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亚军
[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在以互联网、大数据、5G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青少年沉迷于網络、手机、游戏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现状也不乐观。因此,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培育,重塑青少年的体育思维、体育意识与体育习惯,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行为。
关键词:新时代;青少年;体育文化;培育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青年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对体育教育而言,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文件培育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一、新时代青少年体育文化缺失的表现
(一)沉迷于手机及网络游戏,缺乏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
2020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里提到,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增至93.1%,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这种渗透更多体现在对青少年中在手机、网络游戏等方面的持续影响,过度沉迷于手机及网络游戏,不仅会挤占青少年宝贵的学习和休息时间,长此以往,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会急剧下降,体育锻炼的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二)身体素质下滑,形势不容乐观
从1985年开始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连续26年下滑:肺功能指标维持低水平、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等等,这个势头尚未停止。仅以青少年近视为例,《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发布称: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居全球第一。学界对近视的成因并没有准确统一的说法,但是普遍认为与“青少年严重缺乏户外体育运动”有关。因此,必须加强青少年体育文化的培育,以促使青少年在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能够有正确的体育文化观。
(三)运动损伤经常发生,运动科学常识严重匮乏
体育文化的缺失还会导致青少年运动科学常识的匮乏。在很多人的头脑里,完全没有科学锻炼的常识,很多人往往“受运动所累”。例如,相当多的青少年在运动之前缺少足够的准备活动,导致各种肌肉损害和扭伤行为时常发生;有运动过量引起负面效果;不正确的运动方式、运动方法导致的运动损伤等等。这表明,体育运动是一门科学运动,良好的运动必须要把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巧。青少年学生一定要打破“运动=蛮干”的思维。体育运动要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掌握正确的体育方法和必要的体育技能。而正确的体育运动常识不会自然而然的镶嵌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因此,必须重视和学习相关的体育文化。
二、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文化培育的途径
(一)强化体育教学中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时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扮演着主角角色,学生出于被动接受的局面,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当然有利于增强教师授课的主动性。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精神、参与意识无形中被剥夺。长此以往,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文件培育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改变以体育教师为中心,“我讲你听,我示范你来看”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模式上来。增加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为学生积极投身于体育文化建设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夯实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文化的培育
体育文化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体育文化的硬件建设包括体育设施、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服装等的建设。体育文化的软件建设包括体育习惯、体育思维、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建设。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维与意识,就会有是很么样的行为与习惯。在过去和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过度关注于运动技能、基本动作的教学。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学校及体育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意识与体育思维的培育,在学生的头脑中镶嵌“我要运动”“离不开运动”的意识与思维,强化“运动促进健康”“运动强身健体”“运动锻炼意志”的思维习惯。这样的思维和意识一旦养成,学生必然就会提高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经常性。从“别人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转变,从“不习惯体育锻炼”到“离不开体育锻炼”的飞越。
(三)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体育文化建设需要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的体育活动作为支撑,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和新技术背景下,青少年学生“低头族”的现象非常普遍,严重阻碍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首先是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会,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适当增加运动会的频次和广度,鼓励请青少年学生参与到运动会中来,树立“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同时注意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育,并及时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其次是设立体育节,通过节日强化学生们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在习惯中培养体育文化。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以月或是季为实践周期,设立丰富的体育主题,如羽毛球节、篮球节、乒乓节、田径节等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出彩的机会,这样的节日一旦形成,将大大促进学生们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提升体育文化建设效果。
(四)为体育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依靠某一个体育教师,某一堂体育课程就能完成的,必须充分调动学校、体育文化主管部门、体育教师群体及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参与才可能形成组合拳,构建“人人都是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维护者”的体育理念。其次,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大对体育运动重要性的宣传和渗透,通过广播、微信、微博、官方平台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向青少年学生们宣传体育运动基本常识、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体育运动注意事项,以及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体育新闻和体育赛事等,让体育意识和体育理念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最后,各级各类学校要注重对体育文化培育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对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杜绝“毒跑道”“毒器材”,让青少年学生们在使用体育器材的过程中消除一切顾虑和隐忧;同时,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获得感,让体育教师成为有尊严的老师,杜绝体育课在学时计算时打折扣的做法,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体育教师的风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点,具体到体育文化建设,各级政府及体育文化主管部门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精髓和要义,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及青少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丰富新时代体育文化内涵,让体育文化真走每一位青少年内心,外显于青少年学生们的实际行动中。
参考文献
[1]姚瑶,王娟.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助推体育融合发展[N].中国体育报,2021.01.18.
[2]竺大力, 赵晓琳.5G智能时代体育文化的媒介传播与数字审美新特质[J],体育与科学,2021.1.
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