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勇 段江波 何金山 王龙 李鼎 昃峰 苑翠珍 吴寸草 周旭 杨丹丹 周晶亮 李学斌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房颤的总患病率约为0.7%[1],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等治疗越来越广泛[2-3],其中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是导管消融治疗的基石[4-5],而冷冻球囊消融(cryoballoon ablation,CBA)为近年新出现的消融方法,已成为实现PVI的标准方法之一[6-7]。STOP-AF和Fire and ICE等多个研究均已经证实,CBA治疗房颤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8-9]。在高龄患者中,房颤发生率高,基础疾病多,体质偏弱,手术耐受性差;理论上,CBA手术时间短,患者疼痛感受轻,故可能更适合于高龄房颤患者[10-11]。因此,本研究总结我院CBA在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单中心非对照的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阵发性房颤行CBA的高龄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80岁;(2)符合阵发性房颤定义(房颤最长持续时间<7 d);(3)行CBA治疗;(4)能够配合完成术后规律随访的患者。排除标准:(1)持续性房颤;(2)曾行房颤消融治疗的患者;(3)造影剂过敏;(4)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eGFR<15 ml·min-1·1.73 m-2);(5)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前后径大于5.5 cm者;(6)经食道超声发现左房存在血栓者;(7)不能配合随访者。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得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2019PHB072),所有入组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完成房间隔穿刺后,交换可调弯鞘(Flexcath Advance,Medtronic公司,美国),经长鞘送入冷冻球囊导管(Arctic Front Advance,Medtronic公司,美国),在Achieve导引下,依次进行PVI,球囊封堵效果通过X线透视下观察造影剂滞留完成,PVI时间(time to isolation,TTI)<60 s者,单次冷冻180 s;TTI>60 s者,冷冻180 s后再次冷冻120 s,单支肺静脉最多冷冻2次,维持冷冻温度在-55℃~-45℃之间。冷冻左侧肺静脉时,放置心室4级电极,预防迷走反射。冷冻右侧肺静脉时,将4极电极送入锁骨下静脉,以999 ms的频率刺激膈神经,预防冷冻消融过程中的膈神经损伤。冷冻消融完成后,观察30 min,确认肺静脉传导没有恢复,撤出导管。所有患者术前完善经食道超声除外左心耳血栓,术后规律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至少3个月。穿间隔后应用肝素进行抗凝,维持活化凝血时间在250~350 s。
主要研究终点为C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性以房颤的晚期复发率计算,房颤术后出现的持续时间大于30 s的房速、房扑和房颤,均定义为房颤复发,其中3个月以内者为早期复发,3个月以后者为晚期复发。安全性以术后早期(7 d内)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心房食管瘘、心包压塞、心肌穿孔、主要血管穿刺并发症、心肌梗死、膈神经损伤、肺静脉狭窄及脑梗死等评价;此外,安全性还包括术后7 d内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和7 d后出现的操作相关死亡、心房食管瘘、肺静脉狭窄和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CBA手术时间、左房操作时间、冷冻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
全部患者在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由主治医师进行有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评估;在术后1、3、6和12个月于门诊随访,完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评估有无房颤复发。全部患者除继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外,术后暂停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共101例患者在我院完成了CBA手术,符合纳排标准者62例,其中2例术前告知曾行射频消融手术,最终60例纳入本研究,年龄80~85岁,基线资料见表1。
表1 6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
60例进行CBA的患者,均进行PVI,无其他加线等进一步消融操作,平均手术时间(从开始静脉穿刺至撤除导管)为(70.0±10.5)min,左房内操作时间(从房间隔穿刺至撤除导管)为(40.0±6.0)min,平均冷冻消融次数为(5±1)次,冷冻消融时间为(14.0±2.0)min,X线曝光时间为(15.0±1.6)min。
6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PVI,在30 min的观察时间内无肺静脉传导恢复。随访1个月时,4例患者发生持续时间>30 s的房颤,均自行转复;随访3个月时,2例患者出现房扑,静推伊布利特后心律转复;随访6个月时,全部患者均为窦性心律;随访12个月时,6例患者出现房颤复发,加用胺碘酮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60例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也无心房食管瘘、心包压塞、心肌穿孔、主要血管穿刺并发症、心肌梗死、膈神经损伤、肺静脉狭窄及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房颤的发生率随着老龄化而增加。高龄房颤患者的基础疾病多,对疼痛耐受性差,在围术期出现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风险高[12-13],故如何快速、安全地对这部分患者完成消融手术,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与射频消融相比,CBA不需要持续大量的盐水灌注(当前用于房颤的射频消融导管,均为冷盐水灌注导管),诱发心力衰竭的风险小;冷冻消融过程中疼痛轻微,患者容易配合,因剧烈疼痛和交感激活诱发心肌梗死的风险低[14-15]。理论上,CBA在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Fire and ICE研究中[8-9],冷冻消融组的平均年龄为(59.8±8.9)岁,65岁以上的比例为30.2%,故在上述研究中,并未对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本研究发现,对于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CBA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PVI,并获得很好效果。
在Fire and ICE研究中,57.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9%合并糖尿病,3.5%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在本研究中,60例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70%合并高血压,30%合并糖尿病,20%合并肾功能不全,其合并症发生的比例均高于Fire and ICE研究报道的结果。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均在70 min内完成了冷冻消融手术,左房操作时间约为40 min,无患者因心功能不全或疼痛剧烈而不能完成手术。手术即刻全部患者完成了PVI,在30 min的观察时间内,60例患者均无肺静脉传导的恢复,证实了CBA的短期有效性。在Fire and ICE研究中,384例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在1.5年的随访时间内,143例达到了研究终点,房颤复发率为35.9%。本研究中,60例患者在1年的随访时间内,6例患者出现房颤复发,房颤复发率为10%,低于Fire and ICE研究。这可能与本研究入选患者均为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短及随访时间仅1年有关,但也显示了CBA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对于高龄房颤患者,手术的安全性更加需要重视。心包压塞、围术期心肌梗死和心房食道瘘是严重且致命的手术并发症。在Fire and ICE研究中,心包压塞的发生率为0.3%,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0%,心房食道瘘的发生率为0%。本研究中无患者发生上述严重并发症。心包压塞发生率低可能与术者操作经验丰富以及样本量小有关;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低,考虑与手术时间短、患者疼痛症状轻微、无过度交感激活有关;无患者出现心房食道瘘,考虑主要与本研究中未在左侧肺静脉长时间、反复冷冻消融相关。既往研究中,膈神经损伤是冷冻球囊消融主要担心的并发症,在STOP-AF研究中,13.5%的患者出现了膈神经损伤[8],在Fire and ICE研究中,膈神经损伤发生率有所降低,为2.7%[9]。本研究中,无患者出现膈神经损伤,表明在高龄房颤患者中,在膈神经刺激的保护下,能够将膈神经损伤降低至较低水平。在1年的随访期间内,无患者发生肺静脉狭窄及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验证了CBA的安全性。
因此,对于高龄阵发性房颤患者,CBA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PVI,并且获得很好的效果。本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1)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数据偏移,未来需要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2)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可能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未来需要扩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利益冲突:无