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琪
【摘要】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错误本身,而在于这种“错误”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价值,从而走出错误,迈向成功。假如广大数学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些错题的价值,有效利用这些错题,那么就可以虽“错”犹荣,走出“错”境,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错误;题型;小学数学
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经常会发出感慨:“我以前明明评讲过这道题,说过了解题方法,为什么学生这次还会做错呢?”难道只是简单归根于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吗?当然,这也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容置疑,部分学生存在“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的现象。因此,要让学生走出“错”境,就需要教师剖析学生错误的根源。下面笔者结合高年段小学生的数学错误题型进行剖析,希望这些学生能够虽“错”犹荣,走出“错”境。
一、粗心大意型
如今的小学生压力不小,晚上回家要完成的作业除了数学,还有语文和英语。他们当然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因此,在赶作业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就会粗心大意。小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成年人尚且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同样的错误,那就不能简单认为是粗心大意了,这种错误就已经扎根于头脑中,不能自拔了。例如,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有一道口算题 “×÷×=”,全班44人,就有28个学生把答案错写成“1”,错误率达到64%。这说明学生们还是受到先算乘法、再算除法的影响,这样等号左右两边就相等了,相除刚好等于“1”,并且比较好计算。面对这样的错误思想,你还能简单下结论说:“这道口算题只是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进行讲解。”其实,如果不根除这样的错误思想,遇到同类型的题目还会出错两次、三次,甚至四次。还有一些题目也是容易出错的。例如,“90分=( )时”有34位学生做错了,错误率达到73.9%。很多学生以为1小时等于60分,90-60=30分,所以最多学生写成1.3。还有学生不管进率,直接写成0.9,导致出错。
因此,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多次强调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的运算,要根据从左到右的计算顺序,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顺利走出“错”境。
还有一些选择题,也是容易出现审题不清的情况。例如,有道题目:一件衣服250元,先降价20%,再在降价后的基礎上涨价20%,现在的价格比原来的价格( ):A.降低了。B.升高了。C.没有变。D.无法计算。全班44人中,有20个学生选择C答案,认为没有改变,错误率达到45.5%。这部分学生其实是没有搞清楚两次的20%是不同的,而导致出错。
总的来说,这种类型错误的出现,多数是因为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时候只是一眼匆匆看完题目,凭着以前做过同类型题目的感觉,就开始答题,没有仔细分辨出其中的不同,容易落入出题者设计的“陷阱”,走进死胡同。甚至还有学生不仅看错题目要求,还抄错题,看错运算符号。这些都要好好分析,走出“错”境。
二、概念模糊型
对于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之后,牢牢记在头脑中。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就可以灵活调用出来。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这部分学生只能机械记忆这些公式、概念。如果是简单的几道公式,他们还是可以记忆的。但是,如果公式多了,就易出现错误。
例如,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就有一道题:一个挂钟的时针长8厘米,经过12小时后,时针针尖走过的路程是( )。全班有44人,其中有22个学生把答案计算错误,错误率达到50%,最多学生的错误是直接3.148=25.12,忘记了2,把直径和半径搞乱了。这说明周长公式没有真正理解透、掌握好。
另外,很多学生对于熟悉或者半熟悉的题目,自认为是以前学过的题目,就会有所松懈,出现审题不清、分析不到位,在思想上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情况,进而直接套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最终出错。例如,有道题目:15-x=3,很多学生联想到“x-15=3”这种情况,直接用x=18,得到答案是x=30,还自认为答案是整数,应该是算对了。其实,正确的方法应该利用“减数=被减数-差”得到“x=15-3,x=20”的答案。数据显示,有26个学生做不出这道题,错误率达到59%。其实这道题,笔者在课堂上也是讲过的,但是同样的形式换了数字,学生就不会了。
还有关于单位“1”的题目:果园里有桃树300棵,是苹果树的,梨树是苹果树的。梨树有多少棵?有22个学生做错,这题和练习册上的一道题目非常像,所以学生误认为就是这类型题,从而导致学生直接把这三个数连乘。答案的错误率达到48.9%。这说明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要更加细心。因此,接下来教师要重点强化学生对于分数数量关系的理解,了解学生真实的掌握水平。
归结起来,这种错误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而产生的,学生也因此会审题不清。如果教师仅仅通过提醒学生要反复认真审题,学生也只能是左耳进右耳出,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但是,通过纠错练习,让学生自身感觉到审题的重要性,从而使自己虽“错”犹荣,走出“错”境。
三、分析片面型
在数学的学习中,知识的掌握是在一环扣一环的过程中,不断累积、不断提高的,由少变多,由简单到复杂。因此,这一过程会出现新旧知识的相互干扰。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上一节课的内容是可以直接套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到了这节课就要拐个弯、绕一圈,再进行计算。例如,有一道题目:一辆汽车从A城去B城,原来用50个小时,现在只用40个小时,提速百分之几?正确算式是( ):A.(50-40)÷50。B.(-)÷。C.(-)÷。全班44人中,有28个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错误率达到62.2%。这部分学生其实是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提速”而导致出错。正确的理解是“速度提高了多少?”学生可能是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错误理解为“时间缩短了多少?”从而错选了A。或者部分学生分不清楚应该以谁为比较对象,提高的这部分速度是以原来的为比较对象,还是提高速度后的速度为比较对象,导致分析出现片面性,容易出错。
由于分析不到位,出现片面错误的题目还有很多。例如,“某小学今年计划全年用水200吨,比去年节约用水50吨,今年比去年计划节约用水百分之几?”有22个学生做错,错误率达到48.9%。这题和练习册上的一道题目非常像,所以学生误以为就是这种类型题,因而导致出错。出错的学生认为,“节约”就是用减法的,从而求错了去年的用水量。这说明在以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更加细心。另外,关于求比的题目:在含糖率为5%的100g糖水中,要加入10g糖和40g水,这时糖与水的质量比是( )。有24个学生做错了这道题,错误率达到53.3%,最多学生的错误是搞不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其实,分别算出糖的质量以及水的质量,就可以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这说明,学生还要继续加强对于一些变式方面的练习,走出“错”境。
参考文献:
[1]陈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试题的有效利用[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
[2]袁春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差错机智[J].信息教研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