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探究

2021-06-29 11:30李育光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5期
关键词:微时代社交心理健康

李育光

5G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标志着人们正式步入“微时代”。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主力军,虽然发达的互联网平台便捷了他们学习的途径,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是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微时代”结合,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提供的平台和技术,摆脱场地、器材等硬件设备的限制,还可以丰富师生交流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活跃起来。

一、“微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拓宽了人际交往的渠道

区别于传统的面对面交往方式,“微时代”下,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关注、评论、转发等功能,与自己的“朋友圈”互动与联系,分享自己的身边事与想法,交流自己对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感悟,拓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渠道。大学生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推荐、热门等功能,寻找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新朋友,了解新鲜事物,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二)提供了表现自我的舞台

当下的大学生是追求独立与个性的一代人,他们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尊重。但是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凭借学习成绩、学术水平、专业特长等得到他人的关注、赢得他人的尊重。在“微时代”,微博、微信等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表现自我的舞台,通过评论、点赞等功能,大学生能感觉到自己被关注,成就感得到满足。

(三)起到了心理调节的作用

在遇到挫折、困难时,有些大学生碍于面子不愿向身边的朋友透露,怕父母担心也不会跟父母交流,负面情绪无法得到合理的宣泄,长此以往会造成大学生抑郁、暴躁等情况。在“微时代”,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遭受挫折、遇到困难时有平台诉说自己的遭遇,可以发布一张自拍照、一段感慨的文字等,起到及时宣泄情绪、释放压力、调节心理的作用。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倾诉后还能够得到网络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感受到来自远方朋友的关心,是一种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一)容易形成过度依赖

在“微时代”,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互动交流和浏览信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导致部分大学生养成不停查看自己微博和微信状态更新的习惯,成为低头一族。部分大学生上课、吃饭、睡觉前、上厕所的时候都在刷微博、聊微信,阅读一些没有营养的文章,浏览一些价值不大的视频,每天以此开始、以此结束,过度依赖网络,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例如,在和亲人、朋友聚会时,大多数人沉迷于网络世界,忽略了身边人的感受,使聚会丧失了本来的意义。

(二)容易引发认知偏差

在“微时代”,信息传播更加碎片化,微博、微信内容简短,多是琐碎的生活细节、滚动的新闻片段或者片面的个人看法,每一条内容只能传达有限的信息。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各种未加筛选、未加核实的信息走进大学生的视野,而大学生的三观尚未成熟、自控意识尚不完备,无法明确地辨别其中的是非,盲目关注低俗、恶意传播信息,引发认知偏差。

(三)容易弱化道德意识

“微时代”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网络世界,在这里,人人平等,可以畅所欲言。一些信息发布者没有考虑到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没有验证转发的内容是否属实,盲目进行个人情绪的宣泄、个人观点的表达、无意识的转发,导致道德虚无主义的泛滥,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道德意识的弱化,甚至出现道德人格的扭曲。

三、“微时代”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心理引导难度加大

在“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自由发表言论和观点,这激发了大家表达自身观点的欲望,同时导致很多未经考究、不切实际的言论的泛滥。大学生价值观尚未成熟,难以分辨是非,会受到错误观点的诱导,导致部分大学生只相信网上的言论而不相信同学、教师的现象,这无疑加剧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引导的难度。

(二)心理工作要求提高

“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工作者尚未开通微博、微信,有些虽已开通但也很少使用,依旧沿用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相较当下大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微博、微信沟通交流、表达所思所想、关注国家大事,如今的高校心理工作者需要提升技术运用水平。这需要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持续推广应用新技术,并举行定期培训,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应用能力。

(三)整合了高校、家庭、社会的力量

由于“微时代”背景下的社交方式是无阻碍、无限制的,便捷了高校和家长、社会的沟通交流,全方位整合了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有利于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家长可以随时关注高校相關工作的开展情况,接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必要时可参与到教学安排中来;高校也可保持与家长的交流沟通,随时与家长交流大学生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共同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不同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问题讨论、经验分享、知识共享,在降低教育成本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

四、“微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打造“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利用“微时代”社交媒体平台,打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知乎、抖音、哔哩哔哩等大学生喜欢的社交媒体,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图片、文字、短视频的方式进行传播,以适应当代大学生“快餐阅读”的特点。高校可利用社交媒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官方账号,通过官方账号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线上活动、进行相关问答、推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书籍和电影等。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接纳和吸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建立“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

要想抓住“微时代”机遇,打造心理健康线上教育平台,既需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基础,又要有操作和运营社交媒体官方账号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以辅导员为主、以心理委员等朋辈心理辅导者为辅。一方面,朋辈心理辅导者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有潜在心理危机的同学能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帮扶;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非常了解当代大学生喜欢的推送內容和方式。再加上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指导,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非常适合“微时代”的特点。

(三)关注“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动向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独立、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出现心理问题。而且正值青春期的他们比较抗拒与父母沟通,虚拟的网络成为他们发表观点、表达情绪的主要平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微时代”提供的平台,及时关注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内容,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成为大学生的心灵避风港,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开展“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摆脱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形式新颖;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能够保护参与者的隐私,使参与者畅所欲言。并且,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本较低,辐射范围较广。高校定期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营造关爱大学生、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让大学生在温馨有爱的氛围中成长。

五、结语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受到时间、空间、设备等的限制,并且需要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指导,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交平台的应用丰富了大学生交流的方式,能助力大学生有效地排解消极情绪、释放心理压力,有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微时代”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支持,能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海昭,郝梓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融入[J].公关世界,2020(22):113-114.

[2]李晶.分析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4):103-104+139.

[3]罗杰,邹燕,陈维,等.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的多元概化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8-13.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微时代社交心理健康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