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媛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提倡学习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的过程,另一个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前者指的是学习要积少成多,循序渐进,这仅仅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如果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学习不会有大的进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即在“由薄到厚”的基础上,必须再返过来,“由厚到薄”。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将“厚”书读“薄”呢?就需要学生有融会贯通的能力,而作为教师,则更应具有这样的能力,在课堂上如果能够适时作出渗透,并让学生感觉到学的新知与旧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减负增效。
但遗憾的是,本校的很多数学教师还不具备这样的意识与能力,认真分析后,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校迅速扩建,新任教师众多。
在2014年,由于学校进行了合并、班额比之前骤增,因此这几年学校引进了众多的新入职教师,现在本校的数学组教师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5年以下的教师达到了将近60%,对于这些教师来说,教材于她们而言都是最新的,并且她们大多是班主任,以至于她们对于本册书的教学都无暇深钻,就更别说“高站位”去看教材了。
2.工作岗位安排,年段教学居多
新岗位安排时,数学教师固定年段的安排居多,长年在一个学段授课,很少有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这样的机会,因此,就会出现低年级的课高年级听不懂,高年级的课低年级也听不懂的情况。
3.组内沟通频繁,组间沟通不够
数学教师都是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分配,并且一校两址,因此虽然组内的教师们经常沟通教学的方法以及钻研教材,但是对于组间的互相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教师就容易禁锢在自己的学段当中,贯通意识渐弱。
为了让老师们加强贯通意识,我们共同商讨了一些做法,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 结合校内教研组课题,制定研究方向
在上学期,校内教研组已经确定了研究课题:《小学数学直观性教学研究》,之后我们又拿出了教师们在学期中根据研究课题而上交的教学课例以及教学心得等等,决定从图形与几何领域开始,具体的做法如下:将12册书中所有和图形与几何领域相关的单元的例题截屏下来,对照课标,学习课标中对于该单元的具体要求,并进行摘录,之后再认真研读课标中的建议,结合教学经验,记录教法,并且在全册书都总结完成之后进行交流,从而找到每个知识点的前期知识储备,以及与后面知识点的关系。
二、 发挥校内工作室作用,先行进行准备
制定了研究方向之后,我和其他3位有经验的老师们做好沟通,让长期在中年级的教师来归纳梳理低年级的课程,而一直执教低年级的我来总结中高年级的课程,还有两位老师来为其他老师进行讲座,告诉如何去找其中的贯通关系点。沟通好之后,我们就进行了之后的工作。具体工作如下:
[归纳梳理]
三、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发动全员参与
我们利用校本教研和全体老师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并请工作室有经验的老师为全体教师进行了关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贯通讲座,而我也在假期进行了统计与概率的梳理,并且发动数学组的老师们共同参与,采用工作室总结的方式,低年级教师总结中年级数学教材,中年级教师总结高年级数学教材,而高年级教师来总结低年级的教材,这样有利于在帮助六年级学习复习数与代数领域时,帮助学生将6年的知识很好滴做一个梳理,从而实现将十二册数学教科书由“厚”读“薄”,切实提升能力。
四、各组进行分段式学习,交流中共成长
分配任务后,各组就按照先前的计划进行对于相应教材的归纳、梳理、总结,而在这个過程中,每个人都要对课标的要求进行学习,那么在备课时也会做到有的放矢,我也会随时去询问老师们的进展,很多老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渗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发现,二下的《有余数的除法》以及三上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二下的时候,学生经历的竖式商都是一位数,因为二年级所接触的竖式都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并且十位上的数都比除数小,而判断商是几位数,正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重点,在教学时,我们也可以有设计地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找到异同点,从而把书读“薄”,这也能看出老师们贯通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学习,才是培养贯通意识的重要抓手,而以深钻课标为契机,才能让实践更加有针对性。贯通意识是数学教师的必备能力,因此还要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创设出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