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信仰;路径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信仰观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一直以来我们的党和国家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十分重视,随着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不断深化,大學生信仰问题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少年强则国强,信仰作为党和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一、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一)信仰的含义
信仰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内化。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具体的生动的历史,当人类按照理性与非理性、个体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方式建立其生存与发展方式时,必然在其精神世界折射出其相应的理解、情感、选择、向往等丰富的主体性倾向,信仰就是这样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对人们生存与发展具有最大意义。
(二)全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信仰的冲击与挑战
全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的新型媒体,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全媒体作为一个非独立媒体,它把电视、广播、互联网的各自优点相互融合利用,使各种媒体手段、功能、价值能够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全媒体有着低成本、存储量大、信息面广、互动性强及传播速度快的优势,由此赢得大学生的普遍接受及认可。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优势在于能够打破传统的信息传播路径和载体,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信息与传播信息。同时,整个社会也步入全媒体时代,在此大背景下,通过全媒体平台推动学生信仰教育模式创新和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崇高的信仰观,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更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信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观的确立有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波动性,且每种信仰都有自己的学理基础和理论支撑,这就导致大学生在自身的信仰选择上(包括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面临犹豫彷徨、难以抉择的境界,尤其是在全媒体时代下,对大学生起思想引导作用的信息锐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很难得到保证,大学生所面对的网络新媒体有着很大的开放性,青年一代大学生由于自身缺乏强大的敏锐的判断力,在面临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思想混乱,盲目随从,本来自身的人生目标,如,社会价值目标和人生价值目标等设立就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信仰的根基不稳,从而造成在坚定自身信仰观时缺乏执行的毅力。
2、大学生信仰的经济化与功利化。全媒体时代下,从青年大学生自身来看,一方面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来自社会的压力,如,生活、就业、学习等,使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以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为标志的极端个人主义。从外界来看,大部分网络平台、传播媒体为了获取一定的商业利益,不断夸大甚至刻意炒作低俗的负能量的事件,由此使大学生诚信观念淡化,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念随之弱化,对崇高的信仰观态度不坚定,甚至是持怀疑的态度。更有大部分学生在这种社会和网络的大环境压力下,不相信精神价值,只相信物质价值,看不到社会价值,只看到个人价值,不追求远大价值,只追求当下价值,更不信远大的价值。由此,信仰引导社会和人生发展的导向作用偏离,从而丧失信仰的神圣性,信仰在追求功名利禄之下变得卑微不堪,逐渐世俗化的信仰溶入在学生的内心中。同时,信仰也丧失社会经济运作层面的理想检视的功能,使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由于缺乏崇高信仰的约束而放任自流。
3、大学生情感的冷漠与空虚。许多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发展出现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各种硬件和软件的网络载体让大学生应接不暇,这种形式的社交媒体不断成为大学生丰富其精神生活的替代品。5G时代,高配置的手机和电脑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已经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丰富资源吸引着多数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现如今,不仅广大大学生,就是我们每个社会人都离不开手机,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甚至是疫情防控,时刻离不开手机的操控。微信、微博等聊天软件及直播平台在给大学生提供大量虚假伪装的交流信息及空间的同时,也在逐渐地淡化大学生现实世界中的学习实践、交往能力,使大学生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世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大部分依靠网络媒体等通讯工具,从而降低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水平,造成彼此之间的情感冷漠。
4、西方文化渗透使大学生信仰迷失加剧。近些年来,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势力通过网络联合本土反华势力对学生进行思想上、文化上的不断渗透,使社会和校园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功利性的思想充斥着学生的信仰,并占据主导地位,这将不断使主流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信仰观严重退化;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大学生的信仰被异化的现象较为明显,传统的信仰模式,如巫术占卜、封建迷信、个人主义、宗教崇拜、权力和金钱崇拜等在某些学生群体里甚至出现流行化趋势,而这些非理性的意识形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对时代信仰价值观念的背离。这种在意识形态上的价值观念的背离必将导致崇高的信仰体系遭受质疑,学生的信仰迷失更加剧。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建构路径
全媒体下信息载体的运用,使大学生充分接触并运用了网络、5G、大数据等新技术,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接纳、传播的主要群体,这些技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信仰体系的多元化,为社会主义信仰观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根基。但基于全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的散乱性,也可能会加重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如何利用全媒体的优势做好大学生信仰教育,是当前信仰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丰富大学生信仰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的经济时代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了全媒体等一系列互联网技术生态系统。全媒体背景下的互联网所体现的是民主、去中心、无边界、自由转换,而这些正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所希望强调、突出的个性,是个体意识觉醒的体现。因此,全媒体时代对于大学生信仰所开启的不仅仅是话语权自由的影响,更是一种对于价值观与信仰观的认同。
全媒体开启了5G网络时代,由5G推动媒体内容不断数据化、智能化,学生主体能够通过网络更大程度地获取大量用户数据,并通过深度学习树立自身的信仰观;5G推动大量数据信息被生产并获取,从而使大学生能第一时间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内容和兴趣关注点内容。通过5G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学校、教师也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信息动态,为大学生的信仰观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更新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
区块链技术在全媒体时代要以“内容为王”,对学生的信仰教育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区块链有其防篡改、可追溯源的特点,如果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在信仰观上进行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全媒体时代下各种高科技尤其是区块链的存在能够在互联网上保护广大用户的隐私,这对于引导广大学生建立一个崇高的信仰观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意识到全媒体机制下能够真正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且不可篡改,由此推动并坚持辩证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沟通氛围
全媒体时代下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具有平等性和及时性,这样的平台不再看重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地位的差别,由此能够克服不同个体或群体在思想的传播和引导上的时滞性和隐蔽性,对大学生的信仰危机淡化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在信仰教育过程中,如果使信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例如,师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面对面交流沟通,这种教育方式由于人与人之间本身存在的距离感、信任感、恐惧感等造成信仰教育效果和质量削弱。全媒体时代下网络社交软件的多元化和便捷性使得信息的传递在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限制尽可能缩小,全媒体所构建的这种轻松、平等的沟通环境更容易被学生主体所接受,并对个人信仰体系的构建及重塑创造巨大平台。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則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信仰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尤其是科学的信仰观建构需要一个知、情、意、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
全媒体时代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学生首先要坚定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全媒体在大学生信仰引领的教育中不断地充当着工具的角色,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结合新时代多媒体融合的特点,充分运用多种学生所能触及到的社交及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分析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大学生的信仰需求,提升高校信仰教育的手段及方法,最大程度地教育引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使大学生将坚定科学的信仰观注入全媒体时代;最大程度地利用科学先进的技术平台,采取多种相融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重塑大学生高尚的信仰观,培育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学生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