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单”制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2021-06-29 21:08陆佳
计算机时代 2021年4期
关键词:软件技术工单工匠精神

陆佳

摘  要: 在“新工科”背景下,分析了职业技能融合职业精神对于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以“工单”制为核心的新型培养模式,以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构建真实的学习实训环境,引入企业前沿的实战项目,借鉴企业的考核体系,做好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探索出一个可借鉴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软件技术; 工匠精神; “工单”制;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04-79-03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vocational skills with professionalism for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In view of the low quality training for software technology majored personn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training mode with "work order" system, so as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s. By constructing the real learning and training environment, introducing the enterprise's cutting-edge practical projects, learning from the enterprise's assessment system, ensuring that integrate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while train the vocational skills, this paper explores a training mode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software technology; craftsman spirit; "work order" system; training mode

0 引言

近年來,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标准的逐步提升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软件产业迅猛发展,社会对于各类软件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软件行业的人才缺口问题凸显;另外,在软件人才培养上,缺少较为统一的培养标准、人才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使得供需矛盾持续增大,整个行业面临巨大挑战。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作为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高职扩招100万”的政策背景下,如何改革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去探索出一个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从工匠精神培养层面,以“工单”制为核心,职业技能融合职业精神的培养模式。

1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职业技能

首先,师资力量上存在不足[1]。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教师,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有实践技能、定岗实习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所谓的双师型人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有很大比例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入职成为教师的,即缺乏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很可能存在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的问题,尤其是软件这类注重实践的行业,所以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尤为突出。

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院校开设的软件技术专业,其课程主要分为通修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许多专业核心课的设置没有从人才培养的宏观视角去考虑,从而造成知识点重复、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前后衔接性差等问题,无法满足应对行业需求的培养需要,导致学生技术知识不成体系,无法快速用于实践。

最后,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最重要的是毕业后具备的能力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学习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到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需要了解软件开发的流程、规范、标准、法规,学会软件的功能设计、算法设计以及实现、开发、测试上线等流程,一边积累经验,一边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现有的一些原因,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缺少工程背景、学校实验平台资源匮乏,导致学生空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却少有机会去实际锻炼及历练,无法完整地体验整个软件开发的流程,这不利于学生从顶层的角度理解软件开发这项工作。

1.2 职业精神

首先,高职院校虽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并非是学生填报志愿时的首选,所以高职院校的生源情况通常较为复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根据以往的系列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职业目标不明确,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很不利。

其次,目前许多高校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轻职业精神培养。高校需把职业精神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对相关行业的职业精神少有体会,所以教师自身要努力弥补短板。企业比较看重一个人的品性,是否有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因为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文化以及将来的发展。

最后,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目前软件技术专业,每学期开设的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形成性考核为辅,而终结性考核中笔试又占了相当大一部分。从这一考核方式来看,教师大多只能从考卷上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无法对于学生的职业精神来评价,这不符合当下企业对于人才在精神层面的要求。

2 软件人才培养时技能融合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本文提出的“工单制”培养模式是一种老概念新用法。早年,“工单制”这个词来源于国内网络运营商里的一个工作模式,针对家用网络客户的故障维修申请,派出工程师前往客户家中维修,每次检查维修都有一份任务单,最终企业对工程师每一单任务的完成度、完成的任务数以及客户的满意度进行考核。而“工单制”的培养模式,通过将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派发工单的方式,将软件技术知识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简单的知识点工单到最后的项目工单,帮助学生完整感受整个软件开发流程,从而做好从学校到企业的知识衔接,提早熟悉企业的开发管理模式,让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词,并在此后几年多次提及。工匠本意是指专注于某种技能,做事认真细致,带着尽善尽美的态度去完成好自己工作的群体。当前,中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不但取决于管理者,更取决于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每一个基层员工,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线阵地,则成了我们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中坚力量。为此,在软件技术专业中,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传授工匠精神就显的尤为重要,高职院校要明确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授课、实训、实习指导中去,促进软件人才培养走上新台阶,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培养水平,为企业输送全方面素质优的毕业生。

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在平时的细枝末节中传递工匠精神,如此,在潜移默化之下,学生能逐步改掉自己一些不良的习惯,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念,以应对未来企业招聘时的考核[2]。而企业在对前来应聘的毕业生考核时,除了要考核相应岗位需要的技能水平是否达到要求,还要观察他的责任心、抗压能力,是否诚信等问题,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例如,软件开发过程会涉及大量客户的隐私数据,如果员工借机挪用数据谋利,这是毫无诚信的行为,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巨大损害。毕业生会带着学校养成的习惯、精神品质来到企业,他们身上这些“看不到的东西”会在无形中影响其工作的行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会帮助他们在企业内部脱颖而出。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对于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为此,高职院校在精神层面的培养付出需要更多的努力。

3 以“工单制”融合工匠精神培养软件人才的路径

3.1 建立一个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场景空间

新的培养模式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场地,这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多种方向的工作室[3],如大数据工作室、嵌入式软件工作室、信息安全工作室、前端开发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为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精神品质融入人才培养提供物理载体,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将自己职业人的身份带入到这一环境中去。

首先,工作室的装修、工位搭建等需要与互联网企业的工作环境相一致,如开辟一个会议讨论区以应对日常的技术讨论;其次,既然着眼于培育工匠精神,就需要在工作室中融入工匠精神相关的内涵,如墙面上做好个性化的文字标语,软件行业的英雄人物的名人名言等;最后,对于在工作室内工作的学生,将企业管理模式用到日常的教学管理[4],不仅要实施每日上下班打卡,推行KPI考核,还要引入企业员工的日报、周报、月报的汇报形式,精细化日常的管理,做到学习、实训有质量有效率。

3.2 做好工單设计,优化考核方式

以“工单制”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是设计合适的工单库[5],所以需要教学团队联合企业的技术专家根据专业的定位、市场的需求来共同设计,并根据对于毕业生做的就业调查问卷来更新改进现有的工单,做成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期间,主要派基础性工单为主,主要目标是熟悉知识点并指导如何运用,体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随后,在结束某一章节或某一系列的课程后,可以派岗位任务工单,这一时期是提升学生技术能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阶段。因为这类任务通常需要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遇到困难后需要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毅力、抗压能力等内在品质;最后,在每学期期末的时候针对学生派发项目工单,该工单里需要有从易到难符合实际场景的多个任务点,教师以此作为期末考核的打分依据。开发并同时用好三种不同的工单,帮助学生的技术水平不断精进、工匠精神逐步饱满。

3.3 师徒结对“传帮带”

师徒传承是技能和精神品质最有效的途径。针对不同的工作室,充分调集师资力量安排校内教师,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入企业工程师作为校外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安排一位校内教师和一位校外教师,在提升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就业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教师除了能带来精准的软件技能指导,还能带来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的熏陶,以工单上的任务作为载体,双师的言传身教下,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工匠气质。

4 结束语

本文在高职院校对于新时期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探索出符合当前教学需求、企业需求的实践教育模式,希望能为其他相近专业提供教学改革思路。学校做到在为学生提供真实训练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好校企合作资源的同时做好工匠精神的培养,才能精准把控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最终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将来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包括:如何进一步针对不同发展目标、不同能力特长的学生设计更多样的工单,尝试每个学生一套评价标准,做到“一生一单一标准”;如何将培养模式推广至相似专业。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邓桂兰.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深度融合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20.24:186-189

[2] 胡三宁.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思考[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8.26(6):70-72

[3] 刘东风.高职软件专业工匠工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6:13-18

[4] 李维勇,李方方.工坊模式下高职软件类人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4):47-50

[5] 潘军.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单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知识经济,2016.391(10):117

猜你喜欢
软件技术工单工匠精神
基于量化考核的基层班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transformer的工单智能判责方法研究
基于HANA的工单备件采购联合报表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长三角地区需求的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
利用Java开发智能软件技术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电力95598热线全业务集中后的工单预警机制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