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路径

2021-06-28 01:22何爱霞孙纪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作用机理继续教育乡村振兴

何爱霞 孙纪磊

摘要: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助于脱贫成效的可持续,已有相关研究多聚焦基础教育,而对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缺乏关注。通过分析中国扶贫网“人物·故事”专栏中的60位脱贫农民案例发现,经由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态度观念教育优化心理资本、合作互助行为养成扩展社会资本,继续教育能有效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其作用机理体现为:“源头造血”干预让贫困农民致贫因素快速消解,“多维资本”协同阻断经济性、心理性和社会性贫困,“边际收益”扩展使继续教育收益惠及家庭成员,“场域惯习”互促将阻断效应扩散至农村社区。为进一步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制定“接续进阶”的继续教育目标,确立“共益普惠”的继续教育理念,打造“多元联动”的继续教育主体,开发“多维可及”的继续教育内容,采用“多途并进”的继续教育方式。

关键词:继续教育;农村贫困;贫困代际传递;乡村振兴;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1)03-0091-09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1.03.011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机理与路径研究”(BKA190224)。

作者简介:何爱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院院长(山东曲阜273165);孙纪磊,硕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消除包括极端贫困在内的一切形式和表现的贫困,是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United Nations,201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从“单维”到“多维”、从“输血式”到“造血式”、从“大水漫灌式”到“精准滴灌式”的转变,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21年2月,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新华社,2021a)。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教育亦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新华社,2015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也提出:“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新华社,2015b)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重要任务。因此,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也就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以未成年人为教育对象的基础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是学界共识,但以成人为教育对象的继续教育能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特别是在我国贫困代际传递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的现实状况下,继续教育能否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延而伸之,继续教育如何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此类问题却少有人系统深入地探究,而这不但直接关乎继续教育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更密切影响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推进。

一、概念阐释与研究设计

1.概念阐释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长期性贫困过程中发现贫困存在代际传承现象,遂借用社会学的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研究范式,提出了“贫困代际传递”(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概念。概言之,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其传递给后代的一种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李晓明,2006)。关于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目前已形成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能力贫困论、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的贫困文化论、戴维·兰德斯(David Landes)的要素短缺论、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的功能贫困论等代表性观点。

2.研究设计

为客观全面地探讨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目的抽样方式进行样本选择,即力求选择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最终,根据已顺利实现脱贫、脱贫轨迹体现贫困代际阻断等选择标准,兼顾地域、性别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笔者从中国扶贫网①“人物·故事”专栏的“脱贫榜样”和“脱贫故事”中选取了60位脱贫农民的脱贫经历作为研究案例,同时以中央电视台《致富经》节目、中国文明网等的相关报道为辅助分析资料。所选案例刊发时间为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分别来自安徽、湖北、湖南、云南、廣西等11个省份,其中男性48人、女性12人。文中提及脱贫农民姓名时均用代码表示。本研究主要运用解读式内容分析法对案例文本展开分析,即通过研究者的精读、理解来阐释文本内容的意义,同时借助Nvivo 12对汇总后的案例文本进行高频词分析(结果见图1)。

二、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现实样态

1.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阻断经济性贫困代际传递

能力贫困理论把贫困看作是对个体的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其认为个体的能力与收入具有密切联系,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不仅能直接改善个体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提高其获取收入和摆脱贫困的能力(阿马蒂亚·森,2002)。可见,能力贫困理论的落脚点在于通过提高个体的能力以消除贫困。晏阳初把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归结为“愚、穷、弱、私”,并主张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其中,生计教育之意义,在于通过普及科学的知识技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生活(詹一之,1990)。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 Banerjee)等人也指出:“对于穷人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阿比吉特·班纳吉等,2018)如图1所示,“技术”和“技能”都是案例文本中的高频词,“缺技术”“没有一技之长”是很多农民贫困的关键致因,职业技能培训则成为提升其人力资本并藉此提高经济收入、阻断经济性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能力贫困理论也常被称为可行能力贫困理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是指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组合(阿马蒂亚·森,2002),是一种相对宽泛、抽象的能力。

基于对贫困农民脱贫经历的分析,本研究将可行能力明确为可及的职业技能,而与之相应的培训则被看作可及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一是因为掌握和运用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门技术及其相关培训,对于贫困农民的脱贫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十分重要;二是由于贫困农民多属于残疾人、患病者等社会弱势群体,因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该类人群的“可及性”至关重要,具体表现为培训应当与贫困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经济、身体和地域等条件相适应。譬如,基于对LH的培训需求摸排,镇人社所和村干部推荐其参加民生工程特色小吃技能培训,最终全家光荣脱贫。SXC从村扶贫小组长那里得知县人社局将免费对有就業意愿的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的好消息,接受培训后成为月工资6000元左右的电工,并打算把孩子接到身边上学。WH所在的瑞丽市弄岛镇在发展柚子产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专家直接到柚子地里对她进行技术培训,使其很快实现了全家脱贫。

2.态度观念教育优化心理资本,阻断心理性贫困代际传递

奥斯卡·刘易斯提出的贫困文化理论认为,贫困是一种自我维系的文化体系,贫困在代际间的持续和循环是因为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引起贫困的价值观和态度,由此产生了特殊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比如自暴自弃、冷漠、屈从等,这是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圈内”的人甚至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尤其是对贫困者的后代产生影响。贫困文化使生活在其中的人难以融入主流社会,从而不断复制着贫困。因此,贫困文化既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又是贫困代际传递的结果(李晓明,2006)。虽然贫困文化理论因将贫困归咎于贫困人口在文化上的缺陷而受到批判和质疑,但其所提出的贫困亚文化的存在却是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甚至首要原因,这在奥斯卡·刘易斯用以描述贫困文化的四个维度之一——侧重于个体心理层面的态度、价值观和性格结构维度体现尤为明显(Lewis,1966)。我国在扶贫开发中倡导践行的“扶贫先扶志”,就是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引导贫困农民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其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本研究中有多个存在态度消沉、观念保守、缺乏信心等消极心理状态的贫困农民案例,而继续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首要措施就是开展态度观念教育,让其拥有自信、希望、乐观、坚韧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优化其心理资本以阻断心理性贫困代际传递。例如,建档立卡贫困户XDD因为重度残疾,一度丧失生活的勇气。镇村干部不断在思想上开导他,向他介绍自强不息发展电商的先进事迹。深受鼓舞的XDD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并借助发展电商、养殖鸽子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实现了全家脱贫致富。在WDP全家陷入忧愁绝望之时,帮扶责任人多次上门谈心,激励他们重拾信心,帮扶他们种植香菇。最终WDP一家顺利摘去贫困帽子,一家人的欢笑也多了起来。

3.合作互助行为养成扩展社会资本,阻断社会性贫困代际传递

“智志双扶”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通过创办或加入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方式,引导农民的互助教育,激发农民的合作行为,拓展农民的社会关系网络,是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又一重要表现。此类继续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于扩展农民的社会资本,阻断以社会关系、社会参与为核心要素的社会性贫困代际传递。如前所述,晏阳初认为“私”是中国农村存在的四大问题之一,并主张以公民教育救私。公民教育之意义,在养成平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从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与团体生活(詹一之,1990)。费孝通用“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探讨中国乡村社会存在的“私”的问题。“差序格局”就是以“己”为中心,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这种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即自我主义。与之相对应的是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一样的团体,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这种关系格局即团体格局(费孝通,2008)。当然,费孝通更多是用比喻方式论及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并且指出二者可以各有偏胜地并存。概括而言,差序格局是一种以“己”中心,由亲属和血缘关系等联系而成的相对传统、封闭、私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团体格局则是一种多以业缘关系联系而成的相对灵活、开放、公共的社会关系网络。

通过分析样本案例发现,除扶贫干部精准帮扶等举措之外,成立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团体组织,构建基于业缘关系、共同利益的团体格局,亦是农民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这种团体组织建基于农民之间的共同利益,也于抱团脱贫致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贫困农民实施合作互助教育,以榜样示范、行动引领、实践教育等方式,让农民养成团结合作、参与共享、互惠互助、民主平等的行为。例如,养殖土鸡脱贫的LLM与另外两个鸭、鹅养殖大户共同组建通城祥胜合作社,实现信息共享、抱团发展,不断扩大市场和影响力,全家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和父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的WYJ,先在皖南花猪合作社学习养殖技术,又借助“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仅摘掉贫困帽子,成为全村养殖大户,还为其他贫困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带动多家贫困户参与养殖增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被视为阐释和破解贫困问题的重要视角,作为社会资本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罗伯特·D.帕特南,2001)。具体而言,社会资本由信任、合作、互惠等内容组成,以社会关系网络为主要表现形式。从研究案例来看,社会关系网络封闭内倾、缺少外部支持以及社会参与度低确实是很多贫困农民脱贫的重要桎梏,而通过创建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培养其合作互助行为,进而拓展其社会资本以阻断社会性贫困的代际传递。此外,由扩展社会资本所达成的社会性贫困阻断效应,既可作用于贫困农民家庭内部,也可延伸至更广域的农村社区和农民阶层。

三、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

成人学习和教育是消除贫困、改善健康和福祉以及推动可持续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工具(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2019)。本研究所选取的60位脱贫农民的案例充分表明,继续教育能快速有效地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这其中的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蕴含着“源头造血”干预、“多维资本”协同、“边际收益”扩展、“场域惯习”互促等多重意义。

1.“源头造血”干预:快速消解贫困农民致贫因素

如前所述,近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逐步从单纯实施经济援助的“输血式”扶贫转为依靠发展教育和产业的“造血式”扶贫,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以从根本上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具体到继续教育而言,以已成年的贫困农民为教育对象,着力消解其职业技能匮乏、心理状态消极、社会关系网络封闭等致贫因素,通过“继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更能取得“源头造血”干预的效果。在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方面,面向农村贫困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而以农村贫困成年人(贫困农民)为教育对象的继续教育则具有不可替代的快速性和实效性作用。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教育基本上是一个积累知识和技能以用于未来生活的过程。成人则有一种立即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愿望,他们之所以要参加教育活动,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应付当前生活中的压力。对于成人来说,教育是一个提高能力以应对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的过程。因此,他们倾向于带着解决问题或提高能力的观点进入一种教育活动(马尔科姆·诺尔斯,1989)。实际上,本研究中的很多贫困农民正是通过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快速获得一技之长,经过心理疏导有效地激发起脱贫内生动力,依靠合作互助及时获得外部支持,从而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贫困户到脱贫户乃至致富户的蝶变,切实打破了贫困的代际循环,这充分彰显了继续教育即学即用、学以致用的特点和优势。以2017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ZGL2为例,因缺乏技术而致富无门的他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苗木花卉种植技术免费培训,随后开始种植苗木,2019年底六口之家便顺利脱贫并步入小康生活。

2.“多维资本”协同:立足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步提升

资本是研究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国外学者把人力资本、经济或物质资本、社会文化资本、社会政治资本、环境或自然资本视为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因素。大多数情况下,上述资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交互网络,通过相互作用影响贫困代际传递(Moore,2001)。我国也有学者指出,贫困代际传递是在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共同作用下,通过结构机制和文化机制起作用的,而破解贫困代际传递就要消除经济资本的限制,整合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充分调动社会资本,以打破贫困在代际间恶性循环的怪圈(刘成军,2018)。本研究发现,继续教育主要依托职业技能培训、态度观念教育、合作互助行为养成,协同提升贫困农民的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破解贫困农民在经济、心理和社会上的劣势累积,从而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总体而言,这三类资本可以协同提升,而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和转化。正是由于继续教育有助于“多维资本”的协同提升,因而其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更具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譬如,因为收入来源远不能满足家庭的开支需要,建档立卡贫困户LJJ一度既失去脱贫信心,更没有致富意识。扶贫队长和乡联村干部通过谈心交流、现身说法,让其树立劳动致富的信心。转变思想后的LJJ到茶叶加工厂参加专门培训,掌握了茶叶加工技术,通过茶叶收购加工实现全家脱贫。这进一步激发了LJJ创业致富的激情,最终其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和后备干部,还主动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参加脱贫政策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

3.“边际收益”扩展:继续教育收益惠及父辈与子辈

在经济学中,“边际”指的是一个微小的增量带来的变化。边际收益指稍微增加某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的利益(如货币收入、满意程度等);边际成本则指稍微增加某种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的成本或减少的利益(黄亚钧等,1995)。教育边际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教育成本所带来的教育收益(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1992)。相关研究表明,对个人而言,我国的教育边际收益呈递增趋势(侯风云,1999)。虽然该结论主要是针对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所做的分析和判断,但通过分析60位农民的脱贫轨迹发现,对于贫困农民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边际收益明显大于边际成本。这一是因为我国近年来开展了大量面向贫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等继续教育,其多数是由政府投入财政专项资金所实施的免费帮扶措施,是政府提供的一种教育“公共物品”。贫困农民参加这类继续教育的边际成本主要为因接受教育而放弃工作所损失的收入,而这类成本对于本就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农民而言无疑是较低的。二是因为贫困农民接受继续教育后收入的明显增加以及全家的快速脱贫,也显现出其高收益性。换言之,贫困农民所参加的继续教育是一种较典型的投入少、见效快、收益高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可以提高贫困农民的货币性收入,还可以带来广泛的非货币性收益,比如健康观念的转变、自身涵养的提高、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等,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培养子女和孝敬父母。进一步讲,上述货币性和非货币性边际收益既能使贫困农民个人受益,也能跨代际地惠及其子辈乃至父辈,是继续教育发挥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阻断作用的关键。还需指出的是,除父辈带动子辈脱贫这一常规路径外,作为子辈的贫困农民在接受继续教育而脱贫后,经由对于父辈的代际反哺而实现的父辈脱贫,是以往多被忽视但事实上存在且值得关注的一种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阻断现象,也是继续教育边际收益扩展的表现之一。因此,较其他类型教育而言,继续教育边际收益的代际扩展效应更为显著和多元。比如,建档立卡贫困户WLX在帮扶责任人的鼓励下承包土地、学习监控设备安装和光纤熔接技术,成为镇上的“脱贫之星”,不仅全家走出困境,也把孩子培养成了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小时候家里条件艰苦、小学都没毕业的LKH在脱贫后,让妻子全职负责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决心让子辈学好本领,永远告别贫困。曾因家境不好而自暴自棄的ZJB,在帮包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引导鼓励下,通过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和实践摸索,华丽变身为年收入达26万元的“烟草达人”,不仅购买住房让年老体弱的父母安度晚年,还成立烟草合作社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由母亲一人含辛茹苦抚养大的WW靠学习电器维修手艺脱贫致富,终于如愿让母亲过上了幸福生活。

4.“场域惯习”互促:指向农村贫困社区发展壁垒破解

“场域惯习”理论是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实践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如权力场域、法律场域、居民住宅建设的场域等。“惯习”则是个体“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地随经验而变,从而在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地强化,或是调整自己的结构”。场域和惯习之间是一种制约和认知建构关系。一方面,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则成为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个体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个体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皮埃尔·布迪厄等,2004)。质言之,场域生成了惯习,惯习建构着场域。就本研究所选取的案例而言,一方面,以往闭塞落后的农村社区场域一定程度上生成了贫困农民保守自卑的惯习,这种惯习又进而建构着农村贫困社区这一特殊场域;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引导贫困农民形成自立自强、团结互助等新惯习,在促进其脱贫的同时,也有助于建构更加文明富裕的农村社区场域,这种场域又能反过来助推脱贫农民生成更新的惯习。前已述及,贫困代际传递不仅指家庭内部的贫困恶性继承,也指在一定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的恶性循环。继续教育所实现的“场域惯习”互促,有助于破解农村贫困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壁垒,实现“贫困农民—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的逐层促进式脱贫以及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阻断作用的辐射范围延展,从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新华社,2018)。这在前文关于继续教育阻断社会性贫困代际传递的部分已有论及,也是本研究将主题确定为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而非农民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的多位贫困农民经党和政府的帮扶而脱贫后,通过向其他贫困户传授技术、参加扶贫宣讲、捐资助学等方式,推动家乡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比如,曾为当地“著名贫困户”的YXL脱贫后主动承担编外扶贫人角色,组织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全村顺利脱贫。已全家光荣脱贫的残疾人LXZ受到其他脱贫典型的影响,主动要求参加志智双扶典型宣讲团,用自己的经历激励更多农村残疾人奋发图强。

四、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发展路径

1.制定“接续进阶”的继续教育目标

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表明贫困具有长期性、延续性和复杂性,致力于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继续教育在确定发展目标时也需关照上述特点。虽然我国已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这并非标志着扶贫工作的终结,而是进入从打赢脱贫攻坚战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促脱贫”转向“谋致富”“防返贫”、从阻断绝对贫困代际传递转向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新阶段。为此,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对摆脱贫困的县设立5年的衔接过渡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新华社,2021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要“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新华社,2021c)。因此,脱贫地区继续教育的目标制定也应本着“接续进阶”的总体原则,既彰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接续性,也因应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进阶性。具体而言,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依然是脱贫地区继续教育的重要目标指向。与此同时,持续提升脱贫农民的内生发展能力,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防止脱贫农民返贫,在此基础上助推乡村振兴,应当成为脱贫地区开展继续教育的目标聚焦点。

2.确立“共益普惠”的继续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本研究案例显示,面向贫困农民开展的免费、公益性继续教育在消除贫困、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了毋庸置疑的关键作用。今后,为保障脱贫地区的持续发展,针对脱贫农民的继续教育仍需主要由政府和公益机构提供,并主要采用免费供给的方式。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将教育视为全球共同利益,即“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教育作为“共同利益”的概念重申了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共同努力的集体层面(分担责任和精诚团结),这一概念还强调以共同行动为表征的参与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基于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致力于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继续教育亦应确立“共益”理念,即将继续教育视为一项共同利益,既需要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也需要除政府之外的更多企业、团体、学校参与其中,全社会共同分担脱贫农民的继续教育责任,真正实现“继续教育有保障”,这也与我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确立继续教育“共益”理念的主旨是超越公与私的对立,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积极参与,而绝非弱化政府的帮扶责任,更非摒弃免费的继续教育供给方式。其次,为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还应确立“普惠”的继续教育理念。该理念是指继续教育的受益对象是开放的、动态的,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成员都可以享受,既包括属于强势阶层和群体的社会成员,也包括属于弱势阶层和群体的社会成员。鉴于多数脱贫农民仍属于低收入、易返贫的弱势阶层和群体,因此更应注重将脱贫农民纳入继续教育受益范围,努力补齐农村继续教育这一我国教育发展“短板中的短板”,保障脱贫农民享有接受良好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深层次地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

3.打造“多元联动”的继续教育主体

帮扶干部、农业技术人员、脱贫致富带头人、技能培训学校教师等的积极参与,打造了贫困地区多元联动的继续教育主体格局,并创造出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中国样板”。无论是基于脱贫农民继续教育需求的多样性、继续教育的“共益普惠”理念还是继续教育目标的“接续进阶”,今后都应坚持打造并不断完善“多元联动”的继续教育主体格局。具体而言,应支持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继续教育项目,鼓励更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尤其是涉农教育、科研机构参与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行动,并注重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率(杨智等,2021)。特别是就高校来说,美国于1862年颁布《莫雷尔法案》发展农业和工程技术教育,培养工农业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开启了高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先河。19世纪中后期,剑桥大学、牛津大學等英国大学面向工人和妇女开设讲座,引发了著名的“大学推广运动”。威斯康星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Van Hise)则把“社会服务”明确为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今,积极开展脱贫农民的继续教育,服务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依然是高校履行社会职能的本然之义,也是助力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时代使命。

4.开发“多维可及”的继续教育内容

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继续教育涉及职业技能、态度观念、合作互助行为等丰富实用的内容,指向贫困农民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维资本的优化和拓展,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教育内容开发应继续秉持“多维可及”的标准。除延续上述内容之外,旨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农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健康教育,需被纳入与健康扶贫并行互应的继续教育扶贫内容体系。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是有些贫穷家庭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之一(阿比吉特·班纳吉等,2018)。事实也证明,忽视子女的教育或教育方式不当是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根源和表现。因此,以改变或加强父母的教育观念、提升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亲职教育,应作为继续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也是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继续教育亟待弥补的薄弱之处。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这必然要求农民掌握有效获取、交流信息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成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的适应者和受益者(文燕银等,2020)。因此,以提高脱贫农民信息素养、消除“数字鸿沟”为旨归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应列入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另外,精准匹配脱贫农民实际需求,充分考量其能力、身体、经济、地域等条件,着眼于脱贫农民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内容的可及性、可实现性,将精准、可及、实用作为内容开发的标准和原则,亦是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必然选择。

5.采用“多途并进”的继续教育方式

通过分析脱贫农民案例可以发现,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政府举办的专题培训、帮扶干部的教育引导、技术人员的现场教学、师傅的技艺传授、脱贫致富榜样的示范带动、贫困农民的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其相互之间各有側重、优势互补。譬如,帮扶干部教育引导侧重“扶志”,技能培训和现场教学侧重“扶智”。鉴于此,今后面向脱贫地区的继续教育还应坚持采用“多途并进”的方式,除承袭举办专题培训、组织经验交流、开展定向帮扶、创办田间学校等线下方式以外,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在线教育平台,如借鉴海南省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提升贫困农民内生动力等成功模式,开展线上培训、远程技术指导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将是继续教育发挥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阻断作用的高效途径。此外,探索推行体验式教学、打造脱贫农民实践共同体、引导脱贫农民开展自我导向学习、推行子女反哺父母的“小先生制”,也是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行方式。

五、结语

站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并开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交汇点,本研究基于中国扶贫网“人物·故事”专栏的60位脱贫农民的相关案例,力求全面系统地探究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及发展路径,意在提炼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中国经验”,为破解贫困代际传递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良方”,为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发展战略谋求启示并擘画路径。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缺憾:其一,体现贫困的代际阻断是选取研究案例的主要标准,但从表达的简练性上考虑,未能对案例中涉及贫困代际阻断的历程进行细描,这或许会使得继续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上的作用体现得不够详细。其二,所选用案例的相关报道是围绕相对宽泛的农村扶贫开发展开的,而非聚焦教育尤其是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因此其匹配度、精准度难免有所欠缺。比如,案例资料中有关医疗救助等健康扶贫的表述较多,但与健康教育相关的表述较少,这究竟是案例报道内容的取舍原因还是这类教育本就开展不多?对此类问题,本研究尚无法基于现有案例资料加以解答。为此,笔者后续将深入部分地区开展田野调查,以获得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一手资料,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机理模型和推进路径。

致谢

感谢中国扶贫网以及“脱贫榜样”和“脱贫故事”的各位作者。感谢本研究案例所涉及的脱贫农民,他们不但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案例素材,其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让笔者深受感染和触动。

注释:

① 中国扶贫网现已更名为中国乡村振兴网,网址为:http://www.cnfpzz.com/。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2004).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33-178.

[2][美]罗伯特·D.帕特南(2001).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5.

[3][美]马尔科姆·诺尔斯(1989).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蔺延梓.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7.

[4][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埃斯特·迪弗洛(2018).贫穷的本质[M].景芳.北京:中信出版社:X,125.

[5][印度]阿马蒂亚·森(2002).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5-88.

[6]费孝通(2008).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5-42.

[7]侯风云(1999).中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

[8]黄亚钧,姜纬(1995).微观经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8.

[9]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1992).教育大辞典(第6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38.

[10]李晓明(2006).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75-78,84.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69-70.

[12]劉成军(2018).贫困代际传递的内生原因与破解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199-204.

[13]文燕银,陈琳,张高飞等(2020).教育扶贫新阶段:精准扶智2.0[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2 (5):52-59.

[14]新华社(2015a).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EB/OL].[2021-03-16].

http://www.gov.cn/xinwen/2015-09/09/content_2927778.htm.

[15]新华社(2015b).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2021-01-24].http://www.gov.cn/zhengce/

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

[16]新华社(201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21-02-19].http://www.gov.cn/xinwen/2018-

02/04/content_5263807.htm.

[17]新华社(2021a).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3-10].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5/content_5588869.htm.

[18]新华社(2021b).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3-2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2/21/c_1127122068.htm.

[19]新华社(2021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0]杨智,杨定玉,陈亦桥(2021).城乡融合视域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发展探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33(1):56-64,86.

[21]詹一之(1990).晏阳初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37-93.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21-02-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3]Moore, K. (2001). Frameworks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and Well-Be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L]. Chronic Poverty Research Centre Working Paper, http://dx.doi.org/10.2139/ssrn.1754527.

[24]Lewis, O. (1966).The Culture of Poverty[J].Scientific American,215(4):19-25.

[25]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 (2019). 4th Global Report on Adult Learning and Education[EB/OL]. [2021-02-20].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2274.

[26]United Nations (2015).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 [2021-02-20].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post2015/transformingourworld.

收稿日期 2021-03-22责任编辑 谭明杰

The Ac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o Block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Rural Poverty

HE Aixia, SUN Jilei

Abstract: Block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through educ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Related existing studies have mostly focused on basic education, but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continuing education block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rural pover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60 cases of peasants who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in the special column of “People·Stories” of 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 Network, we find that through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o enhance human capital, attitude and concept education to optimize psychological capital, cooperative and mutual aid behaviors to develop and expand social capital, continuing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block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rural poverty. The action mechanism is embodied as: “source hematopoiesis” intervention makes the poverty causing factors of poor peasants eliminate quickly, “multi-dimensional capital” synergizes to block economic,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overty,  “marginal benefit” expansion enables the incom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to benefit family members, “field habitus”mutual promotion spreads the blocking effect to rural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further block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rural poverty, promot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vit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the “continuing and advanced” go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establish the “common good and inclusive” concep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create a “multi-linked” continuing education subject, develop“multi-dimensional and accessible” continuing education content, and adopt a  “multi-path and parallel”  metho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words: Continuing Education; Rural Poverty;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 Rural Vitalization; Action Mechanism

猜你喜欢
作用机理继续教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媒体关注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甲状腺内注射奥曲肽治疗Graves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益生菌在畜禽生产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