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英译本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赏析

2021-06-28 07:38王小琪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红楼梦

王小琪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深,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优秀的翻译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可以更好得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播优秀中国文化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红楼梦》有两个完整的英译本,一个是杨宪益夫妇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个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 k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 ford)的 着重文化以及思维,价The Story of the Stone。本文从翻译赏析的角度出发,值三方面,把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的两个版本进行了赏析。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语言必然存在差异性。中英文化均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是做好翻译工作的根本。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差异;翻译赏析]

一、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本借大家族的兴衰史道尽中国文化设计下人生悲剧的“哀情书”,受文化滋养而生、受文化制约而活并且找不到出路的芸芸众生,可以说是在悲凉之雾中深入又生动地泣诉了生命的无边苦难。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鲁迅先生曾这样估价《红楼梦》的历史地位,他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这无疑是极高的赞许,然而绝非过誉,这是鲁迅先生在考察了中国小说发展的全部历史之后所得出的极精确的结论。对此,《红楼梦》是当之无愧的。《红楼梦》处处渗透着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即形而上的层面。

《红楼梦》在国外同样受到了瞩目。作为最具中国影响力的中国著作之一,是翻译语言最多的世界二十五部名著之一。它被传到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众多有关《红楼梦》 翻译的研究中,最有名且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译本是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所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所翻译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以下简称霍译和杨译)。近年来,研究者会将眼光放在杨、霍二人译本中所采用的翻译中所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展开讨论,或是讨论两译本的翻译策略。正是由于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使得《红楼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使得西方人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二、讨论

(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又稱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重视私有财产的获取和保护,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然而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重和谐轻抗争,强调宗法性、纪律性。它对人进行规劝与约束,束缚人的自由意志及创造精神,漠视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第一回,宝黛来历、甄士隐出家及贾雨村做官三事,以此回《好了歌》为例。

例1: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杨译: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

霍译: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在杨译本中“ immortals ”指长生不老,与中国古人求取长生不老之术或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愿景相一致,体现了中国的道教文化,而霍译本中“ salvation ”属于神学范畴,是典型的宗教术语,体现了西方的宗教文化,与基督教“灵魂得救”理论紧密相关,基督教认为 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需进行赎罪,死后灵魂才能得救,升入天 堂,“ salvation ”更便于西方读者理解,这两个词体现了译者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根据《红楼梦》的内容,此处 的“神仙”并非指长生不老之人,而是能参透玄机、放下世俗羁绊,最终回归纯净的人,可见杨译还是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标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各自规范但不同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价值观的认同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世界观而言,中国人追求“和合论即以妥协态度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西方人所追求的却是个体的独立、自主及成就。

例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杨译:Pages full of fantastic talk, Penned with bitter tears; All men call the author mad, None his message hears.

霍译:Pages full of idle words,Penned with hot and bitter tears: All men call the author fool, None his secret message hears.

在杨译中, 用fantastic talk来译”荒唐言”,而在霍译中,用idle words 来译“荒唐言”,杨译的“辛酸泪”用bitter tears,而霍译用hot and bitter tears来形容“辛酸泪”,以此增加penned with的意味等,都给人以启示。天人合一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不是与自然抗争。中庸之道使人们安分守己,强调温和渐进,顺其自然。在过去封闭的大陆文化中,人们安居乐业,知足常乐。当今的改革开放也是以安定团结为前提的。由此可看出中国人倾向于在稳中求发展。而西方人则强调“人定胜天”,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实现过程当中,往往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独立和竞争的意识。

(三)思维方式

汉文化与西方文化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差异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和表达,反映在句子词汇的使用层面上。汉语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而较多地使用具有实指意义的具体名词;但在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在英译汉中往往需要将英语中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转换成汉语的表示具体概念的名词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反之亦然。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差异影响下,中国人与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就会存在明显的差别。一方面,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中国人更加的喜欢利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信息,而且经常采用华丽的辞藻来进行修饰,从而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而西方人则更加的喜欢采用直接的表达方式,注重文章的逻辑性与真实性,因此用词更加的低调准确;这导致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经常出现会意不准确的现象,从而影响沟通效果。另一方面,在信息的顺序编排过程中,中国人则经常会在寒暄、问候之后提出主题,而西方人则会先提出主题之后再进行问候与寒暄,这也是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表达最为明显的影响之一。

例三: 宝玉听说,千“姐姐”万“姐姐”的央求: “只住一日,明儿必回去的。”( 第十六回 宝玉称王熙凤)

乔译: “My dear cousin,my own dear cousin,”urgently entreated Pao-yü,when he heard these words,“lets stay only this one day,and tomorrow we can go back without fail. ”

霍译: When Bao-yu heard this it was all ‘dearest Feng this and ‘darling Feng that,and he promised faithfully to return on the morrow without demur.

例( 3) 中,“姐姐”用于“求情,讨好对方”。两位译者均考虑到特定语境,添加了英语中表达亲近的“dear”“darling”等词。但相比之下,乔译忠实原文,而霍译则并不拘泥于“姐姐”的称谓语,在表达亲昵的词语后直接使用了人名“Feng”( 王熙凤) 。英语中,孙辈对于祖辈可以不用亲属称谓而直呼其名; 而在某些更为开明的家庭中,可以对旁系血亲长辈甚至对父母直呼其名,表达亲近之情。霍译更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由此也可见中国人更加的喜欢利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信息,而而西方人则更加的喜欢采用直接的表达方式。

三、结论

本文是以《紅楼梦》为例讲述了在中西文化翻译中的一些差异性,其中包括《红楼梦》在中国的地位及《红楼梦》在外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与中西文化差异:如民俗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模式等等,在《红楼梦》翻译中的一些体现。《红楼梦》 可谓是打开了中西方文化大门的钥匙,让更多的西方人初步的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及一些文化特色。因此在今后的翻译方面,应该不止是翻译,更多的是二次的创造,因为二次的创造,是深远的。翻译工作者的任务艰巨又神圣,更需要学习不同的文化, 同样包括不同地域的背景、特色,但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还是要不辞劳苦。霍译本以读者为中心 ( reader-centered) ,力求将原作带给他的快乐传达给西方读者。有些文化负载词也被霍克斯以西方文化中的意象取代,却实现了作者最初的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囡.《 红楼梦》英译本翻译批评——以第二十八回为例[J].考试周刊,2018(25):5-6.

[2]张春艳,刘海芳.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诗词英译的差异对比分析[J].海外英语,2020(5):62-63.

[3]周晟.《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素养测评[J].语文教学通讯,2020.

[4]田明明.《红楼梦》两译本在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评析——以第二十八回为例[J].北方文学,2019(15).

[5]叶朗.《红楼梦》的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6]谭淳.翻译目的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的文化词翻译为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

[7]李绍年.红楼梦翻译学概说[J].语言与翻译,1995(2):62-71.

[8]季羡林.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9]董召锋.民俗风情及民俗文化的翻译——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J].语文建设,2017(5).

[10]胡颖.浅析中英文化因素的差异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J].外国语文,2012(S1):120-122.

[11][1]杜焱.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J] 知音励志,2016(17).

[12]余靓,胡慧.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J].考试周刊, 2016(48):21-22.

[13]宋丽雅.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校园英语, 2018.

[14]严苡丹.社会历史语境下的《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翻译风格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0.

[15]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16]王友琴.从不同翻译策略看意识形态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17]冯庆华.红译艺谈——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