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宇 王港 石晓燕 黄月娇
摘 要: 本文以公有特色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为载体,剖析目前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中出现的“割裂化、形式化”、师资资源配置“数量缺、实务弱”、涉老专业人才培养“招生难、技能差”、涉老专业职业“认同低、流失高”等问题,探究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解决路径,并提出政策建议,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育人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 混合所有制 双主体育人 人才培养 老年服务与管理
养老的核心是服务,服务的核心是人才,但是我国养老服务职业教育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传统的“府管校办”治理模式让学校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中遇到诸多问题,学生顶岗实习流于形式、企业兼职教师质量不高、“订单培养”不具可持续性、职教集团过松散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需求,是本研究的初心和出发点。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经过10余年办学实践,在校企合作方面,从政行校企社多方联动到PPP办学模式的实践,在校企共育人才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逐步形成了学生培养、师资建设、教学资源和社会服务等四个维度的联合体,为探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及办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混合所有制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二级产业学院存在法律地位模糊、市场运行机制缺失等问題,但其在加大等职业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9号),为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允许“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2]。
在办学机制探索中,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高等职业院校在混合所有制下的“企业学院”探索与实践中,遇到一些共同特征和问题,如:产权结构逐渐多元化、治理方式日趋现代化、运行机制逐步市场化等[3](47-49)。
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①产教融合中校企关系存在割裂化、形式化的问题。在传统办学模式下,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没有认识到技能型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重回报轻付出,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造成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无法深入执行;②双师型教师建设稳定性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在传统办学模式下,企业兼职教师质量无法保障,稳定性不够,校内专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③学生技能训练的虚拟化、孤立化的问题。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完成的仿真式实训,与现代学徒制的要求相距甚远,与现实岗位需求不吻合,无法做到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过程中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④专业价值观培育的载体悬置、流于说教的问题。现阶段养老服务行业最核心的职业素养是专业价值观,传统的价值观培育依托课堂和说教,教育载体“不接地气”,悬置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外,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老年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
二、公有特色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在实践中的有益探索
为解决办学机制、教师资源、数量质量、职业稳定性等问题,学校积极开展PPP办学模式的探索,搭建产教融合生态链,运行四个“联合体”,使人才培养从重形式向重成效转变,从知识先行向技能与价值观培育先行转变。
(一)创设“紧密型、一体化”的办学组织联合体。
围绕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校企合作的“割裂化、形式化”的问题,校企共建九如学院,在PPP办学模式下多元化投入,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构建开放式的协同育人平台(如图1所示)。企业董事长任理事长,学校副校长任副理事长,校企优势互补、人才共育、项目共建、成果共享。九如城依托先进的养老服务技术与理念,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提高涉老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水平。学校专业带头人兼任企业职务,搭建培训体系,将职前教育延伸到职后,增强企业带教能力和创新能力。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开展课题研究,校企融合、相伴相生,为PPP办学模式探索奠定基础。
(二)创设“双元身份、双兼互聘”的教师发展联合体。
养老服务作为新兴专业,专兼职教师不足,一些专任教师实务能力不强,一些兼职教师执教能力较差,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双元身份、双兼互聘”制度,设立教师发展基金,组建教师发展联合体;专任教师以员工身份参与企业运营与教育培训,企业员工以教师身份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学校将教师到企业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企业将员工带教职责纳入KPI考核。提高学校教师实践水平,增强企业员工执教能力和九如学院的创新能力。
图1 九如老龄产业学院组织架构图
(三)创设“1·(2+3)·1”分阶段人才培养的“理实融合”教学联合体
围绕涉老人才培养数量质量上“招生难、技能差”的问题,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依托九如城上海、徐州和南京等区域公司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实行“1·(2+3)·1”人才培养模式,第1学年,经贸校区学习为主,企业参与;第2学年,2个月项目化学习、3个月以师带徒在岗学习,按学期循环;第3学年,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如图2所示)。通过3年工学交替、专业理论与岗位实践相互融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四)创设“情境化、体验式、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联合体
养老服务最核心的职业素养是价值观,只有价值观坚定,才能扎根于养老服务业。围绕涉老人才培养在职业稳定性上“认同低、流失高”的问题,组建社会服务联合体,将价值观培育置于为老服务的真实情境中,设立学生成长基金,申请社会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服务。通过公益活动,服务老年人,锤炼了“爱心、公益、专业、坚守”独特价值观,增强了专业情感和职业社会价值感,学生对养老行业认同度逐年提高,流失率逐年降低。
图2 “1·(2+3)·1”人才培养模式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扎实构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三全育人”格局。
1.校企全员育人
强化育人主体,推动全员育人。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调分工、各级党组织及院系班上下联动、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格局。推动校院党政领导干部进课堂、进班级、进社团、进宿舍、进网络,全面实施领导干部和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度。
“校企全员育人”对于混合所制二级学院来说,可理解为学院、企业的教职员工,直接或间接地肩负“育人”的职责[4](46-49)。学生的德育引导不再是过去学校的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学校的专业任课教师,除了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之外,还要践行教育的根本和本质任务——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专业精神,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德技并修”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2.校企全过程育人
打通育人环节,推动全过程育人。把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前到毕业的各阶段,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全过程。全过程育人理念的提出,意味着育人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企业的职责。也意味着校企双方把专业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到本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苏商文化、博雅教育和“爱心、公益、专业、坚守”价值观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构建情境化、体验式、公益性的专业价值观教育体系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课程思政”课程60门以上,专业群内全覆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3.校企全方位育人
所谓校企全方位育人,即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将专业教育、价值观教育寓于其中[5](66-69)。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通过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师等平台,走出去引进来,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专业精神,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社会服务等项目,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搭建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空间。
坚持统筹联动,推动全方位育人。系统梳理各个岗位、各门课程蕴含的育人要素,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治理、服务、资助和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形成“十大育人”专项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发挥育人作用。
加快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是“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有效探索,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三全育人”格局构建是高等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
1.打造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打造江苏省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促进会,与九如城等企业协同育人,深化双主体育人机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组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完善校企协作的组织结构,在动态跟踪养老服务业岗位群变化、人才培養、教学教法创新、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形成一套共同类院校可借鉴、可推广的具有康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深化校企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
深化校企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探索与实践,使人才培养从重形式向重成效转变,从知识先行向技能与价值观培育先行转变。与行业领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构建开放式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校企优势互补、人才共育、项目共建、成果共享。企业依托先进的养老服务技术与理念,发挥重要主体作用,提高专业群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水平。学校搭建培训体系,将职前教育延伸到职后,增强企业教师的带教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设“校企互动、双兼互聘”的校企教师发展平台
实施“校企互动、双兼互聘”制度,设立教师发展基金,组建校企教师发展平台,解决专业群师资队伍“数量缺、实务弱”的问题。专任教师以员工身份参与企业运营与教育培训,企业员工以教师身份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学校将教师到企业工作纳入年终考核,企业将员工带教职责纳入KPI考核。提升学校教师实践水平,增强企业员工执教能力和产业学院创新能力。
(三)深化“做学教一体化”分阶段多循环人才培养。
与九如城等企业深化分阶段多循环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逐步覆盖群内专业,与养老产业中知名企业共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班级12个。通过专业的工作化、工作的专业化,建立“一校两区、真实情境、在岗学习”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的教学平台,校企资源共享,推进“做学教一体化”的分阶段多循环教学运行模式,依托“经贸校区”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图书馆等场地设备,进行理论学习和仿真实训。依托“九如校区”康复医院、养护院、研究中心等场地、设备,进行在岗学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和锻炼,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素养,形成以“爱心·公益·专业·坚守”为特色的分阶段多循环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
养老服务业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社会关注高、行业规模大、人才需求密、技术集成强、智能发展快,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整合升级原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设计、智能支撑、矩阵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等方式,建设康养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健康物联网、健康云平台和优秀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区域养老机构、康复中心、体检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利用物联网健康感知终端、云健康服务平台等健康云、大数据技术,搭建为老服务平台,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包括慢性病预防生态系统在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关爱;建成协同开放性高、技术性强的养老服务、食品营养、康复治疗和健康管理等实训中心;构建智能化、多技能的教学实训体系,促进康养技术与智能技术融合,促成专业群与产业链融合,增强专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成效最大化,为社会提供健康养老服务的实训、培训资源,实现专业群教学资源全国范围内共享,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
(五)搭建校企养老产业命运共同体。
通过与九如城等养老服务业内的领先企业合作,共同构建“医养、康养”产业人才生态链,社会人员康养技术技能培训需求满足率100%。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充分发挥院校和行业企业双主体协同作用,通过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同承担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责任,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训练参与率100%。形成“产教融合型”企业合作机制,协助认定产教融合型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高质量就业,保障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从政策、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国内校企合作探索和实践。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6]
虽然国家最近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了规范并提供了一些政策保障,但目前的政策主要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规划,具体到各地方还相对缺少“接地气”适合当地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相配套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缺乏具体产教融合的配套保障,没有明确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保障参与校企合作的各方权利、责任及义务,缺乏为参与方提供合理合法的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如果缺少具体政策的协调与保障,很难实现产教融合的目标。因此,各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落实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的校企合作形式,从政策、法律和制度上充分保障学校和企业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二)校企构建“共生、共存、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确保双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深化双主体育人机制,完善校企协作的组织结构,在产业的岗位群变化、人才培养、教学教法创新、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形成一套共同类院校可借鉴、可推广的具有康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通过校企双方合作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制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管理制度,保证学校专业建设有序进行。通过制订内部评价办法和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等积极措施,调动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制订企业资本投入管理办法和资金使用办法,吸引多方投入,确保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开展校企“双向循环”办学模式探索,搭建产教融合生态链推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学校与企业构建“共生、共存、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通过建立共赢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融合发展,深度契合,最终转向一体化发展。
(三)完善各项校企对接形式。
构建校内校外“双向循环”的校企合作对接形式,打破以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通常只由学校向企业发出请求的定势,企业基于自身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主动向学校这个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发出合作邀请,双方以互惠互利的方式达成合作。在校企双方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后,双向发起人方式会更凸显其优势,使双方合作更紧密和务实,形成更紧密融合的校企“双循环”互动合作模式,使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各项资源得到更大的开发和利用。校企双循环合作办学不仅使企业可以利用好高等职业院校这个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更主动向院校抛出绣球,还避免院校单方面行动的缺点,搭建起更多校企合作对接的桥梁和平台。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对接。推进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职业精神培养目标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强专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教育,二是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相应的劳动教育学分。
在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方面,必须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深入调研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规格,针对各岗位人才需求实施人才培养。同时,配套完善与课程“理实一体化”学习相适应的实训条件建设,为“三教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校企双方人才资源对接方面,创新校企双向流动机制。与产业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合作,建立教师工作站,形成“校企互動、双兼互聘”双向交流的协作共同体,对接专业服务项目,增强专任教师职业能力,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学校培育产业教授,柔性引进企业高级管理人才。
在学校实践教学与企业实习对接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项目组,强化校企科技合作与交流,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构建社会服务窗口。形成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项目和资金、设备,教师参与研究,企业负责硬件投入,优秀学生参与学习的多方受益运行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在真项目、真环境中不断磨砺并强化技术技能,服务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智库咨询、创新创业训练、技术服务、培育英才等功能。
五、结语
时代赋予养老产业发展机遇,也给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校企深度融合开展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办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共同推进“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办学机制是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要的明智之举,无论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成长,还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都是值得一试的有益做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 //www. gov. 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EB/OL]. http: //www. moe. gov. 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cxfz/201511/t20151102_216985.html.
[3]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000(021).
[4]周熙,郑越.“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20(2).
[5]刘文开.高等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20(5).
[6]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 //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混合所有制视角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高等职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课题编号:2017JSJG307)的研究成果;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杰出青年”资助。
通讯作者:王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