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课堂

2021-06-28 01:17顾万春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尝试素养情境

顾万春

20世纪80年代初,我作为一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曾有幸聆听了李吉林的一堂二年级说话课。她将钢琴搬进语文课堂,用生活营造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表演体会情境,用语言描述情境。整节课,李吉林采用多种形式将艺术的直观与语言的抽象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情绪,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有效活动。李吉林立足小学讲台40余年,潜心研究,不懈实践,使情境教育达到了足以与世界教育对话的高度。2014年,在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特等奖。专家组给予的评价是:“具有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融合,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

同样在80年代,广受关注的还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上海的顾泠沅老师。作为数学教研员,他自7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青浦主持数学教育改革实验近20年,总结出了“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教学策略,并应用于实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著名的“青浦经验”。另一位是江苏常州的邱学华老师。他在农村小学当了5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许多困惑:为什么教师教得辛苦却难以获得好的效果?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他发现问题的根本出现在“先讲后练,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上。于是,他尝试把“先讲后练、先教后学”改成“先练后讲、先学后教”。80年代,邱学华进行了系统的教学实验,用科学的实验方法验证他的设想。到了90年代,他又把数学教育中的尝试教育法升华为尝试教育理念。到了21世纪,邱学华又把尝试教育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精神。

从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顾泠沅的“青浦经验”和邱学华的尝试教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教育改革最初都是从课堂教学改革起步,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改革与创新,最终取得显著的成果。198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来华讲课,当他了解到顾泠沅数学教改实验小组的情况后说:“你在东方搞了10年,我在西方搞了40年,所得的结论几乎一致。”纵观国内外,任何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教改实验大多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这些前辈的研究与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影响。早在“十五”期间,我领衔的课题“小学数学‘再发现式创新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实践”成功立项,开启了“发现数学”的研究之旅。在此后的近20年里,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发现数学”拓展到“发现学习”,主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近年来,“发现学习”遇到“核心素养”,促使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开辟出新的道路——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现教学”,依据发现教学理论对“发现教学”基本程序加以适用性研究,使之更适应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发现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静悄悄的变革: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目标、方法、过程、评价,是一个整体系统化的变革,强调学科素养、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的融合、转化和促进,最终引起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的变化。

(顧万春,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214028)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尝试素养情境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