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令
【摘要】本文基于高考考场作文结尾的现状,结合高三作文教学实际,对高考考场作文的结尾写作进行关联指导,以探索高考考场作文结尾写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考场作文;结尾;关联写;方法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理论,文章写作不同位置应体现不同特点,即“凤头、猪肚、豹尾”。由此可见,古人对于文章写作的不同位置的重要性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见解。但对于考生来说,基于考场作文的特殊性,平时写作训练对于文章的开头和中间的内容训练较多,关于这两个部分的写作比较重视,且写得比较好。而对于结尾来说,往往重视不够,导致作文出现头重脚轻的问题。对于高考考场作文来说,评卷教师由于改卷过程中时间要求紧迫,对于作文关键处关注必定不会少。而文章结尾,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改卷教师必定会重点加以留意。这就意味着,考生必须把结尾写好,以免在最后给改卷教师抓住“把柄”,造成丢分。为此,笔者提出了提升高考考场作文结尾水准的三个关联维度。
当然,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考生对于考场作文的结尾也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比如说,要点题、要总结、要升华等,但又缺乏明确的认识。这就造成了考生在写结尾的时候,显得比较仓促,不能善始善“终”,让人遗憾。笔者希望借助此文,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抽丝剥茧,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适当关联,给考生呈现一个明确的考场作文结尾的认识。
那么,考生考场作文结尾的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过于简短。有的考生认为考场作文无关紧要,于是就随意写一两句话作为结束,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这样的结尾无疑是失败的。比如,有一篇作文以“未雨绸缪,要有危机意识”为观点。一位考生的结尾只有短短的一句话:防患于未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付诸行动。虽然点题,但试问,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呢?
2.缺乏必要的文采。考生清楚考场作文的结尾需要点题,以起到提示改卷教师的效果。但考生又往往满足于点题,而忽略了语言表达的表现力,即相对出彩的文采。
基于以上考生考场作文结尾的两点现状,可以看出考生作文的结尾缺乏必要的关联维度。笔者在高三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三点行之有效的结尾关联维度。
首先,要再次点题并升华。点题必不可少。结尾的点题相当于再次凸显观点,这是适应改卷教师的改卷现实的必要举措。在此基础上,应该加以升华,找出不同材料间的关联性。即把前文论述的几个点加以总结,使之上升为一个普遍的正确结论。所以,这时候的总结升华非常有必要。这是前文写作的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其次,要有适当的修辞或有特点的语言文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指出,语文课程与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听说读写能力主要由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构成,也就是培养学生怎么听、怎么说、怎么读、怎么写……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语言的表达水平比较接近,没有明显的差距。但若想要文章出彩,必须体现一定的语言文采性。对于结尾来说也是一样的。这就要求考生从语言的角度,进行内容共同点的关联。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的文采性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平时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训练语言的文采性:一是增强语言的抒情色彩,适当使用散文化的表达;二是增加修辞手法的使用,尤其是常见的比喻、排比、引用、设问等能增强语言气势的修辞手法;三是多加使用整齐的句式,比如,结构相同的句子、四字短语、古文“之”字结构句等,让语言富有整齐美。通过反复的演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文采性明显有进步。 这是对内容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关联的结果。
再者,应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如果说第一点的总结升华只是针对前文的归纳提升的话,那么,一定的思想认识高度,则体現的是考生的思想境界,或是作为青年学子的格局。考生怎样才能体现一定的思想认识高度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关联:一是在结尾展现青年学子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体现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二是展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展现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尤其是结合国家的战略方针,从青年学子的视角谈目标与理想;四是要展现强烈的家国情怀。如此关联,则可以让考场作文的结尾呈现出一定的思想高度,体现出考生的人生格局,走出小我的世界,拥抱更广阔的世界。那么,为什么考生的文章应体现一定的思想高度呢?2020年9月出版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之《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第一点规定,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科学系统。这说明,考生的思想境界应体现一定的思想高度。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由此可见,此关联的维度展现的是青年学子的思想境界与人生格局。
考场作文的结尾因人而异。但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关联写作,则能让结尾变得富有表现力,写出真正的“豹尾”。
参考文献: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齐鲁书社,2007.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