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文艺美学的概念,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传统美学讲究自然意象,古典诗词讲究文化意象,那么,一所学校是否可以拥有自己的教育意象呢?
让卡通娃代言
我教育工作的第一站是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1995年师范毕业进入南化四小,2009年开始主持学校工作,我在此一干就是二十年。2012年春学期,学校大队部在全校开展学生卡通形象征集活动,共收到六十余幅优秀作品。经专家评选、美术教师二度创作,“南化四小学生卡通形象”的设计最终完成。
2012年“六一”庆祝会上,学校举行了“怡园卡通娃”(“怡园”是南化四小的别称)揭幕仪式,推出一组四个怡园卡通娃形象。卡通娃揭幕后,学校又面向全体师生征集卡通娃名字,最终取“南化四小”的谐音,将四个卡通娃分别命名为“楠楠”“桦桦”“思思”“笑笑”。随后,我们将卡通娃做成立体实物,安放在学校最醒目的地方,让四位卡通娃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
2012年暑假,我们又集思广益,赋予四个卡通娃不同的意蕴:卡通娃“楠楠”,德育代言人,意蕴是“美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阳光的生活态度”,口号是“美德,交往时的名片”;卡通娃“桦桦”,运动代言人,意蕴是“热爱运动,有良好的健身习惯”,口号是“运动,生命中的风景”;卡通娃“思思”,智慧代言人,意蕴是“勤奋好学,做探索未知世界的主人”,口号是“知识,成长中的力量”;卡通娃“笑笑”,艺术代言人,意蕴是“多才多艺,有健康的审美情操”,口号是“艺术,跃动着的色彩”。
根据卡通娃的不同意蕴,我们进一步发挥卡通娃的教育价值,将卡通娃制作成贴画、印章、书签、毛绒套装……引导学生在班队活动、体育运动、课堂学习、艺术展演中去争贴画、盖印章、得书签。由此开始,“怡园卡通娃”成为怡园每一个孩子最喜欢的“代言人”,成为这所学校的教育意象。
梧桐树下悟童
2015年暑假,我调任南京市石鼓路小学校长。这是南京市有记载的最古老的一所小学。石鼓路小学一直与一棵老梧桐树相伴,这棵树见证了石鼓路小学140年的风雨变迁。每年,新入学的孩子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抱一抱与母校同龄的这棵大树,经历一次别具意义的“开蒙”之礼。
我认为,如果说这棵梧桐树于学生的“开蒙”是一次“启智”的行动,那么,它对老师的“开蒙”则应该是一段“悟童”的历程——梧桐树下感悟儿童,梧桐树下成长儿童,梧桐树下成为儿童。
悟童,要感悟儿童。儿童是活泼泼的人,需要蹲下身子平视他们,耐下性子倾听他们。儿童难免会犯错,所以要包容他们的错误,等待他们改正错误,这是对儿童最好的阅读和理解。
悟童,要成长儿童。要用儿童的方式教育儿童,给儿童创设问的可能、玩的空间,带领、陪伴儿童在游戏中经历体验,获得感悟;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与个性,引而不牵,管而不束。
悟童,还要成为儿童。学校给予教师的最大福利,就是可以让他们永葆童心。“悟童”的更高境界,就是每一位师者在与儿童的亲密接触中成为儿童。
140年,这棵梧桐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影响并改变着石鼓路小学的教育行动。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已成为这所学校的教育意象。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在办学第六年的时候,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随后四年里,我和伙伴们梳理新校办学经验,寻找新校内涵发展路径。
2017年暑假,在创建南京市特色文化示范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校名首字母J、Y、S、X艺术化组合而成的校标图案像一只爬行的小蜗牛。而蜗牛于教育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意象。台湾作家张文亮的散文《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不仅值得家长阅读,更值得每一个教育人去阅读。于是,我们在熟悉的校标中注入全新的解读,小蜗牛开始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图腾。
我们以小蜗牛为原点,进行学校文化系统建构。我们提出“支持儿童慢生长”的教育理念,以周杰伦的歌曲《蜗牛》代校歌,每天在“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的歌声中开启一天的校园生活。我们整体设计小蜗牛童韵课程谱系:“童真课程”如小蜗牛的躯干,在学习过程中赋予学生基本的学习与生活能力,让学生能走得更加稳健。小蜗牛的两只触角即蜗牛眼,伸得越高,看得越远。“童善课程”如小蜗牛的一只触角,旨在筑牢儿童德性,让儿童走得更远;“童美课程”如小蜗牛的另一只触角,旨在涵育儿童气质,让儿童走得更好。
几年来,学校以“小蜗牛”为内核,先后通过南京市特色文化示范校、南京市内涵发展项目学校等一系列创建,并于2020年成功创建江苏省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小蜗牛,已经成为建邺实小“支持儿童慢生长”的教育意象。
身边有群“葫芦娃”
2020年秋学期开学前夕,我受命来到了工作的第四站——南师附中新城小学。这是一所脱胎于乡村小学,继而在课程改革、集团化办学浪潮中快速发展的超大规模热点学校。
记不清从何时开始,漫步于校园,我总会发现有一批孩子头戴橘黄色的太阳帽,左手记事本,右手一支笔,晨读时行走在教学楼走道中,大课间穿梭于班级队伍里,午餐时伫立在埋头就餐的学生旁边。后来,我知道他们是学生自主管理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头戴橘黄色的太阳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葫芦娃”(这个名称源自学校必修校本特色课程葫芦丝)。每天在校园中行走的葫芦娃,已经成为校园流动的风景;他们自己设计、自己组织的“七色花班级评比”已经成为学校最重要的学生管理抓手。
在这些“葫芦娃”的身上,我看到了管理者“让学”的精神——让给孩子时间,让给孩子空间,让给孩子舞台;从他们的身上,我还看到了受教育者“自己学”的精神——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评价自己,自己表扬自己;从他们的身上,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葫芦娃七兄弟,他们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特点。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至美境界吗?于此意义上说,“葫芦娃”是不是也可以作为我们学校的教育意象呢?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美丽的校园,不仅是物理的世界,更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教育意象的選择与凝练,让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场境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润物无声地滋养师生成长、推动学校发展。
(杨树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210019)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