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月
摘要:社会发展引起当代学生观的转型,而学生观转型则不可避免引起教育观念的革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中更为关注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但教育理念的实现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观;评价方式
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由工业化向信息化快速转变。在如今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学习知识的方式等都在发生改变。随着教育现代化观念的形成,当代的学生观也在发生转型。当代教育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是指要将学生看作是“具体的人”。在以人为本视角下,学生是独特的,有个性的,复杂的,可发展的,主动的,具有无穷可能性的,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工厂流水线般的“产品”。社会和学生观的转型,教育观念的更新,便不可必要地引起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的反思和重建:当前的教育在追求什么?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反观传统学校教育追求“升学率”“重点率”,当代学校教育应更关注个体生命質量的提升,培养积极健康、富有创造性、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多方面发展的人,而非是被动接受知识,对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缺乏自我判断能力。 不以分数论英雄,家长和学校便能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本“人”,发现学生更多的闪光点,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美好的教育理想落实到现实中,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进行教育评价方式的转变。这一评价不仅是指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指对课堂、对教师、对学校等的评价。首先,对于学生,评价应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真正利用好学生档案,不让其流于形式,期末评价或学年评价更关注学生平时表现和其在各方面展现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分数结果。并且,考试题目应能够更加科学地体现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数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此外,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建设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根据学生喜欢与互联网密切接触的特点,通过信息化平台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在此过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动态评价。其次,对于教师的评价不应以学生成绩作为主要内容。在以往,社会对好老师的印象多为“带好班”、“班级平均成绩高”、“班上重本上线人数多”、“带出过状元”等,当学校和社会以此标准评价老师,学生的成绩成为教师晋升标准时,教师也就不得不更加关注学生分数,通过加重学生课后作业、让其多刷卷子等方式提高学生成绩。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更加多元化,关注其培育学生的身心状态和各方面能力,也要杜绝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成为形式化,对老师的评价表“被迫”给满分的现象出现。最后,教育部门对于学校的评价也不应以升学率、竞赛得奖率等作为主要指标,使学校领导者能更加切实地遵循和实施国家的各种教育改革政策,真正地将立德树人作为其办学目标。有效的教育评价不是将选拔和鉴定、判断学生和教师合格与否作为其主要功能,而是能激发评价对象树立目标,在评价的过程和结果中进行反思,不断调节教学或学习的行为,朝着理想目标不断前进。
从“考试机器”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关怀生命”、关注“个人的生活质量”则体现了教育的崇高理想。诚然,实现这一转变和理想是一个艰难、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但当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以通力协作的方式面对,这其中的种种都并非不可克服的绝对困难。
参考文献:
[1]杜祥.“双减”视域下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之辩[J].民生周刊,2021(22):72-73.
[3]耿秀萍,浅析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化初中英语教学[J],中国新通信,2021,23(15):209-210。
[2]刘复兴,董昕怡.实施“双减”政策的关键问题与需要处理好的矛盾关系[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2021-11-13].
[3]刘弋贝.学生观问题的再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252-254.
[4]李香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共促共赢[J].教育家,2021(36):15-17.
[5]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2021-11-14].
[6]张树丽,童宏亮.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观转型与课堂教学变革[J].池州学院学报,2019,33(04):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