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建筑物课程思政建设

2021-06-28 08:39韩淑新林曼利赵景宇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韩淑新 林曼利 赵景宇

关键词:课程思政;水工建筑物;思政元素

自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专业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程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由于传统思政育人的惯性思维,专业课教师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从主观认识、课程设计、评价方式等方面仍需加强。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各专业课老师应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根基则是立德。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可发挥各专业课程的不同育人特点,以专业背景为载体融入“爱国、敬业、奉献”等价值引领,不但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真正将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做到实处。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水旱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水利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重要专业领域之一,水利兴衰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工建筑物”是水利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陛很强的专业课,主要讲解水工建筑物的总体布置、设计计算、稳定性及强度校核、运行管理等问题。水工建筑物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进行水工设计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课程培养目标要将爱国敬业的思想性和专业课的理论性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水利事业的大国工匠精神。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背景下,2019年1月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要求水利人做人要“忠诚、干净、担当”,做事要“科学、求实、创新”,这正是高校树人的根本目标。大学生是未来国家水利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已忘记服务社会、振兴民族的使命和担当。高等教育在传授“做事”的同时,更要提升“做人”的素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充分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水利精神来引领学生,塑造品格。

二、强化课程思政形式改革

专业课思政教育的关键是任课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师应认识到思政教育不是对正常专业课程内容的干扰,而是可以提升教学效果。由于专业课的理论性比较强,目前教师授课融入思政内容仍以说教为主,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水工建筑物应结合课程特点,借助多种形式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思政元素。

(一)推行多元化课堂改革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学习“水工建筑物”课程需要具有高等数学、水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多学科基础,传统教学内容乏味,学生很难从抽象的结构概化分析图联想到实际建筑物内部受力形式,从而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因此,应结合思政育人的要求,将多元化课堂融入理论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借助翻转课堂、情景教学、互动教学、行为导向、视频播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完重力坝基础上,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习土石坝,学生自由组队,自由发言,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及自学能力。通过资料收集及“备课”,体会教师的辛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纳“尊师重道”。在几种坝型知识讲解结束后,可采用“互动教学”,分别组建“重力坝组…‘拱坝组”“土石坝组”,各组总结自身坝型特点,通过辩论理解加深所学内容,也因此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同学之间的交流。

(二)开展第二课堂思政教育

水工建筑物配套的实习实训内容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对于学生来讲更加自由,通过观摩工程,理解水利工程“興利除害”“为民治水”“人水和谐”的重要意义。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还可介绍工程的运行管理,教育学生按照标准和规范调度水工建筑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鼓励学生与生产单位的人员进行交流,了解行业发展,向一线人员学习更多实践内容。如,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蚌埠闸水利枢纽”进行参观学习,在认识建筑物各部分结构、了解其作用的基础上,体会水利枢纽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的综合功能,让学生意识到水利行业在造福百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体会作为水利人所肩负的责任,实现大学生价值引领和职业教化。

(三)将思政考核纳入课程考核

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正确评价是“课程思政”有效教学和成功教学的基础,是提高专业课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专业课考核目标应包含专业知识与德育两个方面,从传统的理论知识考核向态度、道德观以及人生观等方面渗透,考核方式强调“多元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强调思政考核,期末考核强调专业考核。如,组织学生进行翻转课堂活动,可将此内容纳入过程考核,通过让学生自主总结、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师生互评,加强对学生专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表现、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在日常授课中,利用课间、社交软件、课题组活动等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便对学生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四)坚持常态化沟通教育

以往专业课课时结束即代表该门课程教育结束,但专业课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在后续的学习中,专业课教师仍可将与水工建筑物相关的新闻、新理论、新方法等信息通过班级微信群等途径分享给学生,让学生时刻关注行业动态。通过不断温故而知新,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的乐趣与学习的信心。常态化的沟通教育不限于课时内,也不限于课堂上,也可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围绕专业内容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在相互学习中师生共同进步。

三、注重课程思政内容建设

进行专业课思政建设,关键是找到思政教育与课程特点的契合点,不能生搬硬套。课程内容融入“思政”,要充分挖掘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思政原色,尤其是我国古代水工建筑物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授课时,利用多种途径收集与水利历史、水利现代相关的元素,融入教案和课程设计中。

(一)引入“水利历史”元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将水利作为强国的基础,水利兴则国富,水利衰则国弱。在水工建筑物课程概论中引入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等优秀历史水利工程,介绍工程的基本情况,并向学生说明兴建的历史背景及作用,让学生体会历史工程的壮观,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

通过专题讲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神话传说,唤起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弘扬科学治水理念和为民治水精神,为学生学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并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引入“水利现代”元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水利事业蓬勃发展,通过观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近10万座水坝”等系列片,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水利工程师的卓越智慧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更加热爱水利事业。向学生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水利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唤起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和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在讲授复杂分析计算和经验公式时,补充介绍相应的学术专家和研究过程,特别是我国在水力计算方面已取得的成就。

(三)引入“工匠精神”元素

在关于各种水工建筑物设计内容的讲解过程中,要强调对专业人员的“敬业”要求。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工设计要求从业者要有过硬高超的技术,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水工设计终身责任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一系列过程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多专业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以此培养学生大局意识、团队精神。以中国水利史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水利兴国的工匠精神为思政引领,以激发学生对水利事业的热情和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为助推力,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共频,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团队协作的“工匠精神”。

结语

高校师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傳播者,结合水工建筑物的课程背景,从课堂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引入思政元素、加入思政教育目标、增加思政考核内容,在专业课程教育中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将爱国、敬业、奉献等精神通过课程思政这种隐形教育方式传递给学生。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的同时又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敬业的品质,培养中国水利事业合格建设者。

猜你喜欢
水工建筑物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水电站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