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则美矣,未尽善矣

2021-06-28 11:48杨晓林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长津湖

杨晓林

投资13亿元的现象级大片《长津湖》,为殁而不朽的志愿军树碑立传,被誉为“中国战争片的天花板”“新界碑”,票房超40亿元,可谓一骑绝尘。究其原因,与当下国民的爱国热情高涨有关,与影片的家国叙事、孝悌叙事、成长叙事、“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生死叙事和集体叙事等密切相关。以战止战的金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泽东语);“这一仗我们这一代不打,就会留给下一代打!”(指导员梅生语)豪气干云,让人热血沸腾。而杨根思舍身炸敌、“雷公”运信号弹、冰雕连罹难等,可谓忠贯日月,令人潸然泪下。

然《长津湖》美则美矣,未尽善矣。若言“白圭之玷”,主要表现在叙事结构方面,文戏和武戏过于集中,油水分离,张弛失矩。叙事内容枝柯过繁,有“佳句”无“佳构”。以一个连为叙事主线表现一场战斗足矣,但要表现一场战役,有点左支右绌,应以司令员宋时轮为主角来构筑叙事框架为妥。

文戏武戏,张弛失矩

《长津湖》是继《黄金年代》后第二部长达三小时的国产影院电影。按理说,体大思精,影片越长,人物就会更多,内容和信息量就越大,头绪就会更多,叙事结构就更应严谨,叙事节奏就更应紧凑。否则,贪多务广,就会务广而荒,挑战观众观影生理极限就会导致厌弃。影片超长不单单是内容增多,关键是处理“文戏”和“武戏”的难度倍增。

孔子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如附会之,战争片中“节奏和缓的文戏”和“血脉偾张的武戏”应交错进行,只有辅车相依,才能相得益彰。《长津湖》畸轻畸重过甚,我姑且名之曰:“文戏武戏,张弛失矩”。

就战争片而言,若“文戏”过多,过于密集或者过长,则叙事就会拖沓散漫。《长津湖》开始后近40分钟的“国内戏”,几乎都是“文戏”,不但密集,且过长过杂,被求全者责之为“骈拇枝指”。本该“大道至简”成“凤头”,却“衍化至繁”似“猪肚”。从连长伍千里返乡,欲菽水承欢,孝敬双亲,忽接通知归队,到中国国务会议决议援朝;毛泽东和彭德怀高屋建瓴分析局势,毛岸英请缨,直至麦克阿瑟阅军,大吹法螺要圣诞结束战争;司令员宋时轮做战前动员,新兵伍万里坐兵车遭戏谑等,几乎快要占据全部叙事时间的三分之一,因铺垫太多,故显得累赘冗长,令观众兴味索然。

相对的,战争片若武戏过多过滥,让爱国观众长时受强刺激而亢奋不休,也会心慌神乱。七连入朝即开启无敌“武戏模式”,一场遭遇战,几乎悍勇40多分钟,其后长津湖鏖兵,大约又威猛40多分钟,无节奏、失层次,时时叠床架屋,处处悬赘附疣。由兵车被炸部队化整为零,乱石滩装死骗敌机,到狭路相逢主动寻战、半路支援打通讯塔,再到长津湖围歼战等,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一波胜似一波的武戏。其间虽加入了毛岸英抢地图被炸死后毛泽东黯然神伤,宋时轮为冬衣不足而雪地忧思,敌军将帅失和,美军大快朵颐、溃兵偶遇冰雕连等文戏,但这些情节却未和七连发生直接的联系,处处强接硬插,故而使得叙事很不顺滑。

为了使武戏大快人心,七连官兵几乎都豹变为徐克《智取威虎山》和林超贤《红海行动》中打不死的超级英雄。指导员用数枚手榴弹干翻美军车队,挨饿受冻的战士单挑人高马大,吃饱喝足的美军大兵不落下风,坦克对射怼偏弹头,子弹永远躲着主角飞,北极熊团突兀出现,突兀被灭。这种“香港动作英雄片”浪漫化、奇观化的叙事模式,虽然看起来爽快过瘾,但违背历史真实和战斗常识,显得虚假煽情。因为“不真不诚”,故“不能感人”。

还有,七连战士迂回到长津湖打围歼战,要蹑影藏形,狭路遇敌即主动寻战,决命争首,不怕被勘破行藏,无大局意识,几乎沦为猛夫莽汉。而在武戏中,飞机、坦克、机枪、手榴弹火力全开,对射肉搏、爆炸轰鸣、烈焰腾空、断肢残体,不一而足,大凡过往战争片中的惨景,本片无所不用其极,加之战斗戏中文戏少,无节奏、没层次,把观众肆意“狂轰乱炸”,让人头昏脑涨、身心俱疲。

近年来的战争片,能做到如《上甘岭》(1956)和《大决战》(1991,1992)那样,使文戏和武戏“张弛有道”者,鲜矣!就中国影史票房冠军《战狼2》而言,从地上打到天上,从陆上打到水里,从国内打到国外,从头打到尾。战斗不断升级,难度不断增加,这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打游戏过关式”的叙事方式,如同历史演义关云长之“过五关斩六将”,自带不死光环的超级英雄几乎是万能的,打得天昏地暗、酣畅淋漓、所向披靡,但因文戏不足,使得叙事八面漏风,处处硬转硬接,时时断裂跳跃,因故事讲述不很顺滑而招致赀议。遺憾的是,在《长津湖》中,蹈袭依旧。

枝柯过繁,有“佳句”无“佳构”

片名为《长津湖》,循名责实,应该讲的是长津湖战役,观众关心的,必然是这场战役从宏观到微观的起因、发展、结局。既然是战役,指挥员的韬略较量应该排在第一位,需要讲述在装备和供应天壤之别的情况下,我军除了在政治和精神上的优势外,如何在战略上赢得了先机,前线作战人员何以以弱胜强,采用了哪些“神仙招”,这种战术的优缺点在哪里。在执行层面,行动顺利否?如何解决节外生枝?为何终胜强敌?这些复杂问题需要多线索交错讲述,相互呼应配合,浑然一体。

以此而言,长津湖之战应该是故事核心和叙事主体,主要叙事时间和场景都应放在长津湖,内容要丰富而有变化,如双方小规模接战,相互试探,假败诱敌,形成战略包围,正式开战后遇到怎样的阻击,如何勇克强敌等,形成“猪肚”。开片可以做个战前情况介绍,形成“凤头”,最终结局,即尾声要短而有力,形成“豹尾”。但遗憾的是,在结构上,本片却把战前国内外形势,及主人公的家庭身世用近乎三分之一的时间做了介绍,在琐杂纷乱的背景介绍中,叙事重心放在了新兵伍千里入伍后所见所闻及与七连老兵们嬉戏摩擦,交代七连连史,致使文戏冗长。而入朝后,继续讲述志愿军运兵列车受到敌机轰炸而化整为零,以连队为单位向长津湖迂回,实施战略包围。尔后就遇到了敌人兵车,于是贸然设伏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另外还救援了一支和敌人交火的部队。然后就是到长津湖周围埋伏。而最终的重头戏长津湖之战,戏份却变少。可谓枝柯过繁,主干被掩。

《长津湖》主要叙事线在讲述一个小兵“豹变”史,集中讲述一个作战连超级英雄式的所向披靡。“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战役胜败靠成熟的战术和谋略,不是简单地依靠强打硬拼。单兵能力和勇武精神对战争的胜负是有重要作用的,但不是绝对的。而且长津湖战役的整体战略竟然通过图示进行,首要角色司令员宋时轮一出场不是在“庙算”、在调兵遣将,而只是面色凝重地做动员,站立雪地忧心如焚,几乎沦为了“工具人”。

“我军上下同欲,忍冻挨饿,天神临凡,凯歌高旋”“敌人将帅离心,吃饱穿暖,龟缩怯战,铩羽而归”。以“三突出”“二分法”概念化高调来统摄叙事和刻画人物,虽堂而皇之,然世易时移,过度刻画无盐,也就唐突了西施。打虎擒龙方显英雄,而一味地贬低弱化敌人,把对手丑化成蠢猪笨牛,我军的“英勇”也就要打折扣。这种“一边倒”的叙事方式,完全把复杂而宏大的长津湖之战漫画化和游戏化了,看起来是激动人心,但却因此失之单薄,缺乏史诗般的崇高感、凝重感和悲怆感。

而影片震慑人心之处,实际上不是我军神兵天降的杀敌场面,而是那些非打斗戏,如乱石滩被轰炸的“狂野恐惧”(希区柯克语),兄弟雪地啃冻土豆、哨音传达命令、雷公拉走信号弹、杨根思舍身炸敌、冰雕连等。这种把生死置之度外,为国捐躯的场面因为悲壮而感人。本片虽无“佳构”,但这些情节或细节卻可称道上是“佳句”。遗憾的是,毛岸英之死、杨根思舍身炸敌、冰雕连等,没有被妙合无痕地嵌入到叙事链中,与主线分离,可谓哀梨蒸食。

以司令员宋时轮为主角构筑故事为妥

《长津湖》该怎么叙事方能“张弛有道”呢?

一种方案,我名之曰“以小见大”的“微观叙事”,就是《上甘岭》的叙事模式。即依照“局限性原理”,截取无限事件最精彩片段—“坑道战创造了战争的奇迹”,以连长张忠发为中心,结构了指导员孟德贵、排长陈德厚、卫生员王兰、通讯员杨德才、战士毛四海,指挥部师长和炊事员,构成戏剧关系。大写特写“一个坑道里,一个连队,一个连长”的 “自我矛盾”和“智慧战斗”。

《长津湖》可以长津湖为主场景,或者唯一场景,以一个连队为叙事主体,张本继末,讲述其接受任务,与敌斗智斗勇,最终完成任务的过程,叙事视角也以连队指战员为主。也就是说,国家领导高层决策、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指挥员运筹帷幄,以及麦克阿瑟战略意图,敌方将帅矛盾,作战方案等都可从略,或者转为不在场,而由故事的主角或配角讲出,要让他们成为“托月”之“烘云”。而且要“一人一事立主脑”,叙事主角以一个指战员为核心,以其他人为配角,或者以一个普通士兵为核心,把其他人串起来,所有情节和细节都要以连队为中心展开,文戏和武戏节奏合理,不能如《战狼2》一样从头打到尾。就此而言,系列电视剧《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得《上甘岭》编剧真谛而踵事增华,口碑炸裂,堪为范本。

第二种方案,我名之曰“全局立体”的“宏观叙事”,就是《大决战》叙事模式,就是从最高决策层,战略战术制定层,到战斗执行层,及敌方部署全方位展开。主要以将帅层为叙事主体,也就是说,围绕将帅的政治观、大局观、个性、心理素质、指挥能力、用兵谋略、对士卒的统御和激励等,把戏做足做充分。无论如何,一场战斗的成败,可能是一个战斗单位就能决定的,但是一场战役,起决定作用的是主帅指挥有方,此外还需各作战部队密切配合。因此影片的主要角色应该设为指挥员,如司令、军长、师长等,而中央决策领导、具体作战的单位如团连排和士兵个体等,可以为辅。人物可以众多,可以从中央首长到士兵,但是叙事主体应为指挥官,这是讲述“战役故事”和讲述“战斗故事”的不同之处。毫无疑问的,整体叙事也应遵循“一人一事立主脑”戏剧编剧原则,就是以一位首长为叙事核心,可以是司令员或其他高级指挥官,向上可以牵涉到中央领导,让观众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向外可以与敌军将帅形成博弈对比,了解双方的军事部署,向下可以通过指挥战役表现其治军和指挥能力。这种“众星拱北”的人物关系设定,因为角色主次分明,若文戏和武戏张弛有道、相辅相成,就会相得益彰。

就《长津湖》的叙事布局来看,以一个虚构连队的战斗历程,来让观众了解“立国之战”,以伍千里和伍万里兄弟的视觉来“以小见大”,展现长津湖之役。这个“窥斑知豹”的思路原本很好,但影片却又加入了毛主席、彭总、毛岸英、司令员宋时轮、美军司令、军长、师长,及杨根思、冰雕连等,就是力图立体全面的反映这场战役。但因连队是基层单位,执行的是具体战斗任务,因不在“高层”,视域有限,故不能“鸟瞰”战役全局,因此只好通过与他们层级“相距较远”的人物和字幕来交代局势,这让故事片的一部分变成了历史碎片的杂凑搬演。而“额外”加进的人物和情节,虽然“本事”感人至深,但因为强拼强凑,和战斗连故事构不成有机联系,是油水分离的。“拼凑叙事”是导致文戏和武戏割裂的主要原因。

讲好长津湖战役,我认为以指挥官—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为主角构筑叙事框架为妥。作为历史片,历史真实是其产生震撼人心力量的基础因素。由于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都不如对手,所以宋时轮制定的“分割包围、聚而歼之”的作战方案,使装备精良的美军成了幕燕釜鱼,对战役的胜利是决定性的。通过“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的宋时轮,上可以把毛泽东和彭德怀连接起来,表现中央抗美援朝决策的历史背景及重要意义,向下可以辐射到军长、团长及七连。此外,也可通过宋时轮与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和史密斯形成指挥理念的对比,表现双方战略战术甚至心理博弈。可以让观众对彪炳史册的长津湖之战的“天时、地利和人和”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就宋时轮本人而言,面对强手,把歼敌之地选在天寒地冻,美军意想不到的长津湖,是深谙兵法之道—“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而他的化整为零,以连为单位的轻步兵作战方案,也是智慧之选。在没有飞机坦克等现代化重型武器的情况下,轻步兵能快速机动打蚕食战、分割围歼战,这种大纵深作战思维是游击战思想的延续,常会收到蚁群啃大象的奇效,有效地遏制了美军大兵团碾压式进攻。本应“爱兵如子”的司令员,面对需“用兵如泥”的“电车难题”—必须牺牲部分战士以赢得最终胜利的战略抉择,本身就很艰难和悲壮。国力羸弱,志愿军战士只能以热血之躯对抗钢铁洪流。史载长津湖之战第9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其中救治无效死亡约3000人)。因为小股部队穿插在敌军大部队的空隙中,也面临着随时被重兵反包围、被秒杀和团灭的危险。奇袭战术胜算大,危险也大,不仅需要志愿军战士握炭流汤,守若貔貅,战似虎贲,还需要以自杀式的牺牲或攻坚、或守地、或阻击,为实现聚而歼之的战略意图赢得时间。这种“赴死”的军令会对司令员的心理承受力形成考验,也极为悲情揪心。

结语

一部战争片佳作,要有大江大河大格局,要讲“一役功成万骨枯”,在爱国叙事中追求厚重崇高、恢弘壮烈是应有之义。“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快意恩仇、浪漫乐观的“香港动作英雄片”类型叙事模式尽管看着大快人心,但却失之单薄,不够沉雄博大,需要反思自省。若抛开主题和内容不论,单就形式而言,首先就是叙事结构,犹如摩天大厦的内在框架,其他关于导演、表演、服化道、场景、特效、镜语、声音等,犹如大厦内外的施工与装修,可以说,没有好框架好结构,施工与装修再讲究,大厦依然不能巍峨坚固,美轮美奂。故框架需要优选,叙事结构需要深谋远猷,此为做好叙事节奏—“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根本,不可不察。

作者  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长津湖
看电影《长津湖》有感
看电影《长津湖》有感
《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破40亿元系列总票房97.75亿元
《长津湖》
爱国主义的战火记忆、情感共鸣、传播策略
恶意申请注册“长津湖”商标,罚!
《长津湖》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血战长津湖
长津湖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