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凡,陈建材,周华波,,,,郭嘉宁,曾昊,刘毅坚,王敏琪,莫春香,黄小武,谢旻晋,陈樱*
(1.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2.南宁市华波宠物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4;3.柳州鱼峰区华波宠物诊疗中心, 广西 柳州 545005; 4.河池市华波宠物诊所,广西 河池 547000;5.柳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柳州 545006)
犬埃里希氏体病是由埃里希氏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其特点为感染犬只明显消瘦和贫血、多数脏器浆细胞浸润、血细胞及血小板减少[1]。由于埃里希氏体可侵入犬的免疫系统,造成白细胞及免疫器官的损伤[2],因此,也被称为犬的艾滋病。犬埃里希氏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血红扇头蜱[3],此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其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最为严重[4]。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因此,临床上常常遇到不同程度的感染犬只。
2017年10月12日接诊了1例犬埃里希氏体病的病例,现将诊断、治疗及用药情况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比熊犬,雄性,5岁5个月,体重16kg。主诉该犬前两天无食欲、精神差,去医院打了消炎退烧针,情况有所好转,但昨晚又开始发烧,无饮、食欲,昨天大便正常,今天未见有大便。该犬每年加强常规疫苗免疫,但未进行驱虫,有蜱虫史。
确诊为犬埃里希氏体感染后,病犬留在医院内共治疗8d,治疗后精神逐步好转,食欲恢复,第12天再次复诊,病犬恢复良好,未见明显异常,复查血常规及血液涂片显示均已恢复正常。
临床检查病犬体温40.1℃,呼吸35次/min,心率98次/min,CRT(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为1.5s。视诊可见其被毛凌乱,精神沉郁,喜卧不动,鼻镜干燥,眼结膜潮红,眼窝凹陷,牙龈偏白。触诊发现病犬腹部空虚,中度脱水。
2.2.1血液常规检查
10月12日,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患犬的血小板数显著降低,此外,患犬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也低于正常水平,提示机体失血过多或红细胞被破坏。
2.2.2血液生化检验
血液生化检验显示,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提示病犬可能肝脏受损。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显著升高,提示病犬心肌或骨骼肌存在病变或损伤。总蛋白浓度升高,提示机体可能存在脱水、休克或慢性感染。球蛋白浓度升高,提示机体可能存在全身性慢性感染,如全身性脓皮症、埃里希氏体、心丝虫、蠕形螨、慢性跳蚤过敏等。总胆固醇升高,提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糖尿病。其他项目结果均正常,结果见表1。
表1 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2.2.3测试板检测
取病犬血液滴至IDEXX 4Dx测试板的相应位置检测犬心丝虫病、莱姆病、无形体嗜吞噬细胞病及犬埃里希氏体病,10min后测试板上显示犬埃里希氏体的位置发生变色,表明该病犬为埃里希氏体阳性。
根据IDEXX 4Dx测试板检测结果、血液常规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等,结合临床症状,诊断该犬所患疾病为犬埃里希氏体病。
治疗原则为全身驱虫、扩充血容量、防止继发感染、补充营养。对患犬全身体表检查,驱除身上尚有的蜱虫。皮下注射血虫净注射液(0.25mL皮下注射,间隔24h一次,连用3d);使用犬血白蛋白5mL(5mL:0.5g)稀释于100mL 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使用犬源血浆30mL静脉滴注;抗生素使用多西环素,按每千克体重5mg口服,1天1次;恩诺沙星每千克体重5mg静脉滴注,防止继发感染,同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并且饲喂高蛋白食物。
治疗第2天,复查病犬血常规,显示其红细胞和血小板数有所上升。病犬体温得到控制,精神有所好转,可以吃一两口食物。第3天病犬出现呕吐,红细胞数已恢复正常,但是血小板数仍然偏低,排除了CPL,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护肝药物。第4天至第7天病犬的呕吐症状得到控制,精神有所好转,白细胞数出现了明显升高,血小板数缓慢升高。第8天复查病犬血常规,主要指标基本正常,病犬饮食正常,未见呕吐,精神状态良好,可见成形大便,可视黏膜红润,准予出院。治疗第12天,病犬复诊,恢复良好,未见明显异常。
虫媒传播疾病,常见的有血液寄生虫病,此类疾病通常会导致动物机体溶血、血小板数迅速下降,并且容易继发其他感染,造成肝脏和其他内脏器官功能受损。血液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案,除了针对病原体用药外,还需要控制感染、维持机体血液胶体渗透压,保证必要的有效灌输量,同时补充足够白蛋白和血浆。因此,在本病例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量病犬的状态进行治疗。治疗发现,犬埃里希氏体属于立克次氏体[5],病例使用多西环素取得不错的效果,维持机体血液胶体渗透压方面则采取补充犬血白蛋白,2d后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就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治疗第6天,病犬的血小板和红细胞数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见轻度贫血时使用犬血白蛋白对于血液寄生虫感染或者溶血性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对于保证机体蛋白需求、能量合成、加快机体恢复有较好的效果。
犬埃里希氏体病于1935年由Donatien等在阿尔及利亚首次发现[6],当时称之为犬立克次氏体症,1982年Keefe等报道了世界范围内的犬科动物都存在犬埃里希氏体感染,1999 年潘华等报道了中国军犬出现犬埃里希氏体病并成功分离到了病原体[7,8]。感染埃里希氏体的病犬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消瘦、厌食、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喜卧不动,并伴有出血性疾病、神经症状等,该病典型特征是血液血细胞及血小板减少[9]。临床上由于诊断不及时,往往会导致病犬无法得到及时精准的治疗,从而导致病死率更高。因此,临床上充分结合病犬的临床症状,借助IDEXX 4Dx测试板和血液常规联合诊断,可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1984 年美国首次发现并确诊人感染犬埃里希氏体病例,1991 年在我国云南省人群和犬群血液中曾查出抗查菲埃立克体抗体[10],而国内外也多次报道了犬埃里希氏体可以感染人而致病;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商品化的犬埃里希氏体疫苗可供使用[11]。因此,对于该病的防控,以及能否引发人与宠物共患,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犬进行定期体外驱虫、犬舍定期消毒、切断蜱虫的持续性传播感染是预防该病的关键[12],而要从根本上预防本病,则急需疫苗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