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浩宇
2020年是我省初中语文学科统一使用统编语文教材后的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中考”),试题全面反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和能力目标,充分体现统编版教材的特点,兼顾我省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充分考虑考生所在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力求客观公正地衡量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尽可能呈现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运用能力。
试题在保持历年特色的基础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稳中求活。注重引导教师重视教材、用好教材,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有良好的引导作用。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彰显学科素养,呼应时代主题
试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方向,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彰显出时代精神。试题力求以考试引导教学,密切关注教学的导向和实际需要。命题的基本原则:体现考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成果,将语文的基本素养作为考查重点;全面体现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选材和能力考查方面力求更“宽”更“活”,为考生语文水平的发挥和个性才能的展示搭建舞台;将考生的课内外所学有机结合,突出考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主要表现:综合性学习第一部分“学习与探究”部分围绕“保护生物资源”这个话题进行考查,作文部分以“肩膀”为题,引申到責任、担当等主题,紧扣2020年疫情的大形势,考查新冠疫情中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和灾难来临时人们所需要的责任、担当;书写与鉴赏题,选用经典书法作品《道德经》和《兰亭集序》,在原来抄写的基础上增加了鉴赏,所选的碑帖字体端庄典雅,气韵流畅,弘扬了传统文化,使试卷充满浓浓的书香味;文言文阅读题,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巧妙设题,在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苏轼的人格内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议论性文本阅读题,以指向语文学习方法的《多读多写》一文,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结合自身学习经验陈述多读多写的好处等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使用的材料是朱自清的散文《我所见的叶圣陶》,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力,并借助人物特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二、立足现行教材,引导教学行为
初中语文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制的重要教学公共资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初中学生汲取精神财富和提升学科素养的沃土,理应成为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此摒弃教学中存在的轻教材重教辅、轻课文解读重训练等“刷题”行为,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本源。试卷设题以教材为本,以核心知识为主,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学科素养。试题中的注音、字形、词语使用题,如第3题出自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中的原句,第6题文学常识题所考查的内容均与文章内容有融合,甚至延伸至课外(如B“咏絮之才”就被用来赞誉女性出众的才华)。而古诗文默写篇目《十五从军征》《天净沙·秋思》《论语》《礼记》《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望岳》,名著阅读文本《朝花夕拾》、文言文阅读文本《记承天寺夜游》等均来自统编教材。文学类文本,使用的材料是朱自清的散文《我所见的叶圣陶》,与统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有关联。以上题目都指向:教学要以教材为本,立足教材,教好教材,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还要能基于教材本身的丰富内容,做好补充,丰富学生的知识。
三、提升思维品质,促进独立思考
思维品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刷题”上,而忽略了真阅读、真作文,特别是真思考、真思维、真思想。为了纠正中学教学的偏差,试题强化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比如,第19题的要求是“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把文章的结构以图表的形式直接呈现到试卷中,通过直观的图表将重点知识标注出来,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20题将文本内容与个人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作文题“肩膀”,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广阔的外延,引导学生做一位新时代有责任心、会关心生活和社会、能独立思考和表达的合格小公民。
四、注重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套试题都注重落实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比如试题的汉字书写与鉴赏就涉及经典字帖,涉及王羲之及《兰亭集序》。同时,第4题病句题中涉及“忘年交”,第6题文学常识题涉及“长跪”“避席”,第7题古诗文默写,涉及6篇古诗文的理解记忆,处处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诗歌鉴赏,考查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既关注传统文化,也有爱国情怀的引导。文言文阅读题,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超然台记》巧妙设题,在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苏轼的人格内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五、关注信息处理,强化探究意识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量、信息传播速度、信息处理速度,以及运用信息的程度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信息筛选整合及探究信息隐含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之一。比如,综合性学习题,结合时事热点,考查对材料和图表的阅读理解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图文转化和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题干的指向明确,与高中考核衔接紧密。又比如,议论文的考查形式,运用填写表格的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还考查了学生分析细节的能力等。
六、创设真实情境,突出语文实践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指出,考试应注重联系学生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的内容,尤其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古诗文默写第5、第6小题的提示语一改往日直接提示学生内容、主旨、情感方面核心词的风格,更倾向于进行情境式导入,引发学生与诗人的共鸣感——在相似情境中能自然而然地吟咏出此情此景,更强调学生对古诗文的入脑、入心,要求学生要具有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名著阅读题,考查《朝花夕拾》《简·爱》《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中相关人物的“追求”,实质上也是在引导学生内窥自己的“追求”。
七、创新设题思路,突破命题模式
设题切合文本,不落俗套,有创新。比如,第4题语病题设题为“病句的病因解说”,实质是病句判断,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语感,还细致考查了学生的语法知识,有效避免学生刷题,为近年首创;学习与探究题,材料丰富,有新闻消息、图表和图标,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整合信息、观察图标、理解图标并用简洁的语言解说图标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查了学生学习生活所需的综合能力;名著题分值不算高但涵盖面广且有选择性,考查《朝花夕拾》《简·爱》《骆驼祥子》《紅星照耀中国》,既能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题目回答,同时也较好地适应各地区教学差异大的情况,题目设置上兼顾了多个层面,既考查学生对名著基本知识的熟悉与掌握,也考查对内容、人物的把握及表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同时这一考查形式与北京高考名著阅读与“小作文”相似,体现了中考的选拔性功能与初高衔接的导向。
八、提供多样选择,尊重学生主体
试题从设问到答案的设置,都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试题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如书写题,学生可以在24个字中任意选择组合,降低了书写难度;又如综合性学习第10题第二问,学生可以在所给三部名著中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一部写,做起题来相对容易。试题在答案的呈现上不拘一格,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对综合性学习第9题的考查,学生在作答时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作答,而答案只要求写对两个方面即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得分率。
试题的命题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明确传递出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试题命制立足新时代,着力把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不怕牺牲、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其中,也关注了疫情背景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努力抗疫的社会现实。通过对材料的细致甄选、试题设计的明确指向、答案构拟等多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充分展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传递好声音,讲述身边好故事。文本选择、题干表述都尽力体现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之美,着力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素养,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从而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