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形象可以在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之中得到一定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不一定是客观和真实的。在英国文学之中,普遍有着一定的形象色彩,而这种形象色彩也使得其他国家的形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在深入分析英国文学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英国文学之中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英国文学;中国形象;文明;探究]
在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看到其他国家的形象,从这些文学形象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探出这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民族自身的实际需求。因为很多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或者借助其他国家的形象,从另外一个角度展现相应的期盼和梦想。因此这种形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定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入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之中的中国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英国文学的内涵,从而为之后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一、英国文学的异域形象分析
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异域形象学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之中对于另外一个国家的描述和综合体现。同时,异域形象学也是一个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的认知和理解,因此这个国家的文学倾向以及国民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异域形象的优劣。同时这种异域形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受到国民主观印象的支配。一直以来,在英国的文学作品这种,中国的形象都是不真实的。因为英国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导致其文学作品之中的他国印象较为主观,并且这种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维护国家秩序的职责。而且本身乌托邦文学就有这一定的社会功能,因此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之中,大多会将自己国家的欲望和想象折射到另一个国家的形象之上。对于中国形象,英国文学作品通常会在现实需求和心理动机等几个方面进行描绘,这种中国形象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历史脉络,这也是英国文学中中国形象表现的基础依据。
二、英国文学之中的中国形象展现特点
(一)中国形象对于英国文学带来了一定影响
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发展实践中,凝结了大量的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也是一个综合修养较高的民族。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了解,最早开始于十三世纪。当时,马可波罗游历各国,最终形成了《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之中,中国被描述为一个十分富有的国家,而这种富有不仅表现在物质基础上,更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之上。当西方国家的人看到这些内容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感叹当时中国的发展。时间发展到十四世纪中叶,一个来自英国的著名旅行家通过实际探访,写出了《曼德维尔游记》。在这本著作之中,中国再一次被描述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家,而这些都是英国人比较向往的,所以在这部文学作品之中,可以看出英国人对于中国的渴望。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上述两部文学作品的作者,对于当时中国的统治者非常钦佩,而这种赞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到了文学作品之中,也给英国读者带来了对于中国的第一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英国开始有传教士进入中国,这些传教士看到了但是中国皇帝统治国家的情况,也受到了公正、善良等高尚品质的影响。同时,这些传教士也接触到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这种仁慈善良的思想后来传到了英国,并且对当时的英国统治者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在当时的英国统治之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
(二)中国形象在英国文学之中的变化
正如前文所述,起初在英国文学之中,中国的形象是非常好的。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国在英国文学之中的形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之前那些善良、仁慈、富裕和繁荣的印象被取代,逐渐变成贫困和专制。随着而来的是,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之前的向往和羡慕,逐渐变为抨击和藐视。在当时的英国文学作品之中,可以看到讽刺中国形象的诗句,比如但是影响力比较大的《笨拙》杂志,就刊登了丑化中国形象的内容。自此开始,中国形象在英国文学之中成为被讽刺和挖苦的对象。除此之外,受到英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其他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也开始抨击中国形象。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英国人自身认知的变化,不管是正面积极的形象,还是负面消极的形象,都是英国文学作者个人的主观臆断,其中掺杂着大量的个人情感想象。也就是说,在英国文学之中,似乎不需要更加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其本身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假想的构造的中国形象,只要这个形象足以表达英国人自身的欲望即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国文学之中,对于中国形象的刻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一个变化趋势的,其中蕴含着明显的主观倾向和个人情感因素,中国形象也只是其表达自身欲望的载体,是不真实的。为了促进国家间的良好发展,在各国的文学之中,应该真实客观的反映不同国家的文化,展现国家形象,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郑鸿升.论十九世纪早期英国文学中阿拉丁的形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6):114-120.
[2]钟珍萍,葛桂录.互文·图像·数据与中国形象构建——以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著作为中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44-154.
[3]黄琳.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角解读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以《面纱》为例[J].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6):55-56.
[4]于睿.英国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对比--以简·爱和林黛玉为例[J].校园英语(上旬),2019(10):249-249.
[5]王冬梅,张荣翼.文学史中的拜伦形象——以民国时期四部英国文学史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6(2):190-193.
作者简介
李频(1979.04—),女,安徽省桐城市,碩士,单位: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