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2021-06-28 22:13林瑜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高中数学信息技术

林瑜

【摘 要】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科教学带来辅助作用的现实,以及数学教学的体验性、开放性、探究性特征,提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策略: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启动深度融合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活深度融合因素;利用媒体助力教学活动,提升深度融合品质;利用远程设计训练,促进深度融合进程。

【关键词】高中数学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2-0139-02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学科教学带来更多辅助手段,教师在具体设计和应用时需要做好筛选和配置,让信息技术发挥最佳的辅助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媒体助力教学活动、利用远程设计训练等,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机会,让学生在更加便捷的学习条件下强化学科认知基础。

一、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启动深度融合机制

数学教学以教材为主要载体,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更多教辅材料的支持,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就成为首选方式。在信息搜集整合时,教师不仅要为备课做信息储备,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教学案例内容,利用网络现成的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展开助学设计,形成丰富的教学调动力。如果有必要,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自行搜集学习信息和材料,让学生在信息搜集整合处理过程中强化学习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整合教学内容,也需要筛选教辅材料,还需要借鉴教学方法,这些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教师利用多种渠道搜集信息,不仅能够为教学设计提供辅助,还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训练的契机,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环节。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是高中数学的第一章节内容,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高中数学还存在畏惧感。教师在教学资源整合阶段,先利用网络搜集这个章节教学课件信息,筛选一些典型的案例,以及搜集集合、集合的元素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数集及其记法等信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案例等信息,结合教材内容展开集中投放,学生就可以很快掌握集合的概念和定义,并通过自行归纳和梳理的方式,集中认识集合相关知识点,建立思维导图。教师不仅为学生搜集和投放更多信息,还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详细解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活深度融合因素

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的冲击。丰富的图片、图表、动画、视频、音频等立体性材料,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成功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顺利进入深度学习。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广泛运用,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特别是在教学导学阶段、重难点突破阶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助学设计,能够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支持。学生对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的情境有特殊敏感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展开设计和组织,充发挥信息技术的最佳辅助作用。

教师利用信息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是最为常见的方法运用。学生对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往往有一定观察兴趣,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投放一些数据图表、动画视频、模拟实验等信息,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冲击。例如在教学《函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函数内容,对相关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然后给学生投放一个数据表格:“这是某同学半个月的读书经历,上面是日期,下面是阅读的页数,如果用函数的概念判断,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是不是函数呢?”学生对表格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出準确判断。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投放函数式,要求学生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学生跟随多媒体展开思考和讨论,通过多重研读,进一步掌握函数的相关定义和概念。教师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积极评价,确保课堂学习呈现高效性。

教师为学生投放一些数据信息,成功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信息化教学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逐渐进入问题核心,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媒体展示信息构成方式不同,其助学效果也会不同,教师针对学生关注趋势展开教学投放,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推动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形成学科基础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助力教学活动,提升深度融合品质

数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做辅助和支持,也能够得到更多助力。如数学课堂辩论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播放验证动画、模拟数学实验等,都可以起到辅助作用。特别是数学模拟实验展示,这是媒体支持的典型应用,对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投放画面,都可以创设一种活动背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有更多辅助手段可以运用,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助学设计,其应用效果会更为显著。如教学《映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为学生做概念解读:“所谓映射,是一种对应关系,如果设置两个非空集合A、B,按照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 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这样便建立一种对应关系,也就是 f:A→B。这个对应关系也被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为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为学生布设自主学习任务:仔细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一步梳理映射概念,然后参加班级竞答活动,借助多媒体展示题目信息,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回答,回答形式有必答和抢答两种,最终根据得分多少来排名。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准备更多训练题目进行对应解读。在课堂竞答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投放问题,要求学生对其中的对应关系做出判断,看这些对应关系是不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例如A={P|P是平面直角体系中的点},B={(x,y)|x∈R,y∈R},对应关系f:平面直角体系中的点与它的坐标对应。

教师利用多媒体投放竞答题目,将课堂互动推向高潮。学生对数学活动有浓厚的参与兴趣,特别是涉及竞赛内容,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多媒体展示的数学案例题型更为直观,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多媒体环境的设计,将课堂学习活动推到学生面前,其助推作用显著。

四、利用远程设计训练,促进深度融合进程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广阔的领域,翻转课堂、远程教学等都属于信息技术的延伸设计和应用。教师在教学训练设计时,不妨利用翻转课堂形式,以微课展开训练调度,让学生随时随地进入数学学科训练,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建立数学认知体系。远程教学能够让学生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展开自由性学习,教师负责网络交互平台的运行和组织,让学生借助网络交互机会开展数学研究。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利用黑板作图,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还不能将所有信息展示出来;但是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就可以大大提升操作效率和效果。特别是课外的学习指导,网络交互平台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教师可以随时将数学微课视频投放到交互平台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时机学习和观看。例如教学《函数的最大(小)值》,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等定义进行深入学习,对判断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进行集中讲解,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要领。在课堂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教材相关训练题目进行重点研讨,然后在课外通过网络信息渠道搜集一些典型课例,通过信息共享形式进行呈现。教师随时关注交互平台交流情况,对一些典型课例进行重点推介,为学生提供更多方法支持,确保网络交互平台的热度。在教師的鼓励下,学生能够积极行动起来,搜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主动开展网络交互活动,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并对其他同学的解题方式进行点评。学生成为网络交互平台的主角,教师随时做出调整,让学生有足够的讨论话题和内容。

教师为学生设计网络交互互动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典型课例信息共享,这是比较有创意的安排。学生遇到含金量更高的训练题目可以与大家分享,在网络上展开多重互动交流,这个操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交互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学生在网络交互中形成的学科认知更为丰富,自然能够培养学科认知能力。网络交互已经成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常态,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教学投放和设计,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讨机会。

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更多接轨点,教师要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助学设计,以提升教学适配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感知的机会。信息技术与数学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能为学科教学注入动能,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许怡波.高中数学课堂上信息技术深入融合的策略[J].科学咨询,2020(3).

[2]覃佳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2).

[3]王钦敏.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与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4).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B类课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编号:2019B14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 瑜(1984— ),女,广西河池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周 菲)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高中数学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