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均,吕绍玉*,陈 星,黄 庆,许光鑫,杨思涛,陈昌阔,雷林洋
(贵州省地矿局一一三地质大队,贵州 六盘水 553000)
黔西北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是扬子地块西南缘之川滇黔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造主要呈北西及北东向,根据铅锌矿点分布特征,可划分为三条成矿亚带:垭都-蟒硐成矿亚带、威宁-水城成矿亚带、洛泽-云炉河成矿亚带[1]。区域地层属扬子地层区威宁-兴义地层小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其次零星见志留系、泥盆系、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分布,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次之。岩浆岩主要见峨眉山玄武岩与辉绿岩。本区构造演化先后经历了澄江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2]。迄今区内已发现铅锌矿床(点)140余处[3]。有猪拱塘、天桥、筲箕湾、青山、杉树林、洗线沟、云贵桥、五里坪等铅锌(或铅锌多金属)矿床。
目前,已发现的黔西北锑矿点位于扬子地块之黔西北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的NW向垭都-蟒硐成矿亚带(F1)两侧,主要集中于雨磨山、大海子、五里坪一带,呈北东向展布。锑矿(化)点均产在垭都-蟒硐断裂带旁侧的次级构造中,特别是存在于北西向与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附近的层间滑脱或层间断层中(见图1)。容矿地层主要为梁山组(P2l)、栖霞组(P2q)、旧司组(C1j)中的存在层间滑脱或层间断层的泥、页岩(见表1)。矿化蚀变带中,主要见辉锑矿化、硅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角砾岩化、方铅矿化、白云石化、重结晶、褐铁矿化等构造热液蚀变现象,已发现的辉锑矿化蚀变带在纵向上主要分布于3个岩石地层单位(栖霞组(P2q)、梁山组(P2l)、旧司组(C1j)),在横向上辉锑矿化等矿化蚀变强弱不等。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长10m~25m,宽5m~12m,厚度1m~4m,平均厚度约2m,锑品位0.50%~6.52%,平均品位约2%。锑矿石主要矿石矿物辉锑矿,脉石矿物有石英(硅质)、粘土矿物、炭质、方解石等。辉锑矿常呈自形柱状、针柱状晶体集合作放射状排列或为生物组织状、生物假象状,次为它形、半自形星点状或浸染状。矿石构造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放射状构造、晶洞构造等。
图1 黔西北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成矿区带划分(据文献[1,4]修编)
表1 黔西北锑矿点的容矿地层特征对比表
另外,王亮(2008)等人利用完成的黔西北地区1:20万威宁、毕节、水城、安顺等4个图幅的区域重力调查成果,根据重力异常与航磁异常的分布关系,结合化探、遥感等相关资料,在已发现锑矿点区域深部推测有中酸性岩体(赫章岩体G2)[5]。
刘云银、尹广才(1986年)认为大海子锑矿点的成因为海相沉积类型[6]。陈宗义(1986年)认为本矿床成因应属沉积弱改造型[7]。根据前述的黔西北锑矿点分布情况、控矿构造、容矿地层、矿化蚀变特征等特点,结合对黔西南晴隆锑矿与黔西北锑矿的对比研究(见表2),我们初步认为黔西北地区锑矿的成矿地质体,可能为深部推测的中酸性岩体(赫章岩体),另外,在区内由于Si/Ca界面接触带的存在,以及层间断层(或虚脱空间)、褶曲等构造的发育,因岩石可塑性差异,极易形成的虚脱或剥离空间,易为锑等元素提供了就位场所。因此,该区域的锑矿成因推测为远成低温热液型锑矿床。成矿机制可能为在区域构造作用背景下,从中酸性岩体出溶的成矿物质沿深大断裂运移,在成矿结构面(断裂结构面、硅/钙面、层间构造等)处,因降温、降压、流体混合等使成矿物质发生分解、沉淀,从而形成了类似于黔西南晴隆锑矿床的黔西北锑矿床。倘若黔西北锑矿床最终被证实为远成低温热液型锑矿床,则沿中酸性岩体影响的地质体及北西向、北东向构造进行追索,除了可能寻找到锑矿外,还可能寻找到金矿或萤石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