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名家笔谈

2021-06-28 05:29王尧
苏州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江南苏州文化

王尧

王伟林

简雄

沈玲

周矩敏

小海

江南的诗学

王尧

苏州这座城市数十年来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往返而呈现新的气象。一个经典性的表述为,苏州是传统与现代的“双面绣”。当这样的比喻生成时,“文化苏州”便跃然于一城两翼之上。

许多年前,负笈南下进入苏州城时,我瞬间的感觉和后来很长时间的认识是,这座传说中的古城,就像几个拼贴在一起的小镇。但在逐渐融入这座城市后,我才体会到它的博大精深。所谓博大,不仅指它时间上的连续性在国内罕见,而且它在有限的空间中腾挪出无限的天空,在狭小中获得了辽阔。所谓精深,既是底蕴深厚的文化、精雕细琢的艺术,也是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中包含了人性的特点、世俗的炊烟、语言的修辞、小桥的堆砌、墙瓦的颜色、衣服的边款、头巾的颜色、面汤的红白、菜场的叫卖、戏台的唱腔、书店的新旧和文人的秉性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大概才是根深蒂固的文化。

在几千年的累积、发展、回退、修复中,物质的、制度的和心理的各个层面的文化逐渐凝固成“文化苏州”。在城中年复一年生活的主人,或从城外纷至沓来的客人,无论你知晓多少苏州,苏州依然是想象的江南、传说的江南。当一座城市成为一个传说时,这座城市的文化便达到了最高境界。而想象苏州,则是进入苏州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想象构成了不同的“江南”。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文学艺术既是文化苏州的主体部分之一,又是想象江南的方式。如果没有文学艺术,何来“江南文化”?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判断。

干将路重建时,我是那些丧魂落魄或者心中不舍者中的一员。我多次踯躅在学校附近的废墟之间,寻找曾经的足迹。夕阳的余晖覆盖着瓦砾,下面是我们熟悉的青苔石板。我知道,这是一个外乡人的“文化乡愁”。但当乡愁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情绪时,我便意识到,从来没有变动不居的文化。如是,有了“新苏州”。在后来更大的发展中,古城苏州有了东西两翼,这不只是城市空间的拓展,经济领域的开辟,同样是苏州文化结构的改变。如果看不到后者,我们就错读了数十年来苏州的发展。

☉俯瞰苏州城区

在确认苏州既现代又传统时,我们欣慰的是:历史文脉仍然绵延不断,“新苏州”中活着一个强大的“传统江南”;我们自信的是,在几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苏州的文化人依然能够赓续传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文学艺术作品,让我们从中领略了苏州文化人的理想、抱负、情怀、才华、秉性。他们和古人对话,和生活磋磨,在传统的、现代的文学艺术样式中生长出新的南方诗学。我们现在还无法肯定地说他们可以和古人比肩,但确定无疑的是,他们和古人一样在累积江南文化,创造文化苏州。

书写江南,创造无限

王伟林

近阶段苏州名城艺术馆正推出吴门书坛五老(祝嘉、费新我、瓦翁、沙曼翁、宋季丁)“南人碑相”展览,这自然引发了人们对苏州书法特色和江南气质的再思考。在常人心目中,苏州书法也好,江南文化也好,都是温婉秀美、精致典雅的化身。这没错,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上代“吴门书派”以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陈淳等为代表的书家们,他们的艺术生活和艺术创造奠定了“天下法书归吾吴”的空前盛况,其时,吴门不仅是江南风雅的代表,更是全国艺术的中心。吴门文人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达到的精神境地成为那个时代文化发展的风向标,于是,诸如《长物志》等描述的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时代的典范而传扬不止。在这种典范的形成和传扬中,江南文化品质中开放、多元、包容的特点显而易见。同样,吴门书法也不仅仅只是精致和典雅。祝允明草书的雄奇奔放、王宠小楷的古拙深沉、陈道复行草的叛逆多变、赵宧光篆书的标新立异……无不构成吴门书法的另一面。

今天的“南人碑相”展览,我们于五老典雅的笔致中读到了祝嘉的奇肆开张,读到了费新我的纵横捭阖,读到了瓦翁的妙趣横生,读到了沙曼翁的淡定自信,读到了宋季丁的狂放不羁。这些气质、特色的形成一方面与清代中期以来碑学兴起导致书法审美趣味发生变化有关,同样与五老自身的生活境遇、艺术修养、书法师承等密不可分。这就导致了在他们笔下有了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其笔墨情趣、审美表达、艺术风格、精神境界为江南文化的内涵贡献了独特的创造。记得多年前,在讨论费新我书法特色的一篇文章中,我取太湖之畔光福古镇司徒庙中的四株汉柏“清奇古怪”来比拟江南地区二十世纪书坛四大家林散之、沙孟海、王蘧常、费新我的书法风格,林散之的清逸、沙孟海的雄奇、王蘧常的古拙、费新我的怪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四位大家个性独特,光彩夺目,成为江南书法的标志。他们的成功为当代书家树立了丰碑,同样,“南人碑相”中的吴门五老也为今天的苏州书法人树立了典范。中国书法的创新以及江南文化品牌的塑造,靠的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和创造性劳动。

身处大江南,身处吴门文化沃土,我们倍感幸运,也倍感使命在肩……去年深秋,守正创新——长三角青年书法精英作品邀请展暨长三角书法发展大讲堂在苏州召开,我们策划这样的活动就是要通过创作和理论的融通,激发当今书法新锐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多地思考书法发展的可能性,更深层次地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南文化品质的形成。国家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作为文化发展组成部分的中国书法艺术,同样面临机遇与挑战。遵循书法艺术发展规律,谱写长三角书法发展新篇章,前程无限,创造无限……

☉《二十世纪江南名城名家——南人碑相》展览海报

我理解的江南文化精神

简雄

江南是水做的。

形塑水很容易,能方能圆,能屈能伸,“一心似水惟平好”,这是水之柔;滴水穿石,摧枯拉朽,“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是水之刚;世间万物皆能容水,而水也能容世间万物,这是水之智。

天下万物皆容于胸中,这便是水的胸怀。

水做的江南,正是在历史长河的激荡圆融中形塑了江南文化的基因密码。

自泰伯东奔吴地,这片水乡泽国就开始了漫长的文化融合历程。我以为,它至少经历了三次对决、三次圆融。

阖闾夫差,子胥孙武,攻楚伐齐,与晋争长,“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勾践范蠡,吴越春秋,战国皆归楚地而居东南,这是江南文化第一次对决后的圆融。

秦末乱世,“避仇于吴中”的项氏叔侄,在吴中贤士大夫的辅助下,引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进。楚河汉界,逐鹿中原,终功亏一篑,霸王别姬,第二次成为历史的陪客。

但难治的“吴会轻悍”,令汉王朝一时难以解决文化融合问题。这就注定历史还会上演一场波澜壮阔的对决。被《三国志》称为“有勾践之奇”的孙武后代们,“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成就了三足鼎立。但吴中虽人文荟萃,地饶民富,却已露出“三而竭”之态。苏州书生陆逊的“火烧连营”不仅断送了刘皇叔的梦想,也让这场鹬蚌相争把自己定格在历史配角的位置……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必然带来文化生态的巨大失衡和精神心态的调适重组。

魏晋南北朝,中原战乱频仍,北方世家大族纷纷南迁,给了江南调整的机会。刘梦溪先生认为,这是“吾国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尊享“六朝烟水”的金陵成为引领江南文化的C位城市。

隋唐以降,江南进入长时期的安定。运河的开通加速了南北交流。尚武彪悍的江南“率渐于礼”。如果从文化精神的视角来解构,这一时期儒释道在江南和合相处,得益于“天下万物皆容于胸中”的江南烟水滋养,而以张扬个性和崇尚自然为特征的“魏晋风度”与江南温山软水一拍即合。这一次的圆融奠定了江南文化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宋室南渡,杭州一跃成为江南C位城市。江南经济的繁荣发展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天堂”,而“直把杭州作汴州”则隐喻着政治中心南移使江南文化地位进一步提升,打通南北的宋明理学成为意识形态主流。刘士林先生认为,这是齐鲁先秦儒学与江南魏晋玄学在对话交流中生成的新形态。

尽管苏州因“城市能级”之故一直处于所谓正史叙事的边缘,但这没能阻挡她成为明清江南的C位城市,并引领江南文化数百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主流文化遭遇晚明“天崩地坼”的精神突围时,顾炎武完成了江南文化的终极跃升,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精神,这是江南文化对中华文化最杰出的贡献。

以上便是我对江南文化精神的理解。

镜观·构建SBS影像长廊

沈玲

最惦念,是江南的年味。

2500多年的烟雨浸润,让苏州的年味最诗意最江南。刚刚过去的2021年春节,我们以“江南文化浸润吉祥中国年”为立意,以苏州广电全媒体传播体系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送出了一份新年礼物《镜观·苏州广电影像长廊》月历,收录了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历年出品、创作的12部影像作品,如《君到姑苏见》《锦绣纪》《苏州史纪》《逐梦小康》《梦行水上》《天工苏作》《今古话苏州》《苏州水》……构成苏州广电一条长长的影像长廊。我们同时在苏周到、看苏州App上开出了SBS影像长廊直播间。据苏周到春节七天用户数据,SBS影像长廊展播间按服务使用次数排序位Top5之列(分别是苏康码、年货节红包、周知、影像长廊、君到苏州)。

今年春节,为了丰富节日节目形态,围绕“江南文化浸润吉祥中国年”的主题,我们每天14:00在新闻综合频道,陆续排播了7台文艺节目,呈现给苏州观众一场场视觉盛宴。“最美窗口 云上团拜会”1.8%的收视率比平时这个时段播的电视剧平均收视要高得多;其他6台节目,都有非常好的收视表现,苏州芭蕾舞团演出的全本芭蕾舞剧《天鹅湖》精致的舞美设计、精湛唯美的演出,对于观众而言新鲜度比较高;《钱笃笤求雨》作为苏州传统滑稽戏中的招牌剧目也是多年没在电视上露面了,噱头多、接地气,吸引不少新老观众;昆剧《白罗衫》、苏剧《国鼎魂》及两场音乐会弥补了不少错过在剧场观看的热爱昆苏剧及交响乐观众的遗憾。

文化是苏州也是苏州广电最大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新与旧、古老与现代,在二十一世纪的江南古城交汇在一起,借助新的传播样式,得以延续发扬。园林、古镇、古桥、古刹,刺绣、缂丝、玉雕、核雕,二十四节气的时令美食……苏州好似要把所有江南秀色揽入怀中。每每央视各路导演来,更是赞美不绝。在他们看来,印象里苏州是最典型的江南城市,来到这里发现又有很多融合和碰撞,东西方的碰撞,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而作为苏州的广电媒体人,更有责任创作出精良的影像及网络视听作品宣推家乡。这些年来,苏州广电所出品的一系列文化精品,对苏州进行着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

如果说太湖是江南的母亲,

那么苏州就是她儒雅的长子。

以广大的水域、丰富的物产,

太湖滋养了自然意义上的水乡,

更孕育了文化范畴里的江南。

苏州的美离不开一个“水”字。京杭大运河在苏州穿城而过,主流河段至今通航。太湖烟波浩渺,润泽洞庭东山西山。一部《烟波太湖》,写实与写意相结合,让人深刻感悟和理解浩渺烟波交融着的古城风雨浮浮沉沉2500多年。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

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

构一道东方的长廊,

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

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

唱得这样风风雅雅。

苏州古典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园林文化、园林生活美学构成了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来自20年前的开场白,醇厚细腻的解说仿佛一卷徐徐铺陈开的姑苏画卷。苏州广电1999年出品的《苏园六纪》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化的从人文艺术角度反映苏州园林的电视艺术片。该片创作阵容强大,由陆文夫担任艺术顾问,刘郎担任总编导并执笔解说词,著名播音员方明、林如担任解说,贝聿铭先生题写片名……这部艺术片,影响了很多人的审美。今日在SBS影像长廊展播间重新播出,也让90后、00后年轻人为苏州园林之美倾倒。

28集电视系列片《苏州史纪》拍摄历时近4年,采访80多位专家学者,全景采撷吴地遗址遗存并结合大量情景再现,积累2万多分钟高清素材,经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江浙沪高校和文博系统专家指导、把关和参与创作,完成了总时长近700分钟的节目。这是一部具有导读性质的“城市影像志”。

☉纪录电影《天工苏作》

纪录电影《天工苏作》历经2年打磨,首次集萃展示了颇具典型意义的苏工苏作,完美呈现手艺包含的“讲究、哲思和温度”,凸显了以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该片以田野考察方式,生动记录了苏州颇具代表性的五门手工艺术和其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苏州灯彩、明式家具、苏式船点、香山帮营造技艺和苏帮玉雕,苏州手艺集众美为大美,苏州手艺人择一事终一生。一个个影像镜头通过真实记录和手艺人自述,努力揭示当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开放包容的视野,一丝不苟的钻研,敬天爱人的涵养,持之以恒的创新。

灯彩匠人说,“世界上的灯,说到底只有两种——给人家看的和给自己看的。给人家的挂在外面,亮了还要灭;给自己的放在心里,始终亮在那儿”;

明式家具传承人说,“你有没有闻过木屑花的味道?在所有的木头中,紫檀木的木屑最香,那是时间封存在木头里的味道”……

时空悠悠,我们的影像在历史与现实中交织前行。今年,苏州广电将紧紧结合《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聚合全台之力,以融媒化、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的要求围绕“研究好传播好江南文化”这一目标,不断创新呈现方式,持续加大内容产品供给和全域传播力度,有效扩展江南文化的传播力。今年将率先推出两部纪录片《寻城苏州》和《家在小桥流水间》(暂名)。其中《家在小桥流水间》(暂名)共6集,每集50分钟,4K影像。该系列片围绕古镇的自然地理、历史发展、格局形制、人文特色、生活情态、保护更新展开,暂名为:《云水之间》《桨声灯影》《绿水红栏》《燕子来时》《小巷桂香》和《乡关依旧》。以纪录片的形式,以人文的视角与眼光,梳理以长三角11个申遗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群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价值,为江南水乡古镇群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建立全息的影像志。

沿着SBS影像长廊,一路走去

每推开一道门、一扇花窗

眼中便多了一个诗意的苏州

……

烟雨江南说文化

周矩敏

所谓文化特色是通过比较产生的,比如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异产生了北方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

如果把北方文化比喻成酒,江南文化就是茶。酒易醉,醉后形态往往不能自已,猜拳,赌酒,飙花腔。京剧能在北方盛行其阳刚霸气的表现形式也是重要因素。角儿未出锣鼓开场,一股绿林豪气直冲脑门。生、旦、净、末、丑从胸腔吼出的声音,随着铿锵节奏,如注入兴奋剂,让票友们如痴如醉酣畅淋漓,难怪酒肆堂馆多过戏台!以戏入酒,酒醉伴戏醉,这就是北方文化的典型。

江南文化则不同,采一片叶子浸在水里溢淌出的就是茶。茶是用来养性情的,需要慢慢品,急不来的,否则也会醉而且一醉难醒。红楼梦中有融雪煮茶一说,尘中茶喝出禅中意。既归禅,心必静。入静方能让舌尖生津,味觉才敏感。如此,江南人学会了巧用舌尖的功夫,昆曲、评弹、苏剧……随着丝竹弦声悠悠,喉鼻声腔妥妥地自然融合,再由舌尖滑出,婉转清丽圆润脆畅,“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江南多雨所以有了“梅雨”季节。姑苏城被烟雨笼罩,天地万物被滋润惯养着,难怪《浮生六记》中的沈复和芸娘傍依沧浪水喝着“香韵尤绝”的荷花茶,画郎与绣娘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既然是“天堂”人皆向往。

庙堂退隐后的官宦、腰缠万贯的显贵、才高八斗的文人,他们纷纷相聚吴地,叠山理水建起了文人心中的桃花源——苏式园林。撇开园林咫尺间造乾坤的营造法,单凭园林中楹联匾额的诗文就洋洋大观,集江南名士华章之大成:白魁元,祝允明,章太炎,查士标,沈景修,吴骞,钱仲联……鸿儒云集,佳句连连。慢慢品味,游园遣兴转为赏园怡情。

诗文入墨池溢出的是书画。“吴门画派”独领风骚五百年,曾执天下丹青之牛耳,故留下珠玑满地,俯拾一颗为例:苏州博物馆馆藏的清代72状元扇全是精品,好文、好字、好画,轻摇折扇满是悠悠书香味。

江南文化有骄傲的资本,因为吴地有尚文的传统。沧浪亭有500贤士碑,“承古载今”陆续又走出了47位状元。如今有两院院士111位,这些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红花还需绿叶衬,这绿叶就是遍及民间乡野各行各业的精英们。无论红花还是绿叶他们都植根于地域文化所累积的这片文化沃土上,他们彼此依存谁也离不开谁。沃土垒高原,高原树高峰,代代相传相承,江南文化由此而灿烂。

人是江南文化创造的主体

小海

苏州要重振江南文化的核心地位,重现文化高地的灿烂辉煌。首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建设,涵养艺术人才生态环境。因为,文化人才、艺术家们,才是江南文化的创造主体。

江南,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化为一个文化概念,何以为江南?江南文化又是如何构建出来的?或者说江南文脉何以蓬勃?专家学者们已经讲得很多了。我认为,人是关键要素,人是创造江南文化的主体。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江南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江南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陆文夫

吴门画派是江南文化中很重要的美术流派,在中国艺术的苍穹中灿烂璀璨,光耀华夏数百载。其中,有代表性的画家,比如明代的文徵明,他是重量级的书画家,他的艺术寿命也非常长。他在吴中、江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都非常大。

不仅如此,他还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生活形态的引领者。其影响力不仅止于书画界、艺术界,他本人诗书画俱佳,还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营造、陈设布置。我们知道,一座园林的建筑设计施工,牵连百工百匠,涉及诸多领域。可以说,他和他们那一代艺术家影响了整个艺术生产与生态链。是这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引领着江南生活方式,跟随他们的才是文化产业,如印书业、书画市场、造园、造纸、家具、文玩、花木鱼虫、民间工艺,等等。

诗书画等艺术门类的繁荣,撬动了书画流通贸易,印刷出版,戏曲演艺,文旅交游,建筑陈设,甚至社会生活中的百工百艺,等等。正因为如此,苏州才能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区。这里才成了风雅之都,设计之都。苏州样,苏州工,人们竞相模仿,走俏海内。

其实,对文徵明这样的大艺术家来说,他在哪儿,哪儿就是艺术中心。文徵明的审美趣味与爱好,流播社会各个阶层。毫不夸张地讲,他和以他为中心的艺术家群体的艺术品位、审美追求与价值判断,影响了他的时代,乃至他之后的数个世纪。他的艺术人生与文化影响,用今天的时尚用语讲是现象级的。从其纵贯数百年的影响所及来看,这种文化内在的范式与规定性,这种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广泛关联性,几乎类似于一种亚文明。

现当代的艺术家当中,我也举一个例子。著名作家、《苏州杂志》的创办人陆文夫先生。他的一部长篇小说《美食家》,就是苏州美食、苏帮菜的一个大IP,不仅仅宣传了苏州美食,而且从吃入手,兼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苏州精致生活增添了光彩,也创造了苏式生活的某种可能性。

所以,在今天,我认为,振兴江南文化,打造江南文化品牌,首先要从人出发,人是江南文化最具创造性和活力的因素。必须从重视文学艺术的基础性作用入手,全方位营造好让文化人才和艺术家们脱颖而出的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江南苏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年味里的“虎文化”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谁远谁近?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