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欢,陆夏媛
(广东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60)
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患者数量屡增不减,严重危及到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在众多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上,淋巴性肿瘤位居首位。临床研究证实,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在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机体自身的免疫力较低及生活环境的恶劣等诸多因素。在恶性肿瘤的临床上,介入治疗作为广大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取得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广大临床工作者的一致认可[1]。但是在广大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因为疾病的折磨,使得广大患者遭受不同程度的疼痛,使得临床疗效大打折扣。为了从根本上增强患者的临床疗效,须采取相应的镇痛干预。
选择我院肿瘤科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118例恶性肿瘤患者,男68例,女50例,年龄35~48岁,乳腺癌49例、原发性肝癌31例、淋巴癌38例。按照所给予镇痛干预的不同,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数字化的分组,每组59例。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上均符合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行常规药物镇痛的作为对照组。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根据患者的疼痛给予适当的阿片类药物实施镇痛,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
研究组采取分级镇痛干预,具体流程如下:(1)护理人员采用我院自制的疼痛量表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准确的评估。根据患者的躯体疼痛情况按照十分制对其进行评分,按照疼痛程度从轻到重用数字0~10来表示,0表示无痛,10表示疼痛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同时按照患者的疼痛程度,将其依次分为轻度疼痛、中度疼痛与重度疼痛三类,其中0~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2)医护人员要详细向患者讲述疼痛产生的原因,一旦患者出现疼痛症状后,护理人员可指导其听音乐、看电视等行为以转移注意力。对于耐受性较低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为其进行局部按摩、指导其正确的深呼吸以缓解疼痛症状。(3)对于重度疼痛患者,护理人员可根据其疼痛情况给予适量的阿片类药物缓解疼痛。
护理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干预效果。按照效果的优劣程度,将干预效果依次划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三种。显效:若患者的躯体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未出现恶心、眩晕等不适反应即为显效;有效:若患者的躯体疼痛较之前轻,但是仍然能够感受到明显的疼痛、患者出现了恶心、眩晕等不适症状,未经干预不治而愈,则为有效;无效:若患者的躯体疼痛症状未见好转、出现恶心、眩晕等不适症状,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患者总数×100%。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干预临床疗效比较[n(%)]
为了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以早发现、早治疗为主要目标,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介入治疗,避免肿瘤的恶化,进而危及到患者的身心健康[3]。
恶性肿瘤又被称为癌症,对于发生在间叶组织在的恶性肿瘤被命名为肉瘤。人们习惯于将所有的癌症泛指为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具有细胞分化、生殖异常的临床特征,其发病的原因只是一个细胞因子。在日常生活中,诱发恶性肿瘤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烟酒史、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就遗传因素等。临床研究表明,在众多的恶性肿瘤患者中,约有30%的患者有烟酒史,吸烟史导致肺癌的重要因素[4]。同时,摄入大量的烈性酒也会导致鼻咽癌、口腔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而长期食用脂肪高的食品可能会导致子宫癌、前列腺癌及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对于广大人群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而在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日常的饮食、饮用水都在遭受污染的“侵袭”,尤其是日常工作中常见的矿物油、煤焦油、偶联雌激素等物质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要的致癌物,也是诱发恶性肿瘤的重要因素[5]。
随着临床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介入治疗在恶性肿瘤的临床上占据了重要的席位。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获得了诸多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通过微创的方式,在B超或CT等辅助手段的指引下,在血管内置入导管,并在相关机械的作用下实施诊疗。该种诊疗手段在血管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的临床上较为常见,能够帮助患者在疾病早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通过抑制肿瘤的生长,帮助患者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6]。相比于传统的诊疗手段,介入治疗具有痛苦轻、预后恢复快等优势,是广大恶性肿瘤患者的首选诊疗手段[7]。
但是在介入治疗广泛应用的今天,其在临床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弊端,首当其冲就是治疗的局限性。临床研究证实,在介入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有85%以上的患者会明显感觉到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对于治疗进程造成一定的影响[8]。一些耐受性较低的患者甚至会降低治疗的依从性,对所有护理操作表现出一定的拮抗性。为了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从根本上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广大行介入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相应的镇痛干预。除了给予临床上常用的阿片及吗啡类镇痛药物,对于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须实施分级镇痛管理[9]。考虑到长期服药镇痛类药物会导致患者消化功能的下降,对于正常生活造成不便。分级疼痛管理则有效地改善了这一情况,通过对不同程度疼痛的患者给予不同的镇痛干预,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临床上常用的分级镇痛法为数字分级镇痛法,通过采用专业的量表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用0~10这11个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选择一个能确切代表自己疼痛状况的数字,提升了疼痛评语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镇痛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缓解疼痛的作用[10]。
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我院收治的118例恶性肿瘤患者给予不同的镇痛干预模式,结果证实:两组患者疼痛干预的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分级镇痛干预在恶性肿瘤的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恶性肿瘤患者的最佳护理干预方案。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介入治疗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诊疗手段,在恶性肿瘤的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临床疗效得到了广大临床工作者的一致认可。而疼痛作为恶性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的最大困扰,使得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大打折扣。为了巩固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从根本上改善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介入治疗的同时,须辅以有效的镇痛干预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分级镇痛干预作为一种全新的镇痛措施,对不同程度疼痛的患者给予不同的镇痛措施,在常规药物镇痛的基础上实施疼痛评估,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疼痛症状,显著地改善了患者的疼痛症状。对于行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疼痛,临床上须采取分级镇痛干预,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