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区高层建筑结构方案探析

2021-06-29 02:08黎虎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17期
关键词:连梁层间侧向

黎虎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第六设计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230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的高层建筑数量与日俱增、规模不断扩大,高层建筑平面布置和立面造型又千差万别,作为结构设计人员,对于7度及其以下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可能有一定的经验,但高烈度区的又有什么不同,难点在哪,有什么好的应对措施,这些都是设计人员将要面对的新课题,本文以具体真实案例进行详细的分解、阐述和说明。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案例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建筑物为高层住宅,地上18层,总高度52.20 米,层高2.9 米,地下室为两层储藏室,层高为2.95 米+2.90 米,主楼地下室外周边与一层地下车库相连接。本地区基本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地震加速度为0.20 g,依据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其场地类别为Ⅲ类,基本风压0.45 kN/m2(50年一遇),基本雪压0.35 kN/m(50年一遇)。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墙体材料为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

2 结构布置

建筑标准层布置见图1,本户型为四户95.0 平方,两部电梯位置均设置在北侧,中间一部楼梯,设置连廊连接两边,北侧中部为天井开大洞。

图1

结合建筑平面各项功能房间布置,进行结构整体布置,包括剪力墙、框架梁、连梁、次梁、板布置等。

剪力墙、框架梁和连梁布置,第一轮,首选布置一般剪力墙,先按常规7度区高层建筑设计的经验,在建筑物两端部及中间隔开间设置剪力墙,电梯间、楼梯间设置剪力墙,剪力墙肢长基本在2.0 米左右,框架梁梁高按常规1/12L跨高比取值。经初步计算发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以下简称《抗规》)规定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1000的要求远远满足不了,特别是中部的楼层,经过不断的试算,不断调整剪力墙长度、位置、数量,得出第一版能满足此条要求的剪力墙布置,基本每个房间两边均需要设置剪力墙,而且剪力墙多数都很长,对应梁截面均不大,基本没有连梁,楼层整体和构件其他指标均能满足《抗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 3(以下简称《高规》)要求,但整体来看,剪力墙数量较多,基本就没剩下多少是砖墙了,经济指标很不乐观。

第二轮,保持建筑物两端部、电梯间、楼梯间剪力墙不变,尝试隔一开间设置剪力墙,减少剪力墙数量,在不影响建筑门、窗洞口布置的前提下,采用尽可能增加框架梁及连梁梁高的方法增加整体侧向刚度。调整完毕后,剪力墙数量减少了约25%,效果明显,但同时又出现新问题,框架梁和连梁截面多数都很大,标准层Y向几道连接长肢剪力墙的连梁高需要增加到1.2 m,标准层X向外周边几道大梁梁高需要增加到1.0 m,梁高过高,也不符合抗震设计的强柱弱梁理念。

第三轮,转换思路,梁截面过大,就采用增加剪力墙来降低梁跨、变单跨梁为多跨梁,结构侧向刚度变化不大;增加的剪力墙采用短肢剪力墙,因后增加的短肢剪力墙数量不多,也不会导致结构整体变为短肢剪力墙较多的结构体系。

主要结构构件确定后,再依据建筑平面上墙体布置设置次梁,并按计算结果确定梁高。局部短墙下可不设次梁,在板底设置加强筋,模型计算中可在板上对应位置输入楼面线载处理。楼面板板厚的确定,除了满足规范和计算外,还要符合当地住宅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山东省和聊城市均有)的相关要求,楼面板板厚不宜小于100,板内有交叉管线的板厚不宜小于120;板跨大于4.2 m的板厚不宜小于120;楼面开洞洞口周边板厚应加强,其板厚不宜小于120;连廊和楼梯间处,楼面板有效宽度基本接近2.0 m的最小限值,又因天井开大洞,此处楼面板应加强,其板厚取150;屋面板板厚不宜小于120。

本工程上部结构的嵌固端位置为地下室顶板,地下室顶板板厚取值180;依据《高规》和《抗规》要求,地下一层与相邻上层的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0 ,此时的地下室一层侧向刚度计算可计入外周边车库结构的有利作用,本工程取相邻两跨框架并入计算。

最终定稿结构方案布置见图1,剪力墙数量适量、布置较均匀,X向、Y向梁高基本在800以内,延性较好;结构双向侧向刚度较均匀,刚心与质心偏心不大,结构最大位移比和最大层间位移比均不大于1.20 ;结构自振周期扭转周期比为0.84 <0.90 ;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X向为1/1006,Y向为1/1004;其它指标均能满足要求。整楼的主要工程材料钢筋、砼对应的每平方含量指标均略低于当地同类型高层的指标平均值,经济指标合理。

3 经验总结

高烈度区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整体指标上,最大的难点是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和构件剪压比很难满足要求,而且很难同时满足,甚至可能是互为矛盾,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高烈度区地震作用水平力过大引起的。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控制是一大难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增加结构整体抗侧力刚度。尽量充分利用在同一轴线上的剪力墙和连梁(或框架梁),形成多跨或至少单跨框架,整体侧向刚度增加幅度大;在不影响建筑功能使用的前提下,可在局部设置截面较大的连梁来增加侧向刚度;南北侧外墙,因受建筑门、窗布置影响,剪力墙布置位置受限,应尽量满布剪力墙翼墙至门窗洞口边,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增加X向侧向刚度;在梁高受限,或梁高经计算需要很大(如梁高1.0 米以上),可考虑增设部分短肢剪力墙来减小梁跨度,降低梁高,当然,短肢剪力墙不能过多,不能超过《高规》规定的要求(第7.1.8 条),否侧整体结构方案有本质的变化,变为具有较多短肢剪力墙的结构体系,本身就是抗震不利的。提醒下,模型计算时,应勾计算地震位移时不考虑连梁刚度折减项,否侧此项指标更难满足要求,此做法符合《抗规》第6.2.13 条要求。同一方向的各轴线上的刚度尽量接近,特别是外周边的,比如X向的南北两侧;细致的模型试算就会发现,在其它结构构件布置不变的情况下,单独调整X向南侧或北侧的梁高,有的标准层梁高增加100,对整体弹性层间位移角控制贡献较大且明显,而有的标准层梁高增加100~300对整体弹性层间位移角控制都没有多大贡献,甚至局部的梁增加反而起反向作用。

剪压比的调整是另外一大难点,解决的方法就是相应的或者相对的减少构件剪力。剪力墙的剪压比和梁的剪压比超限,绝不能单一的认为增加构件尺寸和截面就可以解决,往往是越增加剪力墙长度,越增加梁高,该处的侧向刚度在整体刚度中所占比重越大,其剪压比依旧不能解决,甚至是越增越严重,反而是需要降低此处侧向刚度来达到目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增加构件宽度,一般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厚度基本都是200,增加剪力墙厚度,会相应减少住户户内的使用面积;加大梁宽,住户户内房间顶部会有向内突出的梁线,影响使用效果,一般不轻易采用增加构件宽度的方法来解决剪压比问题。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提高构件的砼强度等级,模型调整到最后,一般都是个别楼层的极少数构件的剪压比超限难解决,因个别构件的因素而调整整层结构构件的砼强度等级,不经济,也不合理。连梁的剪压比超限,有条件的可以调整梁的跨度,一般连梁跨度不小于2.0 米为宜,否侧跨度越小,越容易出现此问题,连梁两边的剪力墙墙肢长度要合理,要留给连梁合理的跨度。连梁的剪压比超限还可以采用开缝连梁(或双连梁)的方式来解决,开缝即在原有大截面连梁中部设置一道水平贯通的缝,缝宽20~30,使此连梁变为两道梁,降低原来的连梁刚度,构件吸收的地震作用相应就会减少从而解决剪压比超限问题;当然开缝后,结构的整体侧向刚度会降低,需要再次调整模型。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和构件剪压比同时满足是最大难点,为了满足降低弹性层间位移角,必须增加结构整体侧向刚度,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有限条件下,对应的措施往往需要增加剪力墙长度、加大梁高,但这些措施一旦过量就极其容易引发连梁及剪力墙剪压比超限;结构模型的调整需要耐心、细致,找对方向,方法得当,才能找到满足要求的平衡点。

除上述难点以外,其它方面也应引起重视:

尽量不要布置与剪力墙墙肢垂直相连接的梁,住宅剪力墙一般墙厚为200,次梁与剪力墙相交的位置墙厚仅为200,梁纵筋在墙内的锚固长度很难满足要求,最好采用直径14mm以下的纵筋,否则梁纵筋的锚固要另外措施其他可靠的措施,如增设焊接短筋等。若不可避免,也应尽可能在梁端设置净长度不小于400的剪力墙翼墙,以便提供给梁纵筋足够的锚固区域。

楼面梁、单边次梁不宜支承在剪力墙的连梁上,会对连梁产生扭转效应,应尽量避免。楼面框架梁、主受力次梁不能支承在剪力墙的连梁上;楼面小截面次梁支承在连梁上,次梁端部可以按铰接计算。

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时,可对剪力墙连梁刚度进行折减,一般6、7度是可以取0.70 ,当8、9度时可取0.60 ~0.50 ,最低0.50 ,以保证连梁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刚度折减缓解了连梁因弯矩、剪力大,配筋困难的问题。

4 结论

高烈度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结构整体方案要合理,要明确其重点和难点,要知道其形成的机理,对症下药,模型试算要细致,其调整要有明确的方向,才能达到结构设计安全、经济、合理的效果。

猜你喜欢
连梁层间侧向
再生沥青路面基面层间剪切疲劳寿命预估
地震可恢复功能连梁研究综述与展望
一起飞机自动改平侧向飘摆故障分析
军航无人机与民航航班侧向碰撞风险评估
黑猫叫醒我(节选)
层间组合隔震结构随机动力可靠度分析
基-面层间不同接触状态下沥青路面结构受力分析
对连梁超限设计的几个处理方法
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研究现状
探讨挂篮悬臂灌注连梁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