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
热爱儿童文学,主要有三种机缘:一是因为特别爱孩子;二是陪孩子完成作业,创意“同题作文”;三是经典名著《西游记》的启示。儿童文学的视角与表达方式非常好,可以灵活表达一些欲言又止的话题。
儿童的世界阳光灿烂,风轻云淡,儿童天真烂漫,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就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角色塑造、故事逻辑、通识道理等四项基本要素而言,优秀儿童文学应具备与儿童心智相一致的童心童趣、童言童语、公理常识等等。
儿童文学的故事可能是虚构的,角色多半是抽象的。但是,生活经验必须真实,道理必须是人间正道,逻辑必须真实可靠。儿童文学的现实效用就是直面当代儿童的成长问题。
文学原创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哲学的贫困、历史观的迷茫、价值观混乱、审美能力匮乏、语言腐败等等。要写出好的作品,首先是扎扎实实地学习经典,对标经典;其次是密切关注当下儿童现实紧迫的问题,深刻理解并深切关照当代儿童及其原生家庭的精神困境。
历史地看,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爱与哀愁,我们的晚辈要面对市场竞争之紧张、焦虑、压抑之苦,要经历“升层晋级破圈”之苦。这些现实紧迫的精神痛苦不但需要被认识,被理解,还需要被关怀、被疗愈。我的儿童文学写作的主要目标就是“破题”,帮孩子们破解成长难题。
就写作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而言,成人文学是“我手写我心”,作者所讲的故事,都是作者亲历的生活;儿童文学创作是“我手写娃心”。儿童文学作者如果要达到“直指人心”的境界,必须在理论修养上更深厚,在实践体验层面更通透,感知系统更敏锐。
我的童年有三类儿童文学体验影响到我的人生走向:第一,听长辈讲故事,学会举一反三编故事;第二,给小伙伴讲故事;第三,阅读小人书,打下坚实的母语基础。童年时代的儿童文学体验可谓文学创作的童子功,使我受益匪淺。语言文学基本功的修炼无非“听说读写”四种功夫,作为写作者,写作灵感主要来自倾听、观察和理解。儿童文学写作的硬功夫有三:一是全神贯注地耐心倾听儿童心声,二是感同身受地知心理解,三是贴近真实地叙述描写。
儿童文学写作的难度在于正确理解与精准表达,因此,我花很大功夫去访问调研,去现场观察;草稿完成之后,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借鉴众多少儿家长的经验和感悟。
关于儿童文学的语言尺度,我有三个动态对标:第一,对标低幼教科书和童书;第二,及时翻阅新版本的《小学生词典》,参照一下其中的例句;第三,参照广播电视和网络上的少儿节目,对照一下语气、语态和语境。说来可悲,当代儿童被迫过早地进入各种竞赛的“起跑线”,过早地进入知识智力能力才艺训练场。一旦上学,童年终止,孩子们不得不面对没完没了的“拔河比赛”——校内考试开合竞争,还要认真应对一个又一个高难度的“游泳竞赛”(水平考试)、“跳水比赛”(资格考试)、“花样滑冰”(才艺考试),名目繁多的过关考试严重消耗孩子们的精力、情感、注意力和意志力,导致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失眠症、应激障碍症和双相人格障碍症等等精神心理疾患高发。作为写作者,我不得不为了儿童成长中的各种“指定动作”而苦思冥想“破题”之法,又要为儿童的“自选动作”而琢磨世界各国流行的“成长经验”或“成功学”。为了达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效果,我较多地采用了科普文学的一些叙述方法。
古人云: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儿童文学会影响到人的一生。古今中外,无论是家庭教育、幼稚园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潜能开发、特长培训,“从娃娃抓起”是一个普遍规律。儿童文学可谓母语基础工程、民族精神气质养成工程、族群习俗修炼工程,写作者必须精益求精,慎之又慎,高度负责,让子孙后代从作品中看到一个正直、正气、智慧、坚韧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