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的战火记忆、情感共鸣、传播策略

2022-03-17 00:56吕遊
新闻爱好者 2022年2期
关键词:长津湖爱国主义

吕遊

【摘要】电影《长津湖》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丰富了主旋律影视传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价值理念的传播形式及叙事方式。它以正义战争的主题设置,激发了人们对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思考,关联着家国情怀的记忆和镜像。宏大的战争叙事、微观的人物塑造、红色文化挖掘的历史、生活、视觉传播情境创设,在引起观影者情感共鸣中实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的场景刻画。传播主体的形象建构、传播内容的总结凝练、传播方式的融合发展等影视传播策略引领和凝聚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新时代通过影视传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案例参考。

【关键词】爱国主义;《长津湖》;影视传播

2021年国庆档电影《长津湖》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宏大的战争画面和感人的叙事情节呈现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史片断和英雄故事。这一主旋律作品打破了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也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是当代爱国主义影视传播的艺术表达,激起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影视传播教育的热潮。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后的“立国之战”,《长津湖》传递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怀,凸显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与正义的铮铮铁骨。本文以传播学为视角,以传播主题、传播的心理和传播的策略为重点,对《长津湖》传播爱国主义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进行透视和分析,以期引起学界对爱国主义影视传播思路与策略的关注和讨论。

一、传播主题:爱国主义的战火记忆

(一)主题设置:正义与争取和平的战争

影视传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传播的主题,主题的设置能够鲜明地表达传播的内容,进而形成可以辐射更多受众的传播焦点。创新和创造文化都需要主题,离开了主题的聚焦与整合,传播内容就会有形无神,而主旋律影视传播则更需要“重视主题、发现主题、精心选择主题”。[1]就《长津湖》的传播主题而言,它通过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展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坚守正义的精神品质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该片从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威胁我国边境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双线叙事,凸显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质,展示了中国人民珍视和平的强烈愿望,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有我无敌”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保家卫国、视死如归,同敌人血战到底的爱国主义情怀。影片还展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侵朝战争的非正义性,聚焦了新时代和平环境中爱国主义情感的影像表达。

(二)议题关联:家国情怀的镜像与记忆

传播不是传播者的单向重复,而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客体对传播对象施加影响,使得传播主题与传播议题相关联。爱国主义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既包含着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理性认知,也包含着对个人与国家发展的感性情愫,集中体现为深厚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的影视传播通过荧幕展示,激发了观众对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与传播的热烈讨论,家国情怀的镜像与记忆把小家与大家、个体与社会、民族与国家关联起来。《长津湖》以角色伍千里为主线,展示了他带着哥哥的骨灰回家探亲,回归部队入朝作战后照顾和带领弟弟伍万里在前线作战,在这场铁与血的战争中展现了第九兵团战士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情怀。事实上,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早就熔铸在中国人民的灵魂中,《长津湖》把观影者家国情怀的记忆与感触以影像传播的形式展现出来,丰富了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形式。

(三)问题思考: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主题的构建和议题的关联目的是催生人们对问题的思考,《长津湖》诱发了人们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问题的思考。就传播本身而言,任何传播都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也随着传播背景的变化特别是时代的变革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什么样的传播形式能够实现传播效能的最大化成为传播学思考的重要问题。电影《长津湖》引起了观影者和评论家对新时代抗美援朝精神传播的思考。一方面它引起人们对如何通过那个时代的场景还原并凸显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的思考;另一方面,引起人们对如何通过行为的反思激发当代青年对抗美援朝精神助推爱国主义行动实践的思考,激励着当代青年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踐。

二、情境共鸣:爱国主义的场景刻画

(一)宏大战争叙事的历史情境创设

历史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也是我们以经验的方式认识人类自身的重要手段。历史情境的创设是社会历史和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以纪念、庆祝等形式回顾重大事件、重要任务、重要时刻,是展现形象、传播精神气质的重要形式,影视传播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其一,《长津湖》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保家卫国战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这一战争的性质,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历史视域。其二,《长津湖》展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后面对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国人民不畏强权的伟大精神气魄,为展现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怀提供了历史视角。可以说,《长津湖》用影视传播的宏大战争叙事给受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和历史教育。

(二)人物微观塑造的生活情境创设

人的精神通过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的精神状态的表达。电影《长津湖》塑造了领袖人物、军人和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情境,既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生活土壤,也凸显了爱国主义行为的社会实践基础。在这一影视作品中,映入眼帘的是主角伍千里回乡所展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朴实的乡土生活场景,在这里亲情是以江南水乡的渔民生活来凝聚和展现。在抗美援朝决策过程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丰泽园读书、与彭德怀商议抗美援朝、与毛岸英离别的生活场景的描述,展现了领袖人物的精神魅力和家国情怀。在整部影片中,主要表现了军旅生活情境的创设,塑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艰难、不畏苦寒、不辱使命的英雄气概,美帝国主义飞机炸毁的我军交通线,敌军飞机、坦克、大炮的猛烈攻击,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成为第九兵团赢得胜利的重大障碍。然而,以伍千里、伍万里、雷公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靠单薄的棉衣、冰冷的炒面和冻土豆,扛着简单的装备,穿梭在长津湖战场的前沿。这些“最可爱的人”的角色塑造从微观视角上表现了爱国者的气概和风骨,以致引起了一些观影者竞相体验和模仿志愿军啃冻土豆的场景,激发了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感。

(三)红色文化的视觉传播情境创设

抗美援朝是红色文化影视传播的重要题材,红色文化的影视传播让爱国主义传统以影视作品的形式与时俱进。从1952年以来,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不断上映,如《上甘岭》《英雄儿女》《铁道卫士》《打击侵略者》《激战无名川》《长空比翼》《英雄坦克手》《烽火烈车》《奇袭》《碧海洪波》《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三八线上的女兵》《集结号》《最冷的枪》,以及纪录片《血战长津湖》《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等。这些影视作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形态。《长津湖》不仅传承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元素,而且加强了视觉文化传播情景的创设,以新的时代和实践的视角为观众献上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播的视觉大片。在这一影片中,美国空军轰炸志愿军运送军队的火车、穿插连行军中躲避美军侦察、完成电台投送任务中与北极熊团进行激战、牺牲后仍保持着战斗姿态的“冰雕连”等这些场景无不给人视觉上的震撼。与传统抗美援朝系列影视作品相比,《长津湖》用大量的广角镜头记录战争的宏大场景,用多个爆炸和光声交织点凸显枪林弹雨、战火硝烟的残酷无情,而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有血有肉、爱国爱民的志愿军形象。

三、引领与凝聚:爱国主义的影视传播策略

(一)传播主体的形象建构

信息的传播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也是信息环境中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过程,主体认识与信息传播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信息传播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形象建构,在自我建构中生发和延展信息符号的价值和意义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就影片《长津湖》而言,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精神的培育、实践的引导可以从传播主体的形象建构中实现,传播策略的布局和力量的整合来自于这一建构过程。

《长津湖》由导演过诸多優秀作品的徐克、林超贤、陈凯歌担任导演,以导演和主演《战狼》系列的吴京、青年偶像易烊千玺、具有红色背景的实力派演员胡军等担任主演,还有庞大的演员群体,超过7000人参与制作,耗时三年,投资13亿元,投入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等道具。从影片上映后的票房收入和观众的反映,媒体的大量报道看,该片确实传递了影视传播的正能量,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的内在力量。

(二)传播内容的总结凝练

传播内容可以被认为是符号化的信息,即讯息,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文本”。[3]传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的信度和效度,对它的分析主要从符号、再现、叙事三个角度展开。

符号化或符码化是影视艺术传播的常用手法,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抗美援朝精神通过艺术符号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传递出来,是《长津湖》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影视作品中,伍千里回乡、伍万里参军、军列上军人的可爱形象、战场上英勇的军人形象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符号化,通过形象塑造的符号化还原长津湖战役的真实性逻辑。

内容的再现是对某些图像和文本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进行重构、编码和创造,《长津湖》通过这一传播方式使得爱国主义形象得到广大观影者的认同,使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在这一影片中,角色塑造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与美国陆战队第一师在长津湖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不同角色以不同的场景再现了“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4]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凸显了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背后志愿军共有的初心和使命,使得影视艺术的价值传播得以升华。

叙事逻辑是影视作品生产的重要考量因素,以不同的时空条件讲好故事情节是高质量作品的必然要求,《长津湖》通过复调叙事、多重视角、交叉呈现的方式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观影者的审美体验中。这一作品不仅展现出志愿军敢打硬仗、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而且以美国第一陆战队傲慢的态度、优越的条件衬托出我国第九兵团战士不朽的精神品格。

(三)传播方式的融合发展

从电影的传播方式及其效果来看,《长津湖》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和点赞,它不仅以传统院线的方式传播,而且以新兴媒体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以新的形式传播,《长津湖》的全媒体传播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引领和凝聚汇聚了力量。传统院线是电影作品发行的主要渠道,各发行方在传统院线渠道投入了大量资源,宣发效果明显,国庆期间《长津湖》取得了32.04亿元的高票房,领跑国庆档期。当然,传统院线具有带动效应,尤其是《长津湖》引爆国庆档期后观影者的良好反响又助推更多观影者走进电影院,形成了影视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累加效应”。不仅主流媒体,大量的商业自媒体也通过不断创作小视频或推送《长津湖》视频片段,展现长津湖之战的真实状态,在全媒体的推动下,《长津湖》不断引发“二次传播”。其他渠道上的二次传播,使之形成了裂变式传播景观。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特质,《长津湖》通过影视传播塑造了立国之战中志愿军不怕死、不畏难的英雄形象,传递了爱国主义的大无畏精神。它不仅在票房和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是传播主流价值、凝聚爱国力量的精品力作,从传播主题的选择、传播机理的构造、传播策略的整合上为主旋律影视作品提供了参考。

[本文是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建设研究”(2021-ZZJH-085);河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资助项目“‘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JXYJ-F2019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理想信念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研究”(HAUTZX202105)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东铭.文化传播的主题机制及其品牌效应[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2):240-245.

[2]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3.

[3]胡正荣,等.传播学总论(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70.

[4]郭志刚.生动诠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观《长津湖》有感[N].人民日报,2021-10-03(04).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编校:王谦

3330501908257

猜你喜欢
长津湖爱国主义
血战长津湖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The Review of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长津湖》观后感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长津湖归来
冰雪长津湖 初醒冬与狮——《长津湖》推介
至贞碧血沃青松——电影《长津湖》观后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趣味英语听力 什么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