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在急性脑梗死中的预测价值

2021-06-29 02:07黄顺娇刘仕武李白梅陈翠云卢展宏
医药前沿 2021年10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凝血酶抗凝

黄顺娇,刘仕武,李白梅,陈翠云,卢展宏

(1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广东 英德 513000)

(2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英德 513000)

(3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广东 英德 513000)

急性脑梗死就是急性发生的大脑动脉系统的梗死,产生该病的原因大多是患者的脑血管出现了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出现栓塞,或者斑块破裂,激活了血小板,形成的血栓,对血管造成阻塞,从而导致阻塞的脑血管区域出现脑组织缺血[1]。脑缺血之后就会产生对脑组织和脑细胞的损害,脑细胞开始衰竭甚至死亡,并且神经功能也会造成损伤。凝血四项是医院一般检查的内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这四项指标是临床常用的监测项目,主要是为了解患者的凝血、止血功能是否正常,防止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或者监测在使用了抗血栓药物以及抗凝药物后出现的影响[2]。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诊断,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对于诊疗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我院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其入院前的凝血四项,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11月英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4例,其中204例院前延误纳入延误组,60例院前未延误纳入非延误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诊断标准[3]:(1)突发偏瘫、言语不清等肢体功能缺损症状;(2)偏盲、偏身等感觉障碍;(3)严重头晕、呕吐等颅高压症状;(4)颅脑CT考虑脑卒中发作;(5)颅脑MRI确诊脑梗死。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症状;(2)了解内容后同意并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颅脑CT诊断脑出血;(2)不同意参与;(3)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4)妊娠期、哺乳期;(5)无凝血机制障碍疾病。

1.2 方法

两组患者检测的仪器均使用日本希森美康全自动凝血分析仪,PT、APTT、TT、Fbg试剂均选用希森美康医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采集两组患者的静脉血2 mL,将其放置在3.2%柠檬酸钠抗凝管内,同时充分将试管颠倒混匀数次,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均匀。以3 000 r/min速率离心15 min。之后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分别测定血浆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bg(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检测总时间控制在采集样本之后的2 h之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结果

延误组的PT、APTT及TT的指标水平显著低于非延误组,Fbg的指标水平要高于非延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结果比较(±s)

组别 n PT/s APTT/s TT/s Fbg/(g·L-1)延误组 20411.34±1.8526.04 ±3.9719.85 ±2.113.20 ±0.88非延误组 60 13.42±1.3830.35 ±3.5622.68 ±2.322.48 ±0.61 t 8.069 7.561 8.925 5.929 P<0.05 <0.05 <0.05 <0.05

2.2 延误组高凝患者结果

在204例延误治疗的患者当中,PT<10.0 s的患者有23例,占比11.27%,正常值10.0~14.4 s,APTT<23.5 s的患者有46例,占比22.55%,正常值23.5~35.0 s,TT<14 s的患者有0例,正常值14.0~21.0 s,Fbg>4.0 g的患者有28例,占比13.73%,正常值2.0~4.0 g/L。

3.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当中。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大脑局部供血出现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从而产生相应的脑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而急性脑梗死就是突然发作的脑梗死。发生该病的机制较为复杂,病因可以归结于血管、血液、血流动力学出现问题,造成脑血管狭窄或者堵塞[4]。而发生该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血管疾病、冠心病等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疾病,而吸烟、饮酒、肥胖的人群也容易发生该病[5]。临床检查该病主要依靠颅脑CT、颅脑MRI、MRA及CTA、DSA、TCD等,通常是利用成像技术来检查患者的脑部情况。并且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一般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水平、血脂指数、肝肾功能、心电图等,通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生化指标进行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且一些检查的结果有利于医生判断患者的病因、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治疗方案的确定等[6]。

本次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凝血四项检查,对比延误治疗和未延误治疗的指标水平的差异,延误组的PT时间(11.34±1.85)s比非延误组(13.42±1.38)s要短,差异显著(P<0.05)。PT(凝血酶原时间),检测该指标可以了解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否存在障碍,影响因子主要是Ⅻ、Ⅱ、Ⅹ及纤维蛋白原,特别是Ⅻ因子可以明显的反应出来,也可以用来检查患者服用了多少抗凝药物,如果临床需要监测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可以直接使用PT进行检测,除此之外,由于肝脏具有产生蛋白质的功能,因此还能判断患者的肝脏功能是否存在障碍。如果PT延长了3秒,患者就可能会存在严重的肝脏以及肝功能的损伤,例如急性重症肝炎甚至是肝硬化等;维生素K缺乏,原因在于Ⅱ、Ⅶ、Ⅹ等因子的合成需要维生素K;可能是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或者是使用了抗凝药物导致PT延长,从而血液不容易凝固[7]。如果PT缩短,则患者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者口服了毓婷等类似药物;脑血栓等疾病;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变多[8]。延误组的APTT时间(26.04±3.97)s显著低于非延误组(30.35±3.56)s(P<0.05)。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用于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其参考范围是23.5~35.0 s,延长10 s即为异常。该指标可以检验凝血因子Ⅷ、Ⅸ、Ⅺ。若APTT延长,则为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缺陷,例如血友病;共同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严重肝病、DIC、使用过肝素等抗凝药物[9]。如果缩短,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例如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延误组TT时间(19.85±2.11)s短于非延误组(22.68±2.32)s,差异显著(P<0.05)。TT(凝血酶时间),主要反应凝血酶产生的时间,具体是在样本中加入标准剂量的凝血酶,测定其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间,主要用于检验肝素用量。若TT时间延长3 s,则Ⅶ、Ⅸ、Ⅺ因子减少,即存在重症的甲、乙、丙型的血友病;纤维蛋白减少,即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等;肝素血症、SLE;严重的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增高;应用过多的抗凝药物[10]。如果TT缩短,则有高FIB症;含有钙离子时标本内就会产生小的凝结块以及pH酸性。延误组Fbg指标水平(3.20±0.88)g/L高于非延误组(2.48±0.6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如果Fbg升高,则可能存在应激反应、处于妊娠晚期、存在急性感染、烧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等。如果Fbg减少,则可能为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重症肝炎、或者是肝硬化、在进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该指标也会升高[11]。

综上所述,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四项,发现延误治疗的患者其指标所反映的是处于高凝血状态。因此,检测凝血四项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凝血酶抗凝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磁珠固定化凝血酶的制备及其在槐米中活性化合物筛选中的应用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
凝血因子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