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五体兼擅

2021-06-28 01:17贺雨萱
书画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书家手部草书

贺雨萱

关键词:书法;五体

学书者能否五体兼擅呢?首先需要明确笔者在此所讨论的“兼擅”特指五体皆为书法史中的第一流水平,而非只是达到略优于同时期书家的程度。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王羲之:“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助。”然而,王羲之并无篆隶作品流传下来,以证明他在此两种书体领域也是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大家。事实上,可以说几乎找不到五体皆为第一流的书家。那么这是为何呢?

我们先讨论如何能成为历史上第一流的书家,无论其兼擅几体。“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1]65王羲之认为,张芝的草书水平在他之上,原因是张芝的技艺更加精熟。由此可以看出,书圣心中的第一流书家需要技术精熟。“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1]75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表示,钟繇与张芝因为专精一体,所以才能够达到无与伦比的境界。为何精熟是创作一流作品的重要条件呢?“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1]84孙过庭认为,只有技术精熟,才能够做到“意先笔后”,自然从容。通过大量的心手训练,书者心手配合自如,以至于玄妙契合,创作时“无间心手,忘怀楷则”[1]89。这里存在一点看似矛盾之处:既然通过大量训练达到技艺精熟,从而能够做到“意先笔后”,为何又说创作时“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呢?笔者认为:所谓“意先笔后”,指书者运笔纯熟,在创作时能够通过运笔实现其创作构想。就好像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必定要具备超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以语言为工具,勾勒出符合自己想象的那样一个世界。“意先笔后”就是指书家通过精熟的技术,逐渐实现创作构想的过程。这个“意”即创作构想,是作品整体的理念。而“无间心手,忘怀楷则”中的“楷则”是书写的法则,指书者在正式创作中要忘却范式,不被法式束缚。精熟的技艺在日常训练中早已成为书家的下意识,是一种应激反应。唯其如此,下笔才能“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何为“精熟”。“精熟”是一种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下意识反应。“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1]69孙过庭为达到技艺精熟,二十多年坚持训练。众所周知,书写过程本身是一种手部运动,要达到书法技艺熟练,就要经过大量的训练,从而形成手部肌肉记忆,产生一种类似运动员经过训练后形成的肌肉应激反应。“在许多运动实践中,……所有这一切并非完全由大脑来进行控制,因为我们做动作时有空白—无思索阶段,若加入过多的大脑指挥,动作反而失常。很多动作是在动作‘惯性的作用下完成的,这个‘惯性就是‘肌肉记忆。”[2]61这里所说的“无思索阶段”可以用来解释前文所提到的“无间心手”状态。“一个动作的掌握是不断练习的结果。至于能够记住一个动作,就是肌肉收缩程序的动力定型,……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被固定下来。有过运动经历的人都有体会,一些已掌握的动作,如果放慢速度、减缓用力来做,结果是变形甚至遗忘。……假如按照学习和练习该动作时的速度、力量进行前后动作的练习,会很容易地将所遗忘的动作连贯出来。这是储存在肌肉中的肌收缩过程程序化的模式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唤醒之故。”[2]62在创作时,只有在这种最舒适的状态下,书家才能表现得优异,不然就会用笔犹疑、滞涩,无法做到“潇洒流落,翰逸神飞”。那么这个关键的“下意识动作”是单一化的还是多样化的呢?这个问题决定了书家是否可以五体兼擅。因为我们知道,五种书体的手部运动方式是不一样的,尽管行书、草书非常接近,可我们只须以篆书为例,便可得出五体运动方式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下意识动作”必定是单一的,因为如果是多样化的,那么也就不能够称其为“下意识”。因为“下意识”意味着不假思索,而多样化意味着必须进行选择,选择意味着要经过思考,哪怕只是瞬间的思考,也表明并非“下意识”。经过以上推理,我们可以得出书家有且只有一种最舒适的“下意识”书写动作,也即用笔方式。而书家只有在这种最舒适的状态中,才可能“心手双畅”,创作出书法史上一流的作品。假设一个书家同时存在两种“下意识”手部动作,下笔的一瞬间,两套“下意识”争胜,无异于左右手互搏,近乎走火入魔。因而,“然而真、草与行,各有体制。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李西台辈以行为真,亦以古人有专工真书者,有专工草书者,有专工行书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1]174姜夔在《续书谱》中也表达出欧阳修、颜真卿以楷书笔法表现草书,李邕、李建中以行书笔法表现楷书。笔者认为,正是因为书家只能用自己最适应、最熟悉的下意识动作进行创作,所以不能五体兼美。正如欧阳修在创作其风格强烈、彪炳千古的楷书时,只适用一种下意识手部动作,当他创作草书时,无法摆脱这种动作惯性,而这种动作对创作草书来说并不是最优选择,并不是一种“心手双畅”的“下意识”,因此就无法创作出书法史上最优秀的草书作品。

然而,“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纵横。自兹已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1]75书家依然可以通过学习诸体,吸收精华,熔铸一炉,在一种书体中展现出五体的风貌,也不失为一种兼擅的方式。

猜你喜欢
书家手部草书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高通联手Ultraleap 为XR2提供手部交互解决方案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厨房料理小妙招——山药去皮手不痒的窍门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早期书法史著述 北窗读记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