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英雄

2021-06-28 05:29亦然
苏州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呼吸科建安病人

亦然

在医学界别上,业内把从事呼吸科临床与研究的人统称为“呼吸界”。

十多年来,“呼吸界”多次奋勇搏击在暴风骤雨中,非典,禽流感,新冠肺炎。一次比一次猛烈,一次比一次凶险。

最数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惊心动魄,呼吸界的医护人员首当其冲,他们面对凶险,义无反顾,一个个毫不犹豫地冲上前沿,那真的是一场舍命而上、刺刀见红的生死搏杀呀。

危难呼唤勇士,烈火锤炼真金,战争孕育英雄。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黄建安、护士长钱红英正是这样的英雄。

他们以生命高于一切的责任感、精湛细致的医术、奋不顾身救治病患的精神,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中取得了令人感奋的业绩,他们的事迹闪烁着共产党员优良品质的光辉,在和煦的浩荡春风里为人们所传颂。

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朗声说道:“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对于我们来说,这扇窗子只是一张年历——让我们翻回这一页,重温英雄们一年前果敢前行的身影。

回望元宵:呼吸科的谜与灯

2020年苏州的元宵节,没有彩灯,没有谜语。胥门内的百花洲和金鸡湖畔的广场,本来筹备了很久的灯彩展与猜谜狂欢,都因为骤然紧张的疫情临时取消了。一些精心制作了许多灯谜的制谜专家颇为失落,但也无可奈何。也有人提出把猜谜活动移到网上去,但恐怕所有的人都对此心不在焉。大家心里都横亘着一个面目狰狞的巨大的谜: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如何发展?会不会来到我们身边?苏州又将怎么迎接这场猝然相遇的灾难?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每一个人都是扑朔迷离的谜底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这个谜底是以何种方式揭晓。

在这个暗淡而诡谲的元宵节,黄建安主任也面对着一个谜,一个考验医术和决断力的谜。

☉黄建安(前排中间)与同事

市立医院收治了一名从湖北来的20多岁的孕妇,病人曾在一月初去武汉探亲,回到苏州后的第二天就出现发热症状,来到发热门诊求治。两次核酸检测,都呈示阴性。一般情况下,两次咽拭子测试就基本可以判定有没有感染了,那么,怎么处理这个病人呢?医生们都把目光投向专家组组长黄建安,他是最终拍板的人。

“我觉得这个病人非常奇怪,有点类似混合感染,又因为她从湖北过来,有流行病学史,不能轻易放过。”一年之后回忆起这个病人,黄建安依然印象深刻,呼吸界“老兵”的直觉告诉他,要慎重对待。黄建安坚持再做一次痰液检测,结论果然与他担心的不谋而合,阳性!

在场的医生都感到后怕:如果把这个病人安置到普通病房,就等于把病房里所有的病人与医生护士都直接暴露在新冠病毒面前,那结果……令人不寒而栗。

谜底揭开,黄建安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这是一个谜中谜——孕妇已经妊娠30周,即将临产,病毒会不会影响分娩的正常进行?新生儿有没有感染的可能?

这是省里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分娩,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照,一切都得细致考虑,谨慎应对。

元宵节下午,真正的考验这才开始,谜底和胎儿将一起问世,但此时一切都是未知,未知里面包裹着什么,是让人最为担心的。在收治病人的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黄建安亲自和病人面对面视频,观察病人精神状态,询问病人自我感觉如何,心里做一次最可靠的评估。病人坐着,不能平躺,呼吸较快,咳嗽,交流没有问题,自我感觉还好。黄建安心里更有底了。

在专家协调会上,黄建安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紧急预案。很可能要做剖腹产,五院有负压病房,做这种常规手术没问题。问题在于现在是特殊情况,有传染性,各项措施都必须准备到位,各种可能都必须想到对应的办法,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都必须协调好,一关关过,包括如何与病人家属术前谈话。

下午4时,发现病人胎动异常,黄建安当即做出抉择,必须做剖腹产手术,因为胎动没有了,胎儿在腹中不生出来,会引发宫内感染,十分麻烦。本来他是希望让胎儿在母腹中尽可能多待一些时候的,多待一天是一天,最好满35周,等胎儿的肺成熟了,再生下来就没有问题了。但是情况突变,必须结束妊娠。黄建安对大家说:“小孩在母体里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变化。我们希望既能够抢救孕妇,又能使小孩子平安出生。”

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刻啊,这个跨学科、跨医院的团队像一台精密仪器一样紧张而有秩序地运转起来,大家按照预案,各自把守自己要守住的关隘。专家组组长黄建安则守在手术室隔壁的监控视频面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个环节。晚上8时30分,二十多位各科医生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在手术室各司其职。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一小时后,终于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响彻手术室,大家一下子都松了一口气,这真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啊。

等到病毒检测出来,新生儿没有被感染新冠病毒,所有的医务人员倍感幸福。

两周后,这个病人,28岁的黄女士走出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为她送上鲜花和祝福,她对医护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十分感谢医生护士们,你们把我照顾得很好,不光治愈了我的疾病,还帮助我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激动的黄女士告诉大家,她为自己可爱的儿子取了个名字叫“宵逸”,谐音“消疫”,消灭疫情的意思,这确实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好名字。相信她也会从相关的新闻报道中记住那位曾与她面对面的长者的名字,微笑中给人以信心的黄建安———这是后话。

还是回到那个令黄建安难忘的元宵节,属于他、属于他们呼吸科的元宵节还没结束。

疲惫不堪的黄建安回到家中的时候已经晚上10时多了,手机又响了,黄建安神色凝重起来:医院要迅速组队前往武汉支援,深夜12时之后要定名单,明天一早到医院集合出发。

☉钱红英(中间)与同事

尽管黄建安对此早有思想准备,心中也大致有一些设想与安排,但是当这通电话在元宵之夜响起,黄建安还是感到前所未有的急迫与压力。关于人选他并不担心,科里早已随着形势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大家的思想觉悟都挺高,纷纷表示要报名前往武汉抗击疫情,没有一个人说不去的。打过许多电话之后,黄建安的思绪一下子飞到武汉,黄建安最担心的是医疗器材,他知道武汉正处于医疗资源高度紧缺时期。于是他立即打电话到科里,要求把科里的家底都翻出来,一切援助武汉优先,能带走的都争取让他们带走。

这时已经是凌晨2时多了,黄建安家里的灯还亮着,黄建安凝视台灯,思考着。灯!对,紫外线消毒灯,多一重保护多一分安全。黄建安想到就做,立即致电有关厂家请求支援,爱人和女儿也在网上查找货源。厂家深明大义,连夜组织人员安装,无偿送来第一批紫外线灯。

此时,呼吸科护士长钱红英家里的灯也大亮着。疫情发生后,钱红英率先在科里表示:“我是共产党员,我早就准备好了!”她被指派担任苏州医疗二队的护理领队。在援助武汉的名单上,钱红英年纪最大,院里也是考虑再三,派她去负责护理工作,最令人放心。接电话后钱红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先生“洗脑”:“你一点也不用担心,别听网上说得那么可怕,其实只要把防护措施做到位,不可能被感染的!”两人讲定,天亮后先生送到医院附近就走,不参加集体送行。

☉钱红英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病区

说归说,手不停。钱红英先把前几天拉着先生到超市采购的一批食品放进大行李箱,那些方便面、巧克力原本是准备带到科里的,一旦疫情凶猛袭来,可以和科里的同事先顶一阵子,没想到派上更急的用场。同时她与正在科里当班的同事通电话,一一关照把哪些科里现存的物资打包带去,那边物资正紧缺着呢——这和黄建安想到一处去了。

这时医院呼吸科微信群里早已热闹起来,前方的信息也出现了,钱红英赶紧让大家抓紧时间睡一会儿,天亮就要出发。

凌晨5时醒,6时多就赶到医院。黄建安来了,高年资的来了,科里能来的都来了,打包,清点,嘱咐,道别……

一年之后谈起这一切,钱红英记得很多细节,比如出发前科里几个留守的小姑娘一把抱着她哭,她马上虎着脸制止:“不许哭!”唯独问起元宵节有没有吃汤圆,她一脸茫然:“吃汤圆?想不起来了。”

春节闪回:不停赶路的名医

呼吸科的医生护士们说起黄建安的2020春节都是同一个印象:忙。总是赶来赶去,整个春节没有一天休息。

是的,黄主任太忙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呼吸科是最前哨,而黄主任则是突在最前面的那个尖兵。

疫情伊始,黄建安就不仅仅属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了,他是苏州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每天都要在自己医院和收治新冠病人的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之间来回奔波。重病人都要经他的手捋一捋,指导治疗小组制订方案,新病人也要经他手定一定,再往省里报。苏州其他的医院,哪里有疑似病人,他就会出现在哪里,就像一位“探雷者”;哪里有危重病人,他就会坐镇哪里,就像一位指挥官。

他是江苏省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临危受命,被省卫健委任命为省救治专家组苏州无锡片区长。于是,他隔天就得跑一趟无锡,同行戏称他在写“双城记”。

说起他自己的感受,黄建安笑称那个春节期间好像总是在赶路。

从大年夜说起吧,那是一个雨夜,年夜饭还没有吃完,医院医务处长打电话来,说苏州高新区医院有一个疑似病人,要他去会诊。于是马上放下饭碗,打的去医院,路旷车稀,细雨蒙蒙,一路飞驰,从古城区穿过,苏州真是安静啊。记得那个病人没有表现出症状,但黄建安认为不能放,建议留院观察。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黄建安受省里委托赶往无锡五院,那里出现了无锡第一个重症新冠病人,他赶去会诊,病人是武汉过来的,那是一次新冠前哨战。整个春节期间,黄建安每隔一两天就得跑一趟无锡,也不住酒店,就住在医院里,抓紧时间和无锡同行们一起,把病人过一过堂,挨个讨论一下,确定治疗方案。

在无锡,黄建安打了一场硬仗。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肺移植手术,黄建安仔细地研究病情:患者姓杨,59岁,从连云港来,1月23日发病,1月26日确诊为新冠肺炎,因为病情反复,逐渐加重,已经上了呼吸机,肾功能也有严重问题,需要做血透。患者浑身插满了各种管子,最棘手的是双肺功能已严重受损且不可逆,做肺移植手术势在必行。但是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横亘在专家们面前,新冠病毒将会如何影响手术,以及手术后的康复?

必须有人站出来回答这个问题。

所有专家的眼光都投向了黄建安。

黄建安告诉大家,首先要看看气道里有没有什么分泌物,有没有感染?还要把肺里的分泌物灌出来送检,看看有没有其他东西?需要立刻对患者进行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手术,然后再做判断和决定。

他决定亲自做这次灌洗手术。

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手术极具危险性,医生需要通过仪器近距离为病人进行肺部冲洗,病人肺部喷呛出的飞沫,散落在空气中,将给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感染风险,更不要说近距离直接面对病人的医生。不仅如此,由于需要全程穿着隔离防护服操作,这对心理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黄建安已经年近六十,人们都劝他不必亲自动手,让年轻人来吧。

黄建安还是坚持自己进去做,他提出四点理由:“一,我有经验,由我采集标本比较放心;二,我可以据此做出确切的气道评估;三,我有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给出更为可靠的判断;四,术后我可以与有疑虑的医生们面对面交流,打消他们的顾虑。”

☉黄建安(右一)在苏州五院隔离病房

当黄建安做完手术走出隔离病房时,他的背部早已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整个团队都对黄建安投以敬佩的目光,这是一个攻坚战场,黄建安以精湛的医术和奋不顾身的精神为大家扫清了冲锋道路上的障碍,可以发起一举制胜的总攻了。

☉钱红英在隔离病房

直到现在,黄建安的手机上还保存着为这个病人而建的几个微信群:会诊讨论群,肾脏讨论群,术后护理核心专家群。他感慨地回顾说,肺移植手术能够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壮举,那是因为在病人面前站着一个强有力的医疗团队。

团队的强有力是因为总是有人敢于挺身而出。在呼吸界,黄建安临危不惧、敢打硬仗是出了名的。

有一个手术给黄建安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是一台肺部手术,病人是从北京回来的,在北京做的手术中把两侧下肺都切掉了,但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回来后还在大咯血。病人是一个姑娘,才26岁,医生诊断必须把咯血的一侧病灶切掉,否则无法救治。可是手术台上的外科医生把气管切开后,仍然持续大咯血,可怕的是看不清咯血究竟发生在哪一侧,于是紧急向黄建安求助。

匆匆赶到手术室的黄建安只看到手术台上病人的血“哇哇哇”地从气管里出来。支气管镜一进去病人就呼吸窒息,那紧张的氛围真是令人窒息啊。艺高胆大的黄建安抓住咯血中极短的间隔,一下子看到出血的地方,果断地说右侧,就在这个地方!当时外科医生就拿着手术刀等着他决定,说哪一侧就要一刀切下去啊!一刀切下去,切对了,活了!“小姑娘才二十多岁啊,想想蛮开心的。”多少年后,黄建安说起来喜悦之情仍然溢于言表。

当时黄建安还是呼吸科副主任,“那时候年轻啊,敢拍板。”现在黄建安早已不年轻了,但那敢于担当的品质一点不减当年啊。或者说,黄建安一直有一颗年轻而勇敢的心。

黄建安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经先后获得过“江苏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医德医风标兵”“白求恩先进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市和所在医院的嘉奖,还是苏州市劳动模范。这些荣誉无疑都是黄建安为了他的事业,年年月月、点点滴滴地不懈努力才凝聚而成的结晶。

黄建安经常对年轻医生说:“当医生,必须又真又专,真,是医德要好,好好做人;专,是医术要好,好好做学术。”

他正是这样做的。数十年来,黄建安一直在学术天地里赶路,满腔热情,无怨无悔,风雨无阻,日夜兼程,这是一条铺满荆棘而又闪耀着光辉的名医之路啊。

逆行本色:难忘的52个日日夜夜

一出机舱,钱红英就觉得异样:夜色笼罩着的天河机场,只看到为数不多的戴着明显标志的志愿者,看不到什么机场工作人员,还有就是一些急匆匆走向各自大巴集合的医疗队。空旷的机场上响着短促急迫的招呼声和沉重的脚步声,一种带有巨大压迫感的萧疏寥落一下子攫住人们紧张的心。

苏州二队的目标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到达时院区已经清空,而且全部改成隔离病房,等苏州医疗队一到就整建制接管,专门收治重症病人。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大仗、硬仗、持久战。

2月9日晚到武汉,第二天就到病区上班开始接收病人,第三天51张病床就全部住满了。苏州来的医生护士几乎还没有来得及喘上一口气,定一定神适应新的环境与氛围,满负荷工作就立即开始了。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斗。

在迅速建立起三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同时,作为护理领队,摆在钱红英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把好防护关,这是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钱红英坚信,只要各种保护措施真正做到位了,是不会感染上的。现在真正接受考验的就是两个字:到位。

按规范进病房的手续很多:口罩,外科口罩,鞋套,隔离衣,护目镜,防护服,帽子要戴两顶———这还不是标准化的。钱红英怕大家紧张,怕大家忘记,一个个关照大家先洗手,然后对照墙上贴着的规范流程一步一步做。

一年之后钱红英回忆起那几天,仍然会让人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熟练,全部披戴完毕需要30分钟以上,后来做顺了,快一点也要10多分钟。最危险的是从病房出来,因为进去时穿的都是干净的,而且有人帮忙。出来脱的时候全靠自己完成,没人帮忙,是不是污染只能靠自己十分小心。刚开始没有反复练过,脱的时候压力特别大,很紧张。”

反复练与亲自盯是钱红英的两大法宝。在病区她带着大家反复练,下班后回到住宿的酒店还得练,让大家来到楼下空旷的大餐厅里的清洁区,分散开练,看谁脱得规范,脱得好。或者两人一组,相互检查,甚至让一人穿脱给大家看,大家360度围在她四周,全方位无死角,看是不是有疏漏的地方。

再就是亲自盯,不管当班不当班,钱红英就把守在病区入口,每一个进去的人她都得认真检查一遍,看有没有穿戴不严漏空的地方,就像教练送运动员上场,嘴上还要反复叮嘱,直到最后一个人进去,她再进去。

同去的小刘对此十分感动:“我们只要保护好自己就行了,她却要保护好我们所有的人。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哪怕我们为病人换床单,会有粉尘,她也是不停地关照,要慢!慢!既保护好病人,也保护好自己。”

最初几天,钱红英几乎没有真正合眼睡过。明明下班了,和大家一起坐大巴回到酒店。谁知道吃过晚饭她又和上班的人一起上了大巴,别人说:“你不是下班了吗?赶紧休息吧。”她轻轻摆摆手:“没事没事,我就是跟着你们去看看。”同事让她休息,领队让她休息,都没用。最后连在后方的黄建安也知道了,严肃地给她下命令:“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快点休息,立即执行!”

她是教练员,更是运动员。她是医疗队的大管家,其实不必天天进病房。但她是不肯不进去的,进去了就真抓实干,哪里危险她就站到哪里,哪里困难她就出现在哪里。说起这,好几位90后护士异口同声地说:“钱老师所有的事都做得特别好,好得让人没有话说!”

有一个病人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老是闹情绪,不肯好好吃饭,真有点让人头大。钱红英一有空就坐到老人床边,握着老爷子的手,一直哄着他,让他吃饭,90后护士都佩服钱老师,真是厉害。

还有一个病人来的时候偏瘫,影响到神经系统,情绪抑郁,十分消沉,不肯与人交流。钱红英十分关心他,努力与他聊天,她了解到病人的儿子很有出息,谈到儿子病人就流露出一种父亲的骄傲。钱红英就以此为突破口,和病人聊儿子更多的往事,努力改善病人的情绪。病人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病情也就好转得快。进院时病人坐着轮椅,出院的时候是自己走着回去的。

79岁的占婆婆是武汉使用有创呼吸机、病情好转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占婆婆一入院,钱红英就将其列为重点护理对象。占婆婆一度便血很厉害,有四五千毫升血,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都会产生气溶胶,在病房的密闭空间里感染几率非常高。在钱红英带领下,护理工作没有因此而马虎。病人不停地排泄,护士们就不停地清理消毒,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全部按照要求来,病人身上一直很干净。直到上级要求病区合并,占婆婆要转院,整个车程需要45分钟。为让占婆婆安全到达,钱红英提前演练、精细准备并全程参与护送。看到转运过程的湖北电视台记者不禁赞叹:“这是我见过的准备最充分的团队。”

苏州二队的党支部书记李锐在抗疫日记里有过归纳:“钱红英护士长是二队护理部主任,护理团队带头人。为了病区早日启用,她是超强待机,三天没有沾床的永动机;初收病患,她是亲临战场、集结护理战队的指挥官;坚守感控防线,她是抓得最严、管得最细的守护盾;她还是为每位队员送餐到门口的早餐女神,提供生活物资的小超市,舒缓紧张情绪的心理师。一个成功的团队背后少不了这样一位多功能的秘密武器。”

“何止送早饭啊,午餐也送!生怕我们不吃饭影响工作。总之,我们缺什么钱老师就会给我们送什么。”90后姑娘苏卿还讲了她和钱老师之间的一件事:“也许是由于环境不透气,加上工作紧张,我下班后发现眼睛脖子都水肿了,眼睛充血,钱老师觉得我不对劲,要我休息,不知从哪儿找来血压计让我量,110到150,吓死了!她又找来降压药要我吃。之后每天都在微信上问我量血压了没有?药有没有吃?反正不管白天黑夜,总能感到她和我们在一起,特别定心!”

永远操不完的心,总是不疲倦的人。

撤出武汉回到苏州的隔离期间,她仍然为大家操心。“钱老师特别担心我们突然懒下来,天天早上叫我们去吃早饭,叫我们去跑步,你们要跑步啊!还特别关照,你们要总结一下,好的经验,工作体会,还有哪些问题,都要想一想。直到大家隔离结束各自回家了,这才告一段落。”

总是想着工作,总是想着他人。

抗疫凯旋,钱红英被授予了很多荣誉,她却谦逊地对各路媒体强调:“事情是大家做的。”去年9月她作为抗疫功臣,赴京参加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受到国家级表彰。她诚恳地说:“我是苏州二队的一员,荣誉是属于大家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参加疫情防控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国家和人民给了我们高度的认可和荣誉,我深受感动。唯有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来回报党的教育培养,回报人民的信任。”

初心似火:共携手风雨兼程

黄建安医学院毕业就到了苏大附一院的呼吸科,一直到现在。1984年进来时才24岁,现在已经60出头了,掐指一算,整整37个年头。

钱红英加入到这个科室比黄建安晚了近10年。1993年她到呼吸科时已经是具有4年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了,可在黄建安眼里,还是一个小姑娘。但这个小姑娘身上蕴藏的力量一点儿也不小,黄建安看着她从小护士一步步成长为一位技术精湛、能力超群的护士长。当初黄建安还真没有想到自己将与这个小10多岁的护士搭档,把呼吸科建设成为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为省内外同行所瞩目、所羡慕的呼吸科重镇。

过去他们呼吸科只有三四十张床位。前几年医院建成新院区后,院长问黄建安:“喂,黄主任,再给你一个楼面,你要不要?”黄建安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要啦!”渴望尽情翱翔的鹰需要一片更辽阔的天空。

早已是护士长的钱红英十分支持黄建安的科室发展设想,作为呼吸科的大管家,她在护理人员和各种医疗资源的调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予了黄建安全力支持。

他们在江苏省率先引进超声支气管镜、荧光支气管镜等内镜技术,较早开展了气道介入诊疗项目,推动了省内肺癌规范化诊治进程,成为基层医疗单位肺癌诊治学习的示范点。

☉黄建安(右二)在无锡五院

2012年他们获得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5年成功遴选为首批苏州市临床医学中心;2017年成为江苏省呼吸病学医学重点学科;2018年获得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作为科主任,10多年来黄建安率领团队在肺癌、呼吸衰竭的临床与基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们的前进脚印上,叠印着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深深足迹。

呼吸科悬挂着的各种各样的锦旗是无声的解说,解说着这个团队的目标与宗旨,对自身要求严,对病人感情真,时时处处都把病人的利益置于最高位,凭借这个火热的理念形成了呼吸科强大的凝聚力和优良的传统。

说起传统,病区护士长胡贝贝提起的一件往事非常生动,它发生在胡贝贝作为新护士入科的第一天:那天胡贝贝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给病人做静脉注射操作,当时钱红英护士长正在对另一名护士交代一件事情,边说边对她们俩扫了一眼,这一眼就看出问题——胡贝贝在做“静推”之前没有按规范要求再看一眼执行单,于是带教老师挨了一通批评。胡贝贝没挨批,但这一通批评却在胡贝贝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现在胡贝贝成了护士长,新护士入科的第一天,她总是特别重视,她要让新护士第一天就感受到科里氛围,从第一天开始,每件事都得严谨,都要一丝不苟,流程要求怎么做,就必须怎么做,每一步都不能马虎缺位。胡贝贝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呀,一颗药错吃下去,是回不来的。”

钱红英有一句口头禅:“人在做,天在看。”这个天,是她至高无上的责任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又是由无数细小的点点滴滴累积而成的。呼吸科的年轻医生喜欢说跟着黄主任查房的感受:“黄主任太厉害了,有的片子我们看了一头雾水,他看一眼马上说要从哪个方向去查,去考虑,一查,真是他说的那样。”

但他们更喜欢说黄主任参加交班时的情景。其实交班这种例行公事科主任不必每次都参加,但是黄建安主任只要在科里必定参加,而且他在所有的参加者中,是听得最认真、问得最仔细的那一个。他总是一边听,一边在本子上记,还一边问,“这个病人怎么会这样啊?”“为什么用这个方案?”大家都说黄主任的记忆力超强,139张病床上病情比较重的病人情况他都记得,这是因为他是以真诚的心来面对病人,对他来说,病人就是亲人。正因为如此,病人们对黄主任特别信任。

“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医生,做医生要有四心———耐心、细心、爱心、恒心,我觉得我能做到,就报考了医学院。”这是黄建安的初心,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初心。

“将‘小我’融入‘大我’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信仰不在于空谈而在于行动。”这是钱红英贯穿职业生涯的行为准则,在今年苏州大学开学典礼上,她和那些充满了人生理想的年轻人一起,重温自己忠实践行了几十年的准则。

人们在苏大附一院呼吸科里感受到的种种敬佩与欣慰,其实都是他们初心与准则的丰富而生动的注解。

说起初心,黄建安的学生郭强讲述了一件对自己有决定性影响的往事。有一次郭强值夜班时呼吸机发生故障,那时的呼吸机是个稀罕物,修理师傅也没有把握,只能把黄主任从家里叫来。黄建安来了,关照师傅怎么修,也不走,就和郭强聊天,谈学术,谈自己的经历,谈呼吸科的未来,言谈中也流露出对郭强的“抱怨”。郭强从硕士到博士的导师都是黄建安,但他心里时常有转向癌症研究的念头。那夜老师向学生袒露心迹,老师对呼吸事业的执著深深打动了郭强,从那一刻起,郭强就坚定了自己从事呼吸重症的研究方向,再未动摇过。现在,他已经成为业内知名专家,另一家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的副院长。

郭强只是黄建安百余名硕士、博士学生中的一位。黄建安对学生的培养可以用得上“呕心沥血”这个词。有一次郭强见老师不顾疲惫开夜工为一个学生修改论文,便问老师:“这件事有那么重要吗?”老师放下笔,摘下眼镜,看着郭强认真地说:“我们以后老了,要靠他们为我们看病啊,不能让他们荒废了。”

这一场景,是黄建安师生之间作风传承的最生动温情的写照。

又何尝不是苏州大学附一院呼吸科携手同心、风雨兼程的一帧动人剪影?

猜你喜欢
呼吸科建安病人
舒适护理服务模式在呼吸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谁是病人
许昌市建安区举办“讲建安故事 诵爱国诗词”比赛
风雨中逆行的抗“疫”巾帼战士——记呼吸科副主任张磊
86年冬,在建安红砖楼咏诗
PDCA循环管理理论在呼吸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病人膏育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还能活多久
呼吸科实习护士带教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