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
摘 要: 朱迪思·朗格在《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中阐明了文学教育中的“想象建构”价值及实现方式,重视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探讨文学教学对学生智能训练与人格塑造的影响,有助于学生通过文学想象实现多维度的人生建构目标。该著提出的相关观点对拓展文学教育功能、提高文学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文学想象 文学教育 文学教学 人生建构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不少学者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文学教育工作,有研究者强调:“文学的教育对于我们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学足以在陶冶性情、提供灵魂的栖息地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1](115)也有研究者从青少年成长教育的角度指出:“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多种路径,但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2](158)国内外关注文学教育价值的人士日益增多,但是,如何理解文学教育的主要功能?怎样实施有效的文学教学?关于这些问题的深度解析,学术界目前所能见到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并不多见。
朱迪思·朗格(Judith Langer)提出的文学教育理论在国际上造成了广泛影响,她积极倡导以想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促进世界范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与革新,其著作《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体现了她对文学教育中的“想象建构”价值及实现方式的深刻理解。本文评述该著作的主要内容及核心观点,对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有所助益。
一、文学教育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朱迪思·朗格的《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除“前言”与“后记”之外,共分十一章内容,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逻辑严密,首先阐明文学教学的必要性,论证文学思维对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然后阐述“想象构建”的概念及意义、文学体验的本质、“想象构建”的社会环境特征;接着探究文学想象的实践价值与原则、“想象构建”的课堂教学策略,讨论特殊学生的文学课堂教学、“想象构建”课堂中的文学知识教学及跨学科课程中的文学整合教学等问题;最后以“结语”方式强调文学想象对于人类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影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曾经指出“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3](202)。由此可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要,这一点适用于所有性质的课程教学。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很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和制订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文學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的作者朱迪思·朗格主张“文学”是与数学、科学同等重要的学科,她认为文学推理能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尤其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朱迪思·朗格在书中提出:“在我的所有研究中,我一直将文学视为一种思维方式,而不仅是某种类型的文本——文学智力的一个方面,文学思维具有特定的推理和问题解决策略。从这一点看来,文学思维具有让人类在不同背景下获得终生发展的潜力。”[4](4)在她看来,“文学”的内涵远远超出“文本”之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文学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各种背景下获得终身发展的巨大潜能。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与人生的关系。”[5](29)文学素有“人学”之称,文学教育更应注重人生教育的功能。朱迪思·朗格的文学教育观坚持“为人生”的价值导向,她认为文学“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学习方式,还对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看待问题的方式有深刻影响”[4](163)。为了充分发挥文学在培养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功能,朱迪思·朗格更侧重于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智能训练与人格塑造作用,而非“纯”文学形态的分析与鉴赏;更看重文学意义生成的精神影响及教育效果,而非文学文本自身的静态解读与平面观照。朱迪思·朗格强调“学校中的生活”与“生活中的文学”,认为文学教育有助于学生的自我重塑与人际沟通,帮助学生增长人生智慧。从我国教育界近期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与核心素养发展越来越受重视,比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基本理念之一[6](2),由此可见,朱迪思·朗格的文学教育观对我们进一步做好语文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迪思·朗格“反对在文学课堂过于强调阅读技能、信息性内容偏离文学教育本质”[7],她非常重视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效果,她在《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中指出了文学体验与理解的两种思维方式——“探索可能性视域”和“维持一个参照点”:前者是“为了强调文学体验的开放性与探究性”,因为“文学体验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4](31);后者是指在文学阅读过程中“尝试降低模糊性,建立关于某种主题与观点的理解网络”[4](34)。按照文艺理论的观点,朱迪思·朗格提出的这两种文学体验与理解的思维方式是符合文学鉴赏规律的,因为文学形象本身是“确定性与不确定的统一”[8](182),欣赏文学作品的思维方式与阅读其他类型的文本有所不同。朱迪思·朗格主张“探索可能性视域”和“维持一个参照点”互相支撑、相互配合,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之下,学生的文学想象得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情感与信念由此受到积极影响。在文学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巧妙地选用这两种思维方式,则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和开放性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学生通过文学想象实现多维度的人生建构目标,于是,文学教育便会呈现“生活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生活”相得益彰的良好图景。
二、文学想象实现意义生成与人生建构
“想象构建”(envisionment building)是《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想象”不属于文学活动特有的现象,但是朱迪思·朗格之所以看重文学想象,是因为她非常关注文学教育活动中的“想象”建构与变化所产生的独特效果:“我们可将想象构建视为意义生成的过程,思维在生成理解的过程中,意义不断转换、衍生,人与文本之间存在一种持续的互动,互动产生的特定意义代表着人与文本间独特的相遇。”[4](17)朱迪思·朗格认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价值观都不同,因此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不同,并且文学想象随着人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调整不断发生变化;想象建构的过程是意义生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是建立在一定的“立场”之上的(朱迪思·朗格在书中提出了五种立场);“立场”的改变意味着读者看待事物的维度发生变化,由此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对话能力的增强。从朱迪思·朗格对文学想象的重视与诠释可以看出:“想象”绝非一种简单的个体心理活动,而是个体与文本互动之后重新认识自我的精神行为,个体在阐释文本的过程中往往参照他人的看法调整观念,因此,“想象”既能重塑自我意识又能沟通自我与社会的精神关系,“想象构建”的过程具有社会性。“想象”的这种教育功能在文学教学领域表现得最明显,因为与其他性质体验相比,文学体验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想象构建”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与弹性。总而言之,朱迪思·朗格提出的“想象构建”概念为发挥文学教育的人生建构功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文学教育中的“想象构建”充分打开了学生面向文本与世界的新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人生建构获得了更多的可能性与选择性。
朱迪思·朗格认为读者看待事物的维度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与阐释也有所不同,她将读者在此过程中作出的选择称之为“立场”(stance),研究者指出:“立场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教学启示意义,使教师能更好地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帮助他们形成理解。由于立场代表着学生在追寻意义过程中的不同选择及取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判断学生所处的立场,给予他们适当的教学支持,促成意义生成。朱迪思以想象构建的五种立场为基础,指出每一种立场中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和相应的教学策略。”[9]善于理解学生在想象构建中的“立场”,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教学文本的掌握,充分尊重学生想象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增强知识迁移和经验反思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体悟与认知。
《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不仅阐述了文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与一般策略,还讨论了文学教学的一些特殊问题,譬如“特殊学生的文学教学”“文学概念和词汇的学习”及“跨学科课程中的文学”等。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朱迪思·朗格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观点,比如说,在文学课堂上创建充满信任的班级共同体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在共同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文学知识,以及在“学科课程中引入文学思维”[4](150)等。与传统类型的文学课程教学对于“文学”性质及功能的理解方式相比,朱迪思·朗格提出的这些观点显得别开生面,她在书中陈述的相关思路,对于拓展文学教学的教育功能、增加文学教学的附加值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结语
朱迪思·朗格在《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中集中阐述了她以想象为中心的文学教育理论观点,这种教育理论非常注重学生文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变化莫测的未来社会,文学能培养个体想象可能的选择及选择的可能性后果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9],为实现人生的多维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朱迪思·朗格的文学教学理论,有学者如此评价:“以想象为中心的教学法本质上以增强思维能力为目标,不但丰富了当代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研究,而且为各核心学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10]尽管《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可资参考的教学理念,但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该著的观点时,仍需立足于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不能未加辨析地照搬照抄,比如,文学教育究竟要通过“想象构建”培养什么样的高素质人才?以“想象构建”为主的教学方法如何才能实现各类课程现有的教学目标?文学课程的“想象构建”与其他课程的“想象构建”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对于这些问题,《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未给出明确的阐释。不过,作为一种尚在继续发展的当代教学理论,本身正处于不断“构建”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该理论的演进态势与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水涌.黉门絮语——朱水涌随笔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2]李建军.文学价值的转换生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3]罗伯特·M·加涅.學习的条件[M].傅统先,陆有铨,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02.
[4]朱迪思·朗格.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M].樊亚琪,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5]朱永新.叶圣陶教育名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李先玉,王晓英.想象文学、想象知识——朱迪思·郎格教授访谈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
[8]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樊亚琪,刘正伟.以想象为中心构建文学课堂——朱迪思·朗格的文学教学理论与实践[J].语文学习,2014(12).
[10]刘婷婷,刘正伟.朱迪思·朗格想象构建教学法及各学科实践[J].语文学习,2016(9).
基金项目:盐城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问题—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编号:2018YCTUJGY04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