适应不同个体良性发展的课程文化和活动文化,并逐步完善以“奠基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型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拓展型课程、着眼学生个性发展的探究型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三维一体”课程体系,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静宁本土教育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把校本课程建设与基础学科教学、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不断拓宽学生学习内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个性优化发展和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
总之,高中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已成为高中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亟待探究的重点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德育理念,立足学生生活和学校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践行德育知识的德育新途径引导德育工作,在思政教育中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尝试把实践性、创造性的研学活动运用到德育工作中,讓学生在实践性的研学活动中体验成长、塑造人格、锤炼品质,必将会开创具有学校特色、注重学生全面成长的德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海.高中政治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2):20-23.
[2]晋杰.关于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研究[J].教育,2016(11):95-96.
[3]彭志红.新形势下课程开发与德育实效性的分析和探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5):124-128.
[4]庄义静.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4):31-33.
[5]倪子杰.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学课程开发与德育教学的策略[J].少年德育,2018(7):211-213.
注: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课程开发与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099)结题论文之二。
作者简介:闫向锋,甘肃省平凉市人,就职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