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回归之间的上海淮剧

2021-06-28 11:48魏睿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淮剧寒梅创作

魏睿

在全国戏曲院团用新创剧目向建党百年献礼的年份,上海淮剧团重新创作打磨30年前的剧目《寒梅》,可见其审慎的态度,打造经典作品的愿望,文本构思亦能引发共鳴。1991年上演的淮剧《寒梅》最初版本由施燕萍主演,脱胎于1958年改编自同名电影的淮剧《党的女儿》,筱派创始人筱文艳主演,从《党的女儿》到两版《寒梅》代表着同一题材的升华与蜕变,反映出淮剧的艺术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品相。

电影《党的女儿》塑造的共产党人玉梅形象可谓深入人心,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痛斥叛徒,光荣牺牲,非常符合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作品英雄人物的创作模式,因此同年立刻被改编为带有强烈劳动阶层气质的淮剧,受到大跃进时代中观众们的认可,成为筱派保留剧目,流传有诸如“昏沉沉耳边犹闻枪声响 ”的经典唱段。1957年年底,周恩来同意筱文艳的请求,将上海市人民淮剧团演出场地定在黄浦剧场并亲笔为剧场题字;1958年春节,淮剧《党的女儿》便在黄浦剧场首演,可见该剧代表着淮剧艺术家们翻身做主人之后对党的感恩心态。当时有观众盛赞之:“演李玉梅的筱文艳同志,唱做都能打动人心。她在斗争中流过两次泪:一次是见到同志们被屠杀,一次是被同志怀疑。两次都有不同的内心刻画,都没有那种哀怨消极的情绪。在唱腔上,她创造性地运用了老淮调,表达出激昂的情感。饰演叛徒马家辉的何叫天同志,表演不瘟不火,他用呆滞的目光,勾头缩颈的姿态表现了叛徒的阴暗心境。这是一出好戏,它至少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要是心里没有党,没有人民的利益,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在风浪之中,他一定会被卷走,被淹没,而那些忠实捍卫党的事业的英堆们,将会永远活在人民心里!”1用今天的视角来看,无论是剧作还是评论,都没有能够摆脱特殊时代的舆论限制,深受非黑即白的阶级二元论影响,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意识过于明显。但是从此剧可以探析出新中国成立之后淮剧艺术颇受大众欢迎,颇受国家领导人重视,淮剧艺术家们的社会地位较高,努力寻找淮剧的独立生存道路,有意识地创作属于淮剧的代表。相对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三可戏”阶段、借鉴京剧徽剧生存阶段,淮剧迎来了新一轮的剧种转型,成为上海这座现代大都市的代表剧种之一。

1991年,上海淮剧团为庆祝建党70周年准备复排淮剧《党的女儿》。彼时无论是新一代观众接纳层面,还是新一代艺术家创作层面,都无法实现“新瓶装旧酒”。所幸《党的女儿》编剧顾鲁竹信任一批青年艺术创作者,放手由他们重新创作,才有了与《党的女儿》故事框架相似但故事情节、思想主题和二度创作截然不同的淮剧《寒梅》。《寒梅》的编剧罗怀臻敏锐地洞察到英雄和叛徒并非都是正邪分明的两极分化形象,他用平等的创作思维剖析英雄和叛徒的深层次意念,提倡抒发人性,挖掘真情,最精妙的一笔莫过于把原著中男女主人公的敌我阵营关系改变为夫妻关系,即寒梅与李炳辉,写出他们真实的七情六欲,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灵魂煎熬。一开场的刑场杀戮情节,即将赴死的寒梅没有喊任何革命口号,仅仅是怀有歉意地说了一句“我在想肚子里的孩子”,所彰显的人性关怀与五六十年代主流理念已发生了天壤之别。《寒梅》把原著中李玉梅的女儿小红改写成寒梅腹中胎儿,避免了儿童沦为战争牺牲品的残酷情节,努力挣脱出非此即彼、非善即恶的陈旧创作程式,虽然迈出了一小步,但是对革命题材戏剧而言,对淮剧现代戏创作而言,是迈出了一大步。

剧本的超越带给二度创作无限的创新空间,据记载,“在当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购买了价值五万元的合成器(当时上海剧团还都没有这种设备),又花了数万元添置了灯光设备。导演韩林根在舞台上用十四埠高矮不一的竹排组合成各种场景,大色块,大高度,虚实相衬,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在第五场寒梅分娩时,数名红军女战士执巨幅红旗奔上,红旗覆盖起寒梅,寒梅在红旗下、挣扎、翻滚以表现生命诞生的艰苦过程。寂静片刻后,一声婴啼冲天而起,红旗冉冉升空。寒梅在红军女战士的簇拥中怀抱婴儿,身背竹篓,宛如雕塑。这种导演构思,不得不说是很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2可见《寒梅》的二度创作十分用心,与《党的女儿》相比产生了质变的效果,舞美设计韩生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了竹排布景,可移动可组合,营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时空变化感,巨幅红旗配合红色灯光的运用,更是渲染出革命史诗般的崇高感,给寒梅增加了一层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走向光明的象征意义。饰演寒梅的施燕萍,其表演打破了传统革命者高大上的刻板形象,时而细腻婉转,时而悲壮豪迈,爱党爱国的英雄形象之下是一位善良单纯的小女子。导演构思最富有创意的是巧妙地借鉴了一些写意话剧、现代舞蹈风格,悄然注入淮剧之中,如寒梅梦中怀疑丈夫,短暂的意识流戏剧场面,草帽遮面的李炳辉冷漠地打出一枪,令人惊骇,在90年代的戏曲舞台导演风格中,已是先锋意识。1991年的《寒梅》,大步走在了创新道路上。

时隔三十年后的2021年,剧作家罗怀臻进行新一轮的创作,删掉了李炳辉打死寒梅的情节,第三场给寒梅一段核心唱段,淮剧特有的高亢激昂的“大悲调”,使人性光辉更加明显。剧中寒梅很朴实地讲:“共产主义是什么,我其实不懂,我只知道共产党拿我们贫穷的人当人看。”很符合一位山村劳动妇女的身份,她不是顶天立地的政治家,没有思想理论著述,只是众多默默无闻的烈士之一,单纯为了成为一个“人”,维系做“人”的尊严,甘愿赴汤蹈火,流血牺牲。这种愿望既天真又实际,与其说是寒梅政治觉悟高,不如说是一种政治情感本能的激发,英国理论家格雷厄姆·沃拉斯认为:“政治情感的本能是由清楚认识其目标所激发的。因此,至少就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说,由于认识和他们自己一样的人的存在要比认识和他们不一样的人的存在来得容易。”3寒梅和李炳辉攀爬山岭,一个为了给红军送信不要下山,一个为了引诱红军下山去敌人的包围圈,双方的意志针锋相对,剑拔弩张,营造了极致的紧张情境,给予了演员广阔的表演空间,寒梅梦境中的军民友好相处与现实中的复杂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寒梅最终的牺牲埋下伏笔。

2021年版的《寒梅》在舞台上也迈出很大一步,不过却是回归之步,当代的戏剧创作者对传统戏曲表演系统越来越有信心,不再一味借鉴话剧或影视去求新求变,而是主要继承传统精华,稳步前行。导演韩剑英赋予演员肢体表演以特殊的审美形式,潜移默化地吸纳了许多京昆身段,如饰演李炳辉的陆小龙,在第一场受胡团总和白处长要挟时,舞台调度、动作节奏始终富于韵律感、节奏感,在第二场受到寒梅的逼问时,他编造了大段的谎言,如果只是一味念台词,必定淮剧不像淮剧,话剧不像话剧,显得枯燥,于是陆小龙用了一整套程式动作,且念且舞,把台词中暗含的情绪用肢体扩大出来,令观众深感这是很新奇的创举,之前的淮剧现代戏从未有过,一改现代戏“话剧加唱”的弊端。灯光设计李泓晔大胆地用灯光参与叙事、参与戏剧冲突,灯光不再成为仅仅渲染情绪的工具,如寒梅梦中怀疑丈夫,四片大竹排频频组合分离,变换空间,草帽遮面的李炳辉和寒梅在竹排之间的空隙中变换各种造型,几束追光似鞭子,似枪弹,似利刃,快速抽打在两人身上,制造出越来越紧张的冲突感,灯光既是怀疑的情绪,又是怀疑和被怀疑的对象,推进戏剧情境不断走向激烈,观众特地给了灯光设计掌声,这种情况在戏曲演出中似乎也未曾有过。当然,2021年版《寒梅》舞台呈现也继承了30年前的优势,但曾经的长板容易变成今天的短板,比如没有明显变化的竹排布景,飘飘而落的红旗,是僵硬的继承传统,没有活学活用,灵活地回归真实就是创新的前进。

淮剧《党的女儿》是用高大全形象讴歌革命英雄的典型代表,淮剧《寒梅》脱胎于此,但是在两版的创作演绎中越走越远,散发一丝人性的光亮,显示出戏曲舞台上革命题材创作的多元化倾向。《寒梅》作为上海淮剧的代表,行走在创新与回归之间,实则一直在前行,对相关革命题材的创作或许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  上海歌舞团编剧

左明.中国戏剧[J].1958-9-25.

刘艳卉.上海淮剧研究,上海戏剧学院博士论文:83.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35.

猜你喜欢
淮剧寒梅创作
试论淮剧表演程式的传承和创新
淮剧还好吧
Jazz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岭上寒梅
寒梅
如花绽放
回头遇见幸福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