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清晨醒来,我看见一个家长在凌晨1:59发来的短信,大意是:孩子昨晚临睡前异常伤心,原因是他听一个女同学说郭老师不允许同学们跟他玩。孩子感到很孤独,因而在晚上崩溃到大哭不止,哭了近一个小时……
分辩,让冲突一触即发
这个时间、这种状态下发出的短信,让我不敢再有半点睡意,可这内容却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说过这话吗?什么时候说过这话的呢?完全不可能的事啊!我确定是孩子、家长弄错了对象,可看看短信的称呼,也没有弄错呀!一种莫名的紧张让我急于摆脱此事,于是便回了条短信,否认有孩子说的这回事。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更加莫名其妙,母亲噼里啪啦地发来一串信息:
“郭老师,您好!我只是把情况复述了一遍。”
“孩子这样说的。”
“具体情况我不知道。”
“孩子不可能说谎。”
看到这最后一句,一股愤怒的情绪涌上心头——孩子不可能说谎,按你这意思,难不成是我在说谎?再说,我压根也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怎么会有这种事情?简直是莫名其妙,无理取闹!
即使是心里已经很不耐烦了,但我还是克制着试图问清楚:“(您的)儿子听到我说过这样的话吗?”母亲情绪依然激动,竭力在强调:“孩子是这么说的,孩子不可能撒谎。”“我儿子在学校受到如此大的委屈,他被孤立!”
我试图解释、分辩,说我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可毫无效果。母亲似乎已经确认让他儿子痛苦到无法控制的“罪魁祸首”就是我,因而也一直处在咄咄逼人的激动情绪中……
这让我非常愤怒也很后怕——昨晚要是孩子真出点啥事,那我岂不是稀里糊涂就成了压倒骆驼的那根最后的稻草?!
转念,让形势柳暗花明
要自证清白,现在最为重要的就是找到那个说我不允许同学们跟他玩的女孩子,让她说清楚这话不是我说的。可转念一想,今天是周末,难道我要大清早打电话来求证这件事情?这也太丢份了吧?难道自己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分量要靠一个孩子来证明?
再者说,即使打了这个电话,就能把这事弄清楚吗?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出于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即便问了,她也不太可能承认的。(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周一早上,女孩面对男孩的求证,第一反应就是“我没说”。)那一刻,我觉得无比悲催!
虽然心绪难平,我还是选择了暂时中断短信对话,因为我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也已经被带起来了,这种状态下说话很可能起不到好的作用,我需要让自己冷静一下。
我问自己,此刻最重要的人是谁?当然是孩子!是受到莫大委屈的孩子!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消除孩子的痛苦!
正是因为孩子的痛苦激发了母亲的情绪,才会有今天早上的不愉快;而孩子的痛苦目前看来与“我的那句话”有关——甭管我有没有讲,反正孩子是当真了。
如此说来,我是可以消除孩子痛苦的主要人物,而当下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亲口告诉他,我从来没有说过不允许同学们跟他玩。
理清了思路之后,我的怒气似乎也消了不少。我立刻给孩子的母亲打去电话,让她等孩子醒了之后,立即转告——郭老师说了,她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永远不会说这样的话!其他事情,我们周一到学校了解情况后再说。
母亲态度平和地接受了。
沟通,让气氛祥和愉悦
虽然暂时没有了危机,但我还是担心夜长梦多——万一母亲与孩子在交流中再出现点插曲,那么谁知道又会出点啥事呢?于是,我试着邀请母子当面沟通,母亲虽很吃惊,但立刻愉快地答应了。之后,我们三个一起来到了学校。
经过了解,事情是这样的:
最近一段时间,孩子的某科作业做得不太好,总是不能按要求完成,下课又比较贪玩。相关学科的老师为了让他有个安静的补作业环境,就提醒同学们不要“勾起”他的玩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孩子的状态已经有所好转,最近老师已经取消了“禁令”。但有些同学还不清楚,他下课兴冲冲地找同学去玩的时候,仍旧被人拒绝。他感觉很委屈,就缠着一个小女孩,反复央求人家:“带我玩吧,带我玩吧,某老师已经同意我跟你们玩了……”
小姑娘急于摆脱他的“纠缠”,在甩也甩不掉的情况下,一时情急,想到了用威望较高的我来吓退他,于是便脱口而出:“那郭老师还没有同意呢!”
小男孩并不知道女孩的心思,滿腔的希望一下子被这句话给浇灭。刚遭“解禁”又被“打击”,他情绪上一时难以接受,满腔的委屈、哀怨、愤懑都集中到了郭老师身上,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听完孩子的叙述,我莫名地有些感动。我轻轻拉起坐着的他并把他揽在怀里:“同学说的郭老师的一句话,都能让你这样难受,可见你对郭老师有多么的信赖。郭老师真的好感动啊!正是这份信赖才会让你觉得无比失望——怎么连郭老师也会这样说?对吗?”被说中了心思的小男孩无比委屈地哭出声来,温顺地趴在我肩上点点头。
挖掘出孩子情绪背后的积极因素为接下来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松开他之后,我看着孩子的眼睛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别人说的这句话是否一定是真的呢?”
他立刻恢复了元气,振振有词地说:“她就是这么说的呀!”
“别人说的就一定正确吗?你自己有对这话的思考吗?你自己去求证过吗?”
看他默不作声,停了一下我继续说:“如果能够回到当时,你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做法?”无论在何种情境下,引导孩子学会冷静思考并正确处理问题,都是教师的职责。
“我可以直接来问郭老师的。”他终于小心翼翼地说出这句话。
“太对啦!”我称赞道,“如果暂时没有找到我当面求证,你还可以根据我一贯的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个老师曾经对别的同学说过这样的话吗?她会对我说这样的话吗?如果你依旧无法判断,你可以选择暂时回避眼前这位同学,找其他愿意跟你玩的同学玩啊。总之,不能因为这样一句没有依据的话就惊慌失措,乱了章法。你说对吗?”
这番谈话让母亲和孩子都露出了茅塞顿开的神情,堵在他们心中的郁闷和委屈似乎也渐渐消失了。临别时,母亲说:“谢谢郭老师,我向您道歉!谢谢您!”
看着他们轻松愉快的表情,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回家之后,母亲再次发来信息:“郭老师,再次感谢您!也再次向您道歉!您又一次给我们做了榜样,谢谢您!孩子回来说:‘郭老师真的非常好!我会向她学习做人做事!”一次一触即发的危机,就这样被化解了。
专业,让教师游刃有余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很可能会引起一连串巨大的反应。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在开始阶段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引发很大的反应。老师批评学生几句、家长责骂孩子几声就引发极端事件,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回顾整个过程,从开头的莫名其妙,到中间的试图解释,再到后来的心态调整,直至最后的和谐沟通,个人觉得控制负面情绪、站稳儿童立场是整个事件得以迅速圆满解决的关键。这里的控制负面情绪、站稳儿童立场并不是指教师因为怕家长的纠缠指责而一味退让,而是指站在更加专业和智慧的层面,清晰准确地理解学生言行背后的实质,从专业育人的角度给予儿童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教育中的种种棘手问题。
面对并不精通教育的家长和尚未成年的孩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智慧在解决问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满足于将自己和学生、家长摆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必然不利于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也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甚至还很有可能真的成为压倒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郭文红,南京市芳草园小学,210036)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