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桦
摘 要: 如今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进各门学科教学课堂之中,英文教学作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学科课程,不能逃避课程融合趋势。本文从解决英文教学与思想政治融合存在的问题,深刻把握英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把握好两者融合的基本原则,探寻英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四个方面探析两者的融合。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英文教学 融合
高校英语教学担负着培养新时代综合性、应用型的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重担,教育者指导和引领大学生增强英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英文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如今的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新形势,在加强受教育者外语课程学习的前提下,需要明确我国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深刻理解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高素质、综合性的复合式双语人才,并熟悉国际运行规则和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促使中国能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交流合作,更好地参与国际间各方面的竞争交流。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思想宣传工作,最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7-8)可以说,加强英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思政教育融入英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根本要求。
国家素质教育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教育,这五方面互相联系且具有内在规定性[1](7-8)。因此,思政教育融入英文教学当中是学生的德育和智育的协调发展。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各门学科与思政教育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紧密协调配合的关系,各门学科之间应存在相互融入的关系。英文教学不仅是一种直观形式上的语言教学,还是两种文化价值理念背后的较量。因此,语言教育极其重要,涉及对一个国家文化价值的态度和意识形态的表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便于实现国家教育政策的根本要求。
(二)各种国际思潮的不断涌动和冲击。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英文教学是传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形式载体,是一种动态的文化价值传播方式,一些高校生容易遭受到这种冲击的干扰。在英文教学中,高校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试视听和阅读材料,许多教育者为了使学生能够地道地表达英文,增强英文应用和表达能力,建议高校生观看西方的影视作品。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3](21-23)“加强当前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4]。因此,英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国际各种思潮对受教育者的冲击,铸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两者教育目的的需要。
英文教学的目的是在新时代下,面对国际间的大融合局势,培养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能力较强的,熟悉我国社会主义国情及外语国家基本文化生活环境的,并运用英文及专业性知识在相关领域从事相关专业的应用型、复合式人才。英文教学与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们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英文教学一方面能够让中国了解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融入世界发展的浪潮中,坚持“走出去”的步伐,另一方面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引进来”的步伐。两者的融合是满足两者的目的性需求。
二、思政教育融入英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语的学习,中国跟随时代发展进步的步伐,提高对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视程度。“外语教育不仅是语言教育,还是文化教育”[2]。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融入各门学科的必要性。因此,加强这两者的融合对于维护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意义非凡,但是统观思政教育融入英文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体现如下:
(一)融合的意识观念不够强烈。
如今一些高校存在学科发展各自为政的现象。各专业课教师专注精力集中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重心上,一些英文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单词、语法、句法、句子结构和文章的讲解和分析及对学生基本外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且以书本为中心,照搬知识的讲解,教学形式和方法单调死板,往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应用外语语言,如何提高学生外语专业成績,导致学生的外语语言学习存在“高能力、低素质”的现象,缺乏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入,较少意识到语言教育背后文化教育的影响,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成效。
(二)融合的深度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不仅要表现于两者融合的表象上,还要实现教育内容之间思想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两者形式和内容思想性上的统一。英文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育更需要注重内在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但如今,英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只局限在两者形式上的结合,即在外语课堂上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表现形式的呈现,但是思想性的融合比较缺乏,未能深度挖掘英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背后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内在逻辑联系,未能带领受教育者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度的分析表达对比和抽象概括,导致两者在融合过程中缺乏纵向的深度融合。
(三)融合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一些英文教学活动在形式上实现了与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但是两者在形式上的融合却具有单一性,教育者很难将思政教育融入英文教学的全部活动过程之中,有的只是在英文教学的开始、中间过程或者英文教学的结束阶段引入有关思想性的内容,两者的整体性融合并未贯彻落实。在英文教育过程中,一些教育者是以口头讲述事例或者口头传达信息资料融合英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以此让受教育者对比分析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价值理念。除此之外,在英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视频播放、大数据统计及自媒体等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育内容,受教育者可以自主感知与对比这些信息,由此体会这些内容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减少两者在融合过程中的尴尬。
三、思政教育融入英文教学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整体统一性原则。
英文教学和思政教育课程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要求不仅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遵循各科课程活动整体统一性的特点,还要在英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活动中坚持整体统一性原则,不仅要求两者在形式上整体统一,比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等外在形式方面的整体统一,还要在本质内容表现逻辑上完整统一,比如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方面,挖掘两者的思想性与科学性内在联系。教育者要十分明确地在英文教学过程中向受教育者传递正确且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选择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在英文教学过程中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的,这是一个不断感染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动态过程,促使受教育者紧紧跟随社会主义前进的脚步,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人生态度。
(二)坚持客观性与多样性原则。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思想教育,各高校都加强了思想教育。英文教学是高校培育学生的重要部分,融入思政教育过程的方式和手段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化。主观性体现在一些教育者在融合外语教学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掺杂主观感受和个人经验,忽视外部客事物的影响因素,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性往往和教育者的主观感受特点联系在一起,主观上选择判断的弊端造成英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式和手段的片面性。要克服这种弊端,需坚持客观性与多样性的原则,英文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及手段不能单纯依靠主体的主观感受和经验,还应坚持客观态度,在面对客观实际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眼光长远,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融合手段,发现和创新多样化的融合手段和渠道,坚持客观性与多样性的原则,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避免侃侃而谈的口头式教育方式。
(三)坚持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即“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知识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特点,教育者在课前要大量搜集和整合英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学习材料内容及信息资源,根据受教育者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在针对性原则的指导下,把握好思政教育传授内容的深浅度、难易度及学习内容的具体抽象的表现形式,提高受教育者在两者融合下的学习程度。
四、思政教育与英文教学融合的路径探析
(一)提高思政教育在英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促进思政教育与英文教学的融合,强化两者融合的观念意识,领导者必须从意识维度加深教育者对思政教育融入各学科的认识。首先,高校领导负责人要贯彻思政教育意识形态的培养,以生活事例作为加强思想政治的手段,通过与现实接轨的事例或现象,进一步加深教师对两者融合在观念上的认识。其次,教师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对学生进行英文教学时,不仅要组织和引导学生习得专业知识内容,还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总开关”进行道德和情感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最后,教育者应当坚守文化信仰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受教育者对比和比较不同的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息和自豪感,深刻体会到先进文化的巨大感染力。
(二)创新英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手段,加深两者融合的深度。
首先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安身立命的根本”[5](59-62)。新时代条件下的英文教学不能离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和历史沉淀,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凝聚力,在英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凝聚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巨大的感召力,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通过对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其次要以英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综合能力为基础,适度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英语教学中。除此以外,在听说读写译中增添重要的国家会议、领导人讲话及相关新思想。此外还要利用大数据网络载体,创新英文教学形式手段。英文教学是一种跨国际的语言教育,受教育者很难直接接触到国外的风俗习惯,通常只能通过大数据网络获取相关的英文教学内容。如今思政教育的网络传播形式作用越来越大,在英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相关网络载体武装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网络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意识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并且利用国内广覆盖、高影响的网络载体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挖掘和创新英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渠道。
以往的教育形式具有单一性,以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传递为主,大多数是简单讲授一些理论性知识。在信息化社會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思政教育活动能够更快更高效地实施进展,教育者能够借助互联网便捷性,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不同功能,搜集英文教学所需的一些辅助性学习资源和课外内容,降低英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难度和深度。在挖掘和创新英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方式和渠道的过程中发挥互联网的多功能,比如搜集、分析、重组和整合功能,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巨大的传播功能。除此以外,英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多样化的实践手段和操作方式可以应用于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创新两者融合的手段和渠道。
五、结语
英文教学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今英文教学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发现英文教学背后潜在的思想性内涵,明确英文教学的目的和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明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和人才,实现两者横向和纵向上的深度融合。在英文教学过程中,体现思想性内容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水平和综合文化素养,促使自己努力朝德育目标的发展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涛.建设好宣传思想工作主阵地[J].社会主义论坛,2013(11).
[2]杨和亭.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3]刘丽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前进,2018(1).
[4]孙梦舒.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8.
[5]钟天娥.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论要[J].理论导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