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困境与对策

2021-06-28 08:39张娟娟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张娟娟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人才振兴

一、陕西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初显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出台了《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以及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行动方案和示范村建设方案,构建了“1+5+1”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框架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陕西省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1年1月20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表示“202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6181.86亿元,较上年增长2.2%”;“陕西省粮食总产量达1274.83万吨,较上年增长3.6%”。另外,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调查,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21年陕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16元,同比名义增长8%,增速快于城镇居民3.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乡村振兴战略成效初显。

二、陕西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境

当前,陕西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初见成效,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成。但对于一些刚刚脱贫的地区,乡村振兴目前尚處在起步阶段,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还比较多。全面推进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特色产业发展不充分

就陕西省而言,一是多数农产品供给仍以“大路货”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二是产业发展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效益不好。三是陕南地区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四是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数量少,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紧密,联农带农作用不够明显。

(二)群众内生动力不充足

当前,陕西省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仍存在部分农民群众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的问题。一是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抱有“等、靠、要”思想的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不强。二是受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的局限性,一些群众满足于“一日三餐无忧”,对参与乡村振兴的欲望不强。三是脱贫攻坚中,贫困户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享受到极大的特惠性政策,和非贫困户之间形成断崖式差别,致使部分脱贫户陷入“福利陷阱”,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症”思想在短期内难以根除,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乡村人力资源严重短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陕西省城镇化率逐年提高,意味着陕西省农村人口向城市单项流动的态势并没有改变。据《2019年陕西省人口发展概况》显示:“2019年末,陕西省城镇常住人口2303.63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57.2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43%,比2018年提高1-3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国0.28个百分点”,城市“虹吸效应”仍旧显著。以2019年农民工数量为例,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对全省2970个农村家庭监测调查推算,2019年,陕西省农民工总量为766.7万人,比2018年增加12.9万人,增长1.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年龄在16-34岁的占42.7%,年龄在35-50岁的占35.6%,表明外出农民工中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多,占比高。并且这部分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其中不乏一些乡村“能人”。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14.3万人,但也高达752.4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520.4万人。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乡村“空心化”“老龄化”“贫血症”问题十分严峻。

三、陕西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紧盯薄弱环节,聚焦突出问题;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形成全省上下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进一步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责任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好责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立足实际,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谱写新时代陕西乡村振兴新篇章。

1、提高政治站位。各级政府在工作中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各种政策。工作中要更加坚持“四个优先”,即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下足功夫,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2、坚持规划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做到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

3、强化工作机制。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夯实责任,为乡村振兴提供机制保障。

(二)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根本。只有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集聚更多的人气,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才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选准产业发展项目。因地制宜、突出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提高传统产业效益,发展新兴产业数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培育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依靠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抱团创市场,使农户尽快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大力度引入高层次、高品质、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3、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紧紧围绕“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强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稳固持续的产业全链条,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持续增加收入。

4、强化利益紧密联结。“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提升小农户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明确将带动小农户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工商企业进入乡村的基本条件,给予优先准入和政策支持。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享受优惠扶持政策的前提,构建利益共同体。着实把农户嵌入产业链,让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进一步健全持久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的有效机制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要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统一起来,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1、坚持农民建设主体地位。支持鼓励农民参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对财政支持的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建设、管护,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感和责任感。

2、坚持农民受益主体地位。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时,必须围绕农民是乡村振兴主体这个关键,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重点关注农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抓住问题实质,把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好并解决好问题,让农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从而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3、坚持农民治理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包括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农民只有亲自参与乡村治理,才能切实感受到个人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进而把这种归属感、荣誉感转化为振兴乡村的强大内生动力。

(四)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各种人才下乡,出台相关政策,尽快打通人才双向流通通道,推动各种专业人才服务乡村,补齐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短板,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1、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把培育高素质农民作为推进振兴乡村的重要工作。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陕西省高校资源优势,激励专家学者把课堂移动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鼓励农民参加培训,认真学习,掌握技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

2、打造高水平干部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具体落实到陕西,一是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制度,打造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干部队伍。二是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能力提升。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促进劳动力要素双向流动。鼓励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等技能人才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壮大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3、选好配强乡村领头人。乡村振兴,选好领头人是关键。一是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求“选拔政治站位高、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二是加大对村党组织书记、村长进行多元化培训。通过理论培训、专题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等方式,提升思想理论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制定适合乡村干部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带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领路人。

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快培养农村紧缺型专业人才。注重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等实用人才。二是加快培養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包括乡村教师、乡村医生、文旅人才、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等,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实施科技兴农。四是扶持培育一批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一个能工巧匠、一个非遗传承人就能发展起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就能带动起一个村子的经济发展,就能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