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平
【摘要】本文以“立德树人”作为研究背景,将初中语文五育融合教学策略作为重点阐述内容,以突出五育融合特色的教学内容,辅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把握过程与结果的教学评价,致力于归纳出初中语文五育融合的教学举措,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五育融合;教学策略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综合性较強,对学生的语言思想、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五育相互融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渗透“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直接感受到五育融合学习的智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突出语文课程五育融合的特色
语文学科言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依托于综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从众多复杂的语言情境中找到符合规律的言语思维。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设计出五育融合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与划分,为学生带来更科学、系统的学习资源。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在教学前,找出文中有关“五育”的内容,如爱国主义思想、端正学习态度作为德育内容;与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句子作为文学美育内容;与本文时代背景相关的“士兵操练”和“生产力”等作为劳育内容;围绕课文内容设置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如分析文中小主人公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变化,开拓学生思维广角,这是智育内容;带入“少年强则国强”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强身健体意识的培养,这是体育内容,将“五育”完美融合在整堂课中。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包含着情感、历史、事实、科学、劳动、美育等内容,这使得语文课堂兼具工具性和文学性,也让学生的成长更加全面。
二、教学方法:突出语文理论与实践结合特点
在语文五育融合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要根据初中生的学习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观察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馈,及时作出调整;最后,教师要突出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例如《壶口瀑布》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其中大量的优美语言可构建案例,教师采用“讲解+仿写”的方式,让学生对文学语言构建“美”深入了解,并进行举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讲解作者在游记散文中的托物言志,体会思想感情等德育内容时,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通过整合观点从而对内容的全面解析,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得更顺畅。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采用贴近学生的“亲近”式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亲切交谈,例如询问他们有没有类似的旅游经历,在经历中有什么感受等,也跟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在这一来一回的对话中变得更亲密,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加难忘。
三、教学评价:突出语文过程与终结结合特征
教学评价是根据课程目标对教育过程和成果作出价值评估并为课程决策服务的活动。在五育融合教学策略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作用,并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做出正确、合理的教学评价,从而让学生学习更主动、积极,实现对“五育”融合内容的进一步掌握。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中,突出语文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特征,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到学习结果不间断地关注,从而进行有效地诊断,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五育融合内容,最终实现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反思与改进,促进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全面发展。
以《孔乙己》教学为例,教师用“贴标签”的形式抛出关键词,引导学生逐步剖析主角的人物形象,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人物,这样描写是想表达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背景等。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并提前为学生设置了“五育融合”探索目标。大部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积极地找寻答案,并提出个人见解,有小部分学生只是倾听其他人的想法。
教师评价时,除了对观点全面的学生进行嘉奖,更应肯定在探讨过程中付出努力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教师的关注,让学生在心理上实现平衡,下次再次参与课堂讨论时就会积极发言。
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五育的教育理念能够深入地融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实现对五育的全面认知,并督促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思维,进而帮助学生成为综合实力强劲的优质少年。
参考文献:
[1]杨博.基于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考[J].学周刊,2021(15):151-152.
[2]李小平.基于核心素养的五育“渗入式”语文教学路径探究[J].高考,2021(03):19-20.
[3]关惠文,吴欣歆.关注2017年版课标修订,把握语文课程育人价值[J].语文教学通讯,2020(25):17-19.
[4]杜书文.立德树人与初中语文课堂拓展的有机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20(51):34-35.
[5]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3(05):85-91.
[6]廖畅.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J].山西青年,2020(0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