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
摘要:四川省大型旅游演艺是四川省音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旅结合的产业道路上,作为音乐艺术从业者,应该思考如何创新,找到当下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突破目前通用的音乐标准化生产模式,让音乐的创作与制作呈现出更多的生动性,减少审美疲劳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旅游演艺 实景剧 审美疲劳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9-0172-04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①”。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3月成立以来,各地文旅部门都在深度挖掘本地文化与旅游进行产业融合的可能性,其中,旅游目的地的大型演艺项目则是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典型代表。目前,四川省文旅結合的大型演艺项目中,除了大型博物馆或大型游乐场的驻场表演以外,大抵分为室外实景演出(山水实景剧)、室内实景演出(包括沉浸式室内实景剧)和大型舞台表演(包括原生态歌舞)三种类型,与国内普遍情况基本一致。
一、四川省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升级打造的必要性
2007年四川省内的第一部山水实景剧《天下峨眉》问世,2019年又诞生了大型沉浸式实景剧《只有峨眉山》,截至2021年1月,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广元昭化等地都有自己的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可以说,四川省的旅游演艺产业应该处于集中发展的阶段。然而,当前的四川省文旅结合的大型演艺项目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省外成功案例的巨大吸引力(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着政府、商家和文化工作者普遍过于重视打造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参考十几年来各地的经验教训后,各地政府部门也普遍意识到票房收入越来越难维持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的运转,“高成本不一定有高回报”②。目前还存在一个尴尬的局面,即观众对于大型旅游演艺欣赏的新鲜感降低,剧目本身的视觉亮点,如各种水上的实景装置、室内转场的呈现模式、3D效果等“花样”已经被观众熟知,模块化的章节构成,简明的故事线索与音乐创作缺乏创新导致大型旅游演出的“一次性”消费现象明显,这也意味着观众对作品质量期待值大幅提高。观众的体验是成败的关键,真正优秀的剧目能长期为旅游目的地增添经济收益与文化内涵。
鉴于此,当前阶段应当对省内大型旅游演艺项目进行二期、三期等持续打造,为旅游目的地文化名片注入新的内容。在升级过程中,一味强调进行技术性硬件更新是行不通的,必须在项目的核心——剧目本身进行内容上的升级和创新,并提高各技术环节的制作与呈现水准。大型旅游演艺项目中音乐部分的地位非常高,它从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一部剧目的氛围和内在精神品质,并且,大型旅游演艺当中的音乐本身也应当体现当地的典型民族文化符号。在文旅结合的产业道路上,作为音乐艺术从业者,应该思考如何创新,找到当前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二、当前音乐标准化生产下的审美疲劳
以实景剧为例,上亿的总投资之下,音乐方面的资金投入通常只占据了极少的百分比,真正到达音乐各环节的工作者手中一般来说总共不会超过150万人民币,为了节约成本,所有内容都是提前录制好的。标准化制作的手法普遍存在于目前的商业音乐中,自然也就包括了大型旅游演艺项目。这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提前预制好的音乐能够非常精准的配合各种机械、灯光的变化,在音响调试正确的情况下不会出错,直接播放就可以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标准化生产出来的音乐缺乏与听众的互动感,感染力削弱了许多,所有音乐内容都容易变得很 “标准”,换句话讲,每一次演出就是一种标准化的重复,听起来好像很漂亮,实际经不起仔细品味,不知不觉就造成了审美疲劳。
依据心理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审美疲劳的产生与受刺激的强度、重复频率有关。事实上也是如此,除了上文提到的音乐预先录制与直接播放带来的重复以外,在标准化制作技术环节上,有两个原因直接导致了观众期待的新鲜感降低:
首先,导演通常会要求音乐制作人做出音乐的demo小样,音乐制作软件无论是用Cubase、Sonar或者打谱软件Sibelius都会要求预设特定的速度,如四分音符=120等等,虽然能够做出一些渐快渐慢等速度变化,但这些速度变化是人为用“速度线条”画出来的,与演奏家自然做出的速度变化有一定区别,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音乐速度是机械化固定不动的。看似音高不同的横向进行当中实际上存在一个高频率重复的机械化速度内核。众所周知,如果是真正的演奏家是不可能真正按照预设节拍一成不变地演奏的。也许你会认为,到了录音环节,这个问题是否就改善了?实际上,改善的空间极小,因为录制环节也是一种非常标准化的操作,其核心是根据场面的要求制定的标准化的速度,在实际操作中会生成一条固定的“Click节拍器”,所有的轨道都在这个上面运行。用预制的“click节拍器”与直接按照总谱演奏会得到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在古典音乐的现场演奏中,同样的曲目由不同的演奏家来演奏,甚至音乐意图都会有令人惊讶的不同表现。演奏大师在处理乐句之间的关系时,微妙的控制着音与音之间的时值比例。而在“Click节拍”的束缚下,任何大师都无法演奏出令人特别满意的音乐。
其次,采样音源的标准化使用也成为审美疲劳的来源。国内外厂家出品的采样音源被广泛运用到各类音乐当中,无论是现在流行的Hollywood音色、中国与世界民族乐器采样、各类Loop等等都被广泛运用,给音乐的生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并且节约了制作成本。采样音源进入市场的时间已经很长了,目前,作为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很容易在多个地方的不同剧目里面找到相同厂牌的音色,同厂牌采样音源的广泛使用也会带来音乐创作语言的同质化。这一点,尤其在四川藏族风格商业音乐制作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同样的打击乐音色和织体的运用大大降低了音乐本应该具有的灵动个性。采样音源的采样范围永远达不到真乐器演奏的丰富程度,当类似相同的素材出现在音乐市场当中之后,普通观众虽然不能直接找到直接原因,但会不由地觉得越听越觉得类似,反正“都差不多”。非遗的元素、民族文化的典型符号被抹上了一层商业化的色彩。
三、突破标准化生产的框架限制,固定模式与可动模式相结合
在大型旅游演艺剧目打造的过程中,音乐呈现的软肋就受制于硬件装置、舞美设计、表演方式、调度设计等因素,无法与歌剧、芭蕾舞剧等传统综合艺术一样,在每一场演出都存在“不确定性”带来的新鲜感。但是,我们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准化生产的框架限制,在音乐制作与呈现的“固定模式”当中寻求一些“可动模式”,减轻审美疲劳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音乐与画面、场景、演员的表演结合方面,我们不妨参考电影、芭蕾舞剧等典型的综合艺术形式的处理办法。根据剧目设计的导演为音乐制作留下的发挥空间的大小,有一些不同的手法可以使用,下文将具体分析。
第一,参考电影音乐的处理方法,在管弦乐录制环节中强调同期录音与指挥的作用。电影和实景剧都非常强调画面与音乐的匹配,尤其是“点对点”的准确性。但实际上,除去必须要对上的画面点之外,仍然有不少较为自由的空间。正如《On the track:A Guide to Contemporary Film Scoring》中提到的“虽然,现在有大量的配乐采用打点轨道方式进行录制,但是对指挥家来说可仍然有很多事情去做……并不是所有音乐都可以打点,在打点与自由时间码之间切换可能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③”。此外,许多经验表明,在带有“click速度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运用指挥。如电影《开罗宣言》的配乐就是在布拉格录制时就运用了指挥加速度打点的方式进行的。“click速度轨”主要由指挥听见,最终的效果的确比仅让乐队演奏家从耳机里面参考时的演奏效果要真实得多,更加自然,这也同时说明了指挥家的作用远远超过节拍器。
回到实景剧或舞台剧的视角,运用同期录音与指挥同样是提升音乐新鲜感、现场感的最有效的手段。下表显示了固定打点与自由演奏的结合方式的假设。音乐本身虽然是一样的,但部分运用了同期solo、指挥之后,音乐呈现方式就有所变化,得到的最终效果也会有很大不同。一些民族特色较强的元素,比如,藏族的金刚铃、手摇鼓等音频素材,可以在主要乐队录音之后,采取后期剪切的方式贴上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商用打击乐采样音源的乏味感。
成本控制方面,同期录音带来更灵活的音樂处理,同时也伴随着制作成本的提高,这往往是音乐制作人不愿意接受的。此时就需要主办方具有专业性的远见,能够意识到增加小幅度制作成本预算的必要性。
第二,打破传统乐队组合的编制形式,用现场演奏展示民族风情的立体感,增强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各种综合艺术当中,现场乐队参与的演出有特殊的魅力,乐队与舞台表演者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互动,这种互动带来的审美是观众们愿意多次购票观看的重要原因。那么,大型旅游演艺当中是否能够融入现场乐队呢?考虑到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在剧目呈现形式上追求个性化,因此,传统的乐队形式不能一成不变的融入其中,必须进行创新性的改变。另外,还必须考虑成本因素,大型现成乐队的成本过高,但小型编制的民族室内乐、爵士乐或混编小型乐队仍有可操作的空间,在兼具创新性与控制成本的前提下现场乐队演奏完全可以运用。
背景音乐或场景音乐的部分通常情况强调的是一种情绪氛围,不用与装置、画面、表演等点对点贴合。以《只有峨眉山》“云之上”最后一个篇章的表演为例,这是一个如梦一般的老村落,演员分布在各种不同的空间收集游客的签名,然后待游客坐定后,演员站在高处将刚才游客的签名逐一向场内展示,最后演员下来将写满祝福的纸条发给在场的观众。整个过程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音乐完全是背景性的,没有高对比度的情绪变化。在经历了“云之上”前五个篇章之后,这部分的表演已经让人觉得新鲜感下降,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这时候如果在场景中加入6-8位民族乐器的演奏家,分部在“村落”各处,乐器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合奏或者是对话的模式进行,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个别乐器甚至不用扩音,因为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已经足够接近,这反而是一般音乐厅里不具有的欣赏视角,会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在演出费用成本控制方面,乐器演奏家比普通群众演员1650元一个月的待遇④肯定要高一些,但成本是可控的,因为并不需要高级别的演奏家驻演,通过短时的训练,四川省专业音乐院校的毕业生或在校生学生完全可以胜任此类工作。通过校地合作,或者通过四川省音乐产业方面的项目支持,完全可以形成资源共享,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第三,转封闭模式为开放模式。同样的空间、装置、演员等硬件条件能够塑造出不同艺术内容,只不过在预设的剧情内容当中无法得到发挥,这是一种“封闭模式”。如果在最初的导演设计中打破封闭的线索,运用可动的“开放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减轻审美疲劳的手段。此时,音乐也会配合场景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版本,让观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寻找。
上图为虚拟的“开放模式”剧目的音乐设计图,为了简单说明“开放模式”的原理,图中仅显示了三个不同的场景。根据图中的箭头数量所示,8个板块的不同音乐当中可以衍生出16种欣赏的可能性。考虑到成本因素,16种欣赏的可能性不用同时进行,仅根据时间段、季节等定期或不定期更换。同样,通过为观众配发无线耳机等方式,在相同的视觉场景中能够容纳多首不同的音乐,通过智能手段识别用户动作,将某一条适合的音乐发送给观众,以此亮点增加演出过程的随机性,让原本按单一逻辑运行的剧目呈现变为活态运行。
四、结语
四川省大型旅游演艺是四川省音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时代使命。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讲,四川省目前的大型旅游演艺的音乐标准化制作与呈现是在成本音乐制约下的优化策略,但并不是最佳方案。在观众对剧目欣赏要求提高的当前阶段,如果四川省演艺剧目本身不做出升级,审美疲劳很容易带来票房收入的下降,这无疑会成为四川省旅游和音乐产业发展中的一大遗憾。因此,要适时对项目进行二期、三期的持续打造,为旅游目的地文化名片注入新的内容。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在剧目各个环节的设计中力求创新,在音乐方面,音乐创作者、表演者也应以更高的艺术水准来定位,突破当前音乐标准化生产与呈现框架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为大型旅游演艺剧目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所提到的三种突破音乐标准化生产的框架限制手段旨在推动打破固定的商业音乐制作模式,具体执行起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策划人、政府、投资人、音乐人等的共同重视与努力,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找出最优的模式制定合理的方案,提升音乐制作标准,丰富音乐在剧目中的呈现形式。最终,通过实际成果获得行业内认同,逐渐扩大到让广大游客和观众普遍接受,以此带动旅游和演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