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留美幼童》有感

2021-06-28 19:45管锡梅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幼童清政府留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强国,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中国对外的留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大,早在几年前,中国就成为了世界上留学生输出最大国。

然而,在这光鲜数据的背后,却很少有人去想过,这一切的起点究竟在哪儿,究竟是谁促进了去美留学的浪潮呢?

一百多年前,有个人远渡重洋,怀揣梦想走进异国的校园;一百多年前,这个人潜心苦读,成为首位华裔美国大学毕业生;一百多年前,这个人奔走呼号,终于促成了“古今未有”的留美幼童计划。虽然他的名字早已被大多数人所遗忘,但是他所开创的事业却至今仍恩泽后世,他就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中国留美幼童指在公元1872年到1875年之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他们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第一批幼童于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发,跨越太平洋,在美国旧金山登陆。他们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涯。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中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美国式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索性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幼童学习西方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这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不大遵守,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所有这些新变化都被清政府的保守官僚视为大逆不道,不可容忍,于是一场围绕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冲突不可避免。

这群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美学生回国后即遭到社会的谴责,当时的《申报》写到: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

回国后的留美学生参与了中国最早的电报、矿山、铁路的建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历经了1884年中法海战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为国捐躯。直到20世纪初,这些当年的留美幼童纷纷成为朝廷重臣,活跃在铁路、电报、矿冶这些新兴产业。在外交领域,他们更是当仁不让地代表大清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由上述资料可见,留美幼童是当时中国的精英,他们在各个领域名列前茅。通过这个现象,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首先,留美幼童的现象为何会产生?

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留学生的选拔条件,刚开始是:年龄20以下,为人老实。后来,经过了一次修改:年龄16岁以下,家世清白,聪明。为什么要修改成这样的选拔条件,以致出国留学的都是未成年人?

此外,这些幼童家庭与政府签订的协议里,要求留美学习15年,政府承担所有费用,但生死由天,政府不负责人生安全的意外情况。当时民众对于美国的认知有限,很多人认为那些地方住着的是未开化的蛮荒之人。那些家庭,又怎么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么远的未知地,去接收时间段那么长的教育呢?

派遣留美幼童的想法,源于一个人的梦想,这个人叫容闳,他是中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留学生。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农家,他年少时被送进了澳门的马礼逊纪念学校。后来转到香港学习,最后在勃朗牧师因病返美时一并去了美国,由此开启了他的留学生涯。在美国的求学生活中,容闳的知识越是丰富,内心就越是痛苦,因为他知道了中国同胞的艰难处境,他希望让更多的中国孩子可以像他一样到美国学习,成为改变中国社会的人才。

带着这个理想,他回到中国,但却等待了长达十几年之久。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有意识地结识权贵,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找过洪秀全,在洋务运动里见了李鸿章。但由于时势和认知差异等原因,未能开始实现自己的想法。

在一次涉外纠纷的处理中,国内官员处理这类事情时认识到,政府缺乏了解西方文化和知识的人才。当时容闳作为翻译官,便在那个情形下提出了留学生的建议。后被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协商后,一致上奏朝廷,获得同意,容闳的超前想法得以开始实施。

其次,通过留美幼童这个案例,我们能得到哪些方面的启示呢?

首先我认为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已经不适合当时的中国,跟小农经济解体的环境发生冲突,改革需要从更改体制上着手。而由上而下发起的清政府的改革,做的是改革的事情,根本目的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容闳理想能够实现,在于他的提议符合洋务派的观念和清政府的需求。首先,洋务派的李鸿章、曾国藩等人,认可了他的想法,并愿意上奏给皇帝。其次,这个想法可以满足清政府培养洋务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平时提意见时得斟酌一下是否符合领导者的需求,信息能否传达到位。

那么为什么清政府派人留学要选择幼童呢?十六岁以下的选拔条件,不仅是因为他们可塑性好,也是因为清政府考虑了他们回国后服务时长的问题。 选择聪明、可塑性好的孩子,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就越高,留学经费花得就越值。所以文化和习俗除了导致偏好,也可能影响某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影响相关决策。

当时送孩子去留学可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而那些家庭之所以愿意让孩子留美,是因为理解并愿意相信其中的发展潜力。那些愿意把自己孩子送去美国留学长达15年之久的家庭,多半是在对外交流比较多的广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政府要做的事情。而其中留学人数最多的地方,是容闳的故乡香山。因为有好的先例,容闳的发展让人愿意相信,如果自己的孩子去,说不定也可以发展得这么好。通过这个我们不难看出在消息流通受限的时代,信息很重要,没有信息,连选择权都没有,而在消息繁杂的现在,获取到优质真实信息的能力,对公司和个人而言,都是强大的竞争力。其次,例子和榜样的力量,对群众的说服力比理论宣传强大,而且容易被理解和模仿。

其实对于留美幼童这件事,清政府的初衷无疑是自私的,但从意义上说,这一举动也是伟大的。派幼童留美,为中国培养出一批有识之士,社会精英。而这些精英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扮演着救国的角色,同时这批幼童也给中国的思想带来了新的变化。他们不断地引导着中国国民思想的进步,使一些愚昧的中国人开始思考救国之路,走上了救国的道路。

纵观整个留美幼童事件,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只有敢于创新,走出封闭的大门,才能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多么宽广。新时代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世界,更不能做井底之蛙。而應走出舒适区,面对挑战,像那些留美幼童一样敢拼敢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

管锡梅(2000.07.09—),女,汉,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本科在读,英语专业。

猜你喜欢
幼童清政府留学生
陈兰彬与留美幼童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对“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插图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