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婷婷
摘要: 读后续写是一种高效促学的教学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是传统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的一种突破,符合当下课程标准提倡的读写整合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已经不简简单单只是存在于考试之中的一门学科。越来越多的社会要素要求个体要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看的全面发展能力,因此,这对于英语学科的教学来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读后续写 教学策略
一、读后续写的提出
读后续写是一种将语言输出和输入紧密结合、旨在加速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此法的任务设计简单易行,只需要将一篇读物的结尾抹去,让学生阅读截留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续写,补全内容。读后续写的提出引发了众多的讨论,但毋庸置疑的就是这一新题型的提出为英语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向。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将他人的语言转变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对外语的模仿和创造。读后续写能将模仿和创造相结合,是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办法,有效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思路就是“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根据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互动是各类学习的源头,读后续写也是潜在的读者和作者的互动,也是以读促写,既有输入又有输出,有利于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和学习效率。
二、读后续写的教学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在教育考试改革之后的今天,英语读后续写能力教学中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总体来看,主要分为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单一的题型和题材的练习,阅读和写作作为英语教学和考试过程中的两大重点内容,一直都是比较独立的内容,阅读是单纯的阅读,写作是独立的写作。而对于读后续写这一全新的类型,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往往会出现偏离主题、逻辑不通的现象。同时,在读后续写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相关的经验也很匮乏,对于学生的指导也有可能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在传统写作教学思维和写作逻辑的影响之下,学生受到长期以来应用文写作主体的限制,难以脱离既定主体和既定题材的限制。读后续写是学生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而当这个‘交流’的过程出现了信息差的时候,就需要教师作为沟通交流的调和剂,帮助学生和作者去表达各自的意愿,以求达到统一的效果。
三、读后续写教学策略初探
1、 写作前
读后续写首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读后续写的能力怎么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本解读得怎么样。所以,在续写之前,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掌握文本意义。通过对比各大真题,读后续写的文章在文体结构的选择上通常都是记叙文,因此教师应当带领学生着重分析记叙文的结构。记叙文主要围绕是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方法(how)的内容进行梳理。梳理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经过,建议教师重点让学生进行细读(detail-reading),深度挖掘文章当中所提供的信息,整理故事发展的机构和脉络。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可以掌握篇章中的主要内容信息,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以及相应的结果,为其之后的续写打下坚实的背景基础。
2、 写作中
经过第一个部分的文本信息整理和梳理,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能够基本梳理清楚事情的发展方向。那么在这个部分,学生就需要着手开始写作。写作的过程当中要把握两个重要的线索,即故事线(story line)和情感线(emotion line)。故事线(story line)相当于写作的大纲,情感线(emotion line)则是指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当中的人物发生的情感变化。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应完善故事的情节,重点关注故事线和情感线的变化。
3、 写作后
在读后续写的练习学习互动中,写作评价是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优点和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也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此次读后续写的评价层面,笔者设计了三个不同主体的评价方式,分别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综评。教师可以提供评分标准,辅助学生自评;完成自评之后,可进行小组互换续写,进行互评;最后,教師也需要进行总结和综评。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小组互评的同时,可以搜集小组中写的比较好的续写文章,评价的最后可以当作范文,提供给其他学生参考。同时,对学生们进行的评价给出反馈,有合适或者不合适的部分需要指正出来。
四、结语
读后续写作为学生英语课程学习的一种全新模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从日常的阅读学习练习出发,有计划地对学生读后续写能力进行培养。目前,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尚处于探索阶段,而教师作为教学路上的领路人,要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因此教师要提前“下水”,才能深刻感知“水”的深浅,才能了解和明确学生在读后续写时可能遇到的难点,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任务,形成写作教学较为完整的课程内容。笔者目前只提出了部分的建议,望能为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探索之路献出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