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一些平台的发展及网络的普及,“人人都是自媒体”并非虚言,导致网络上的海量信息里精芜并存。
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指导的《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指出,有关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科学为网络谣言高发领域。在食品安全方面,一些所谓“红枣可以养肝补血”“华人最爱吃的鸡肉竟会致癌”谣言等引发关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主流媒体等不断辟谣,2019年,仅微信平台共生产17881篇辟谣文章,阅读量达1.14亿次。尽管如此,为什么还是有人相信自媒体散布的食品安全谣言呢?
用公众对食品安全关注的心态,不断编造一些博取眼球的谣言,牟取不法利益,形成“以谣生利”的产业模式。
利用自媒体造谣有个人和团伙两种运作模式,目前越来越趋向多人合作的公司化运作模式,有些公司管理着一批微信公众号,为了扩大知名度,用耸人听闻的话题爆料、紧跟新闻热点衍生谣言、用拍摄的现场视频等增加点击量,赚取金钱收入。不少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在推送此类谣言时,顶部或底部常有广告,通过读者阅读及转发也可以获得一定收益。甚至还有一些自媒体的造谣目的是敲诈勒索和故意抹黑竞争对手。如“塑料紫菜”的造谣者凭空捏造事实,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对紫菜生产企业进行敲诈。
典型“标题党”,或故弄玄虚或危言耸听,内容则缺乏时间、地点、数据、清晰完整的过程等基本要素,或曲解科学或夸大其词或归因错误。
如《你喝的不是茶,而是毒药》《儿童空腹吃荔枝会引发脑炎导致死亡》等谣言标题尤其强调“毒”“死”一类的严重后果,以吸引受众注意力,其他如“震惊了,某食品竟然……”“央视曝光了……”“你知道吗,蔬菜中的毒王居然是它……”等标题及内容常常也是网络谣言同款。
有些谣言走病毒路线,年年有变异版本。
如“食盐中抗结剂亚铁氰化钾对人体有害”的谣言,尽管2017年和2018年新华社先后两次对其进行过辟谣,但是改头换面的什么“进口盐、特供盐不含抗结剂”的谣言又在网络上传播。坦诚地说,亚铁氰化钾是有毒性,至于加在食盐中有没有危害,关键是看剂量。
根据严格的科学评估,50千克体重的成人每天摄入亚铁氰化钾在1.25毫克之内是安全的,按照目前每千克食盐中亚铁氰化钾含量小于10毫克的标准换算,一个人每天要摄入125克盐才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只要生产企业按标准在食盐中规范添加亚铁氰化钾,应该是安全的,而且现在国内超市卖的国产盐中也有不加抗结剂的,国外生产的食盐也有加抗结剂的,并不像谣言说的那么绝对和吓人。
既然主流媒体都辟谣了,为什么还有些人仍会相信谣言呢?为什么消费者还不放心呢?我认为,一方面是要靠生产者长期严格坚持,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往往有一件违法事件被媒体曝光,消费者的信任就会坍塌;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媒体、科学专家、企业等要和消费者进行經常性的、透明的信息交流。食品安全领域的信息涉及种养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与工农业、监管、媒体、医疗卫生、科研等各领域相关。目前各环节和领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些信息难以及时告知公众。消费者往往会从自己的经验和有限的依据出发,难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使得有些谣言有可乘之机。
同时,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要主动加强科学素养。中老年人群对健康养生的食品方面关注度较高,年轻人群对健身减脂、营养搭配的关注度较高,但如果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就会热衷于转发一些耸人听闻、博眼球的谣言,加上急于告知有类似需求的亲友,就难免成为自媒体上食品安全传谣的“推手”。
因此,为杜绝自媒体的谣言散布,首先要加强网络监管,需要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透明及时的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交流,形成网络食品安全谣言多元共同治理机制,别再让自媒体谣言误导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